《攀登者》,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

2020-09-05 深度八卦

文/深度八卦

1

幾天前,炮爺被邀去看了電影《攀登者》。距炮爺幾米遠的吳京,很開心地說他拍《攀登者》賺到了,又是一部中國全新類型的電影,攀登和冒險的現實題材。

說實話看片之前,我對這部電影並不看好,一者是攀登類題材故事是新類型,單薄容易枯燥變成紀錄片;二者是登珠峰取景難不好拍,雪崩、狂風等做特效又很燒錢。加上《攀登者》的拍攝和製作周期短。

2月份,《流浪地球》的製片人龔格爾和導演郭帆講過新類型電影的困境。

「我們得需要著名的演員加入,碰了一圈,所有著名的演員幾乎都碰過。大家沒有嘲笑我們,但是說得都很明確:中國科幻現在應該是拍不了,我們對市場的掌握很熟悉,中國根本就沒有這種機會」。

最終出來救火的是吳京,他是在《戰狼2》斬獲中國影史記錄的56.8億票房後接下的。彼時,向他拋出橄欖枝的資本和項目數不勝數。

吳京說中國科幻電影需要有人站出來,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也就有了吳京口中「空手套戰狼」的段子:剛開始是零片酬客串,後來客串時間延長到了31天,再後來劇組沒錢了,他直接出資6000萬變成了出品人。

吳京和郭帆、龔格爾的經歷有相似之處。籌拍《戰狼1》時,他找了一大圈子的投資人沒人敢投資也很少人敢演,就自己出錢拍,同時擔綱主演和編劇,甚至賣了房子,一家人一度在北京租房生活。

籌拍的時間跨度是七年。為此,他拒絕了《一代宗師》和《四大名捕》等大製作。參加了18個月的特種兵訓練,為電影鋪路,他還主演了《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

就這樣,吳京做出了中國的首個現代軍事動作片的《戰狼》系列。

吳京、郭帆和龔格爾所經歷的,也是中國做新類型電影的痛點。中國電影要發展,需要更多更豐富的電影類型站出來。

2

衝著吳京和新類型的國產電影,我走進了電影院。

看片之後,反而很驚喜。我特意去找了一下相關的背景知識,結合著電影簡單和大家講講。

先說電影的編劇阿來,他算得上是作家和編劇圈子裡對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珠峰最熟悉的人,早年就做過1960年中國登山隊的資料採集工作。

2014年,阿來採訪過當時還健在的三位1960年登峰的登山隊員,並與1975年中國第一位登頂的女登山家潘多有過一次長談。那次談話後不久,潘多就離世了。

阿來這次的劇本瞄準的是兩次登珠峰,兩代登山英雄之間的一些故事。這樣處理,整部電影的厚度會增加很多,不再是單次單人的登山過程,是兩代登山人的群像。

第一次登峰期間,新中國剛成立十來年,國力並不強盛,對內是經濟形勢極其困難,對外是國際關係緊張。當時,中國和尼泊爾雙方關於珠峰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我們國家提出的是平分珠峰,北面的半部分屬於我們。結果被嘲諷,「你們都沒有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

1958年國家的最高層拍板,制定了三年登頂珠峰的計劃。

北面登珠峰太難了,此前從未有人北坡登頂成功過。留下那句經典名言: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的登山探險家馬洛裡就是徹底消失在北坡登頂。

我們的登山英雄們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事跡,為談判代表贏得了話語權,證明了我們能站到自己每一塊的土地上,哪怕是珠穆朗瑪峰。最終也獲得了半邊珠峰和山頂的主權。

3

第一次登山英雄的群像是1960年首次成功北坡登頂的三名隊員,吳京飾演的是隊長方五洲,極致攀登精神的代名詞,張譯飾演的曲松林,西藏演員拉旺羅布飾演的傑布是他的隊友。

電影裡的登珠峰不是個人運動,是集體靠著搭人梯攀爬的殘酷運動。張譯飾演的曲松林,脫掉釘子的高山靴踩,站到隊友的身上,通過搭人梯攀登第二臺階,最終落下殘疾。科普一下,第二臺階是登珠峰最難三關的最後一關,總高度20多米,最困難的地方是6米左右高度幾乎垂直的光滑巖壁。

這段故事的原型是1960年成功登頂的三名成員之一的屈銀華。他因為脫靴凍傷,兩隻腳的腳後跟和十個腳指頭全部截掉沒有保住。多年來,屈銀華接受採訪都說從不後悔,為了國土截肢,值得。

為了國家榮譽而集結的中國登山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雖然成功登頂,但是因為救人遺失攝影機沒能留下登頂的影像。在國際登山屆受到了質疑。

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集結,不僅為了重新登頂拍下證據雪前恥,還要測出屬於中國的珠峰高度數據。

第二次登珠峰英雄的群像除了三位老隊員,還有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學家,井柏然、胡歌、陳龍和曲尼次仁等人飾演的中國1975年登頂的第二代攀登人。

章子怡代表著氣象等支持部門對英雄們的幫助,井柏然身上閃耀著中國第二代登山突擊隊隊長鄔宗嶽和攝像的故事,胡歌和成龍也有部分第二代登山突擊隊隊員夏伯渝的影子,曲尼次仁有著世界首位珠峰北坡登頂的女隊員潘多的痕跡。

第二代攀登人不僅再次登上珠峰,而且在第二臺階上搭建了一個中國梯,以助後人。

這個電影對我個人至少有兩個淚點。一個是看到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向吳京演的隊長咆哮,他更希望犧牲自己留下登珠峰的影像。因為攝影機,他有個十幾年解不開的心結,後來打開了,整個人都變了。

還有一個是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向前輩們說出那句:

「你們這代人總是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扛起國家的使命,為什麼我們不能?」

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與吳京的中年隊長拍出了傳承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吳京和老隊長之間也有,他們之間的傳承不只是任務的傳遞,更多的是信仰和攀登精神的傳承。

這兩代攀登人不是單純的愛好者。他們是為了國家領土完整和國家榮譽,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彰顯的是英雄主義精神。他們更像是今天為國戰鬥在第一線的解放軍戰士。

展現出來的是60年代、70年代,國人們在經濟極其困難的年代,為了走出一條路,他們心甘情願獻出自己的生命。電影刻畫的不是幾個英雄,而是兩代英雄。

登山的理由也有從民族層面到對個人的意義。片中老一代隊長吳京和張譯,背負的是國家的使命和責任。新一代的登山隊員胡歌,理由其實很簡單,登山是為了讓爸爸看到,自己能距離天近一點。

電影裡登珠峰是靠眾英雄的群策群力,製作新類型電影的主創團隊也是如此。除了很早就開始挖掘這段故事的阿來老師,還有電影的監製是「徐老怪」徐克,徐克帶來的是登峰畫面、特效的視覺衝擊力大升級。



畢竟有徐老怪的電影看著都是爽片。

導演李仁港和徐老怪一樣都是拍武俠出身,很多雪山戲處理得都有武俠大片的感覺。比如那場驚心動魄的戲:十二名登山隊員,在狂風暴雪中捆綁在一架梯子上艱難求生的戲,隨著風力的變化,綁著所有人的梯子像驚濤颶浪中的小船一樣飄搖旋轉。

請來的一眾演員都是實力派,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還有成龍。拍攝的過程中,吳京是帶腿傷上陣,觀影時卻壓根看不出。

電影的其中一個拍攝地點是海拔5000多米的崗什卡雪峰,創了中國影史的最高海拔紀錄。

建議大家在70周年國慶期間去看看《攀登者》,了解一下中國兩代登山人和他們身上的攀登精神。

相關焦點

  • 電影《攀登者》:我們為什麼要做攀登者?
    歌曲《攀登者》 小編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由吳京主演,演員強強聯手,打造了一部英雄主義和愛情主義情懷於一身的電影
  • 《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 需要衝頂精神
    國家希望把攀登珠峰的感天動地的壯舉,拍成感人至深的電影。我們擔當。我們在組織重點電影創作時有個習慣,就是找到「方向感」:思想價值取向和藝術呈現的方向。我們閱讀當年中國登山隊的影像和文案資料、世界登山的歷史資料,以及能夠找到的登山題材電影、紀錄片近20部,我們需要打開視野。
  • 電影《攀登者》
    為體驗高海拔和極寒環境下的真實感受,主演吳京還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時節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峰,足足體驗了半個月的攀登生活。他透露:「在高原上背著這身裝備,會感覺比正常重量還要翻幾倍重。」而在影片殺青後,吳京感慨:「1960年中國登山隊的裝備與物質條件真的十分簡陋和匱乏,但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中國登山前輩們憑藉著勇氣、毅力和決心,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壯舉。
  • 喚醒我們被遺忘的攀登基因——寫在《攀登者》觀後
    盛世的舞臺需要全民狂歡來作背景,連電影也顯得特別的亮眼,幾部電影都還算是誠意之作,70年大慶,誰也擔不起罵名,沒點正氣凜然真不敢趟國慶這個熱得滾燙的水池今天我們說的是電影。《攀登者》是國慶三部曲中最像電影的一部電影,內容怎樣,電影已經上映,沒有看的,天然黑的,在媒體自媒體手機電腦上早就劇透個底朝天。攀登這件事情本身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如果幾億人都只想著吃飯這點事,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出息。」僅憑這一句臺詞,就已經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正視攀登者。
  • 電影《攀登者》: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自己要登上去!
    影片《攀登者》以其感人的故事以及深刻的主題內涵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攀登者》是由吳京主演的,講述了主人公方五洲在第一次和登山隊員們去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雖然成功登頂但是因為雪崩來襲,方五洲為救同伴而失去了帶有山頂拍攝證據的攝像機,所以這一次的成功登峰受到國際方面的質疑。
  • 觀看電影—攀登者
    9月30日首映,計劃與家裡人一起去看的,但孩子貌似不想看電影,好不容易放了月假,想要窩在家裡,不想強迫她,改變了計劃,回到老家去看老母親。10月4日,從老家下山,回到城市,又回到看電影的話題,這次孩子倒是很樂意,但她首選是《中國機長》,但是力推《攀登者》,我看了三個片子的預告片,我選擇的順序是《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
  • 電影《攀登者》|楊尚雯 @小作家
    今天放假在家,媽媽在網上找了一部電影《攀登者》讓我看,我很高興。終於可以欣賞這部仰慕已久的電影了。自從之前看過吳京飾演的《戰狼》,我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吳京,覺得他是真正的男子漢。我很喜歡《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以後,也很感動,對方五洲、曲松林、傑布這些人,非常佩服。他們為了祖國的利益,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毅然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 為電影《攀登者》喝彩!
    網上關於《攀登者》的評論很多,有好的有不好的。到底怎麼樣呢?不看過還真不好亂講,真的如有的評論說的那麼不堪嗎?錯了,這是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從各方面來講,都堪稱優秀,劇情,表演,臺詞,背景音樂都十分出彩,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總感覺餘味悠長,一下子有點體會不盡。
  • 為《攀登者》驕傲
    《攀登者》評分6.9,讓人猶豫要不要花錢去看了,畢竟沒了票補電影票也不便宜。幸虧還是買票了,可能只是相信吳京吧。很值得,很好看。先回應一下網絡上的差評:差評1:愛情線太多太滿,拍的是《珠峰愛情故事嗎》?這種評價其實很可怕,想看這種題材的觀眾其實都是奔著登山的艱苦過程去的,這種評價馬上讓人從根本上產生懷疑並且厭惡。
  • 影評——《攀登者》
    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片名The Climbers (2019)。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 電影《攀登者》:中國式大片的新可能
    電影《攀登者》就是站在時代高度、緊緊抓住中國登山者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重新思考醞釀加工,用豐富而成熟的電影語言拍出了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在日前由《光明日報》文藝部、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電影《攀登者》研討會」上,《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如是說。
  • 電影2/做人生路上勇敢的攀登者
    《攀登者》,主演吳京。從記憶中看他的《太極宗師》,到現在的《戰狼》《流浪地球》《攀登者》……一直感覺他就是一個真漢子!其二: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電影!對於這載入時代的時刻,充滿好奇。我想去了解更多!看完電影,解決了我心中一直以來的三個疑惑:人為什麼要登山‍♂️?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中國探險電影聚焦珠峰攀登者
    《攀登者》原型人物桑珠(右一)、夏伯渝(中)等在上海與觀眾見面。新華社記者任瓏攝新華社上海10月1日電(許曉青、王婧媛)「能看到關於我們登山的電影,我的一個夢實現了。1975年登頂的隊員中,就有我一個。」原中國登山隊隊員桑珠在上海看完電影《攀登者》點映後感慨。
  • 《攀登者》穩了
    我們要自己測量出珠峰的高度,並且告訴全世界,這座世界第一高峰,叫做珠穆朗瑪峰。這一次的中國登山隊,由十五年前登頂的老隊員和很多年輕人共同組成,最終在種種艱難險阻之下,他們成功登頂,並且測量得到了8848.13米的「中國高度」。《攀登者》這部電影所要講的故事,正是改編自這段「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往事」。
  • 電影 |《攀登者》: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攀登者當國家積貧積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條條不平等條約,那一個個外國租界…當是時,我們的國,我們的家,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果你明白這種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國登山隊員冒死攀登珠峰的意義。
  • 電影攀登者影評
    知道主角是吳京,有很多知名演員參演,然後對於電影也是褒貶不一,都說是靠賣演員名氣。其實在沒看之前我的大致想法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覺著可能就是一部關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片。 電影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珠穆朗瑪峰的情況,從大塊的全貌到局部。一步步的向我們詮釋登山的艱險,和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標明了地段的名稱以及風級,讓人一目了然很直觀。
  •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作為中國首部大製作登山題材電影《攀登者》,徐克正是因為對這一題材十分感興趣才「臨危受命」出任影片監製。他在現場表示:「1960年中國登山隊作為第一批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類,向世界說明珠峰是我們的高峰,既然是我們的山就要自己攀登上去,這就是攀登者的精神。」
  • 在電影中與攀登者同行
    在電影中與攀登者同行羊城晚報  作者:李麗  2020-05-29 人類對大自然的徵服從未停止,登山運動作為人類生命力和嚴酷生存條件之間的較量
  • 《攀登者》獲北大學子最高禮讚 攀登男團詮釋攀登正年輕
    但我還是想聽一聽更多的聲音,北大是思想碰撞的地方,而且聽說還有登山的山鷹社,我們《攀登者》劇組也來北大學習一場。」曾任北大山鷹社社長的登珠峰女豪傑魏偉更力挺《攀登者》:「看完電影還是蠻激動的,也非常感謝能有這樣一部影片,能夠把鮮為人知的故事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和關注這樣一段共和國的歷史。」電影《攀登者》映後路演五城五地,演員們也與多地觀眾交流互動,路人口碑一路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