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霽琛
國慶檔就在眼前。
三部大片即將上映。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看哪個?
別著急選擇。
我一個一個來聊。
先從國慶檔大爆款的頭號種子選手說起:
《攀登者》
片子我前幾天已經看了,直觀感受就兩個字:
穩了。
和我一起看片的這一批觀眾,也給出了影片的第一波口碑。
有人用三個「牛逼」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有人表示:太震撼了。
看來,爆款已經預定。
必須得完成的任務
人類第一次登頂珠峰,是在1953年。
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在尼泊爾嚮導丹增·若蓋的幫助下,從南坡登上了珠峰。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登頂珠峰必須被安排進我們的日程。
1960年,中國登山隊組建,開赴珠峰,挑戰從北坡登頂的壯舉。他們不只是要登上這座全世界最高的山峰,更是要用自己的攀登告訴全世界:1960年5月25號,中國登山隊以王富洲為首的三名隊員用「搭人梯」的方式越過珠峰「第二臺階」,成功登頂。其中,登山隊員屈銀華在登頂中凍壞了腳趾和腳後跟,下山後被全部切除。
然而,因為沒有能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並不承認這次登頂。十五年之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重新組建,再次挑戰登頂珠峰。這一次,他們不但要留下影像資料來證明自己,更要對珠峰重新進行測量。
在這之前,珠峰的測量工作皆為英國人和印度人所完成,也是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國測量員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峰。我們要自己測量出珠峰的高度,並且告訴全世界,這座世界第一高峰,叫做珠穆朗瑪峰。這一次的中國登山隊,由十五年前登頂的老隊員和很多年輕人共同組成,最終在種種艱難險阻之下,他們成功登頂,並且測量得到了8848.13米的「中國高度」。《攀登者》這部電影所要講的故事,正是改編自這段「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往事」。十二名登山隊員,在狂風暴雪中捆綁在一架梯子上艱難求生,隨著風力的變化,綁著所有人的梯子像驚濤颶浪中的小船一樣飄搖旋轉。為了拍這場戲,在天寒地凍的深夜,李仁港以二十多個工作人員為一組,在兩邊巨大照明燈的照耀下左右分別拉扯著梯子,加上人造雪和鼓風機製造的狂風,拍了整整一夜。
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和富有想像力的動作設計,讓《攀登者》足以給觀眾帶來直觀的震撼感。影片拍出來的效果,對得起它的題材和故事。
主演吳京在影片的特別首映上說:「《攀登者》的類型前所未有,拍好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
對於電影人來說,拍攝《攀登者》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向著未知山峰的攀登。
幾十年前,登山隊員完成了他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幾十年後,電影人們也完成了。坦白講,我第一次關注到《攀登者》,是被它的演員陣容所吸引。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這大概是目前國產電影毫無爭議的最強陣容了。《戰狼2》、《流浪地球》之後,吳京的票房號召力在國內男演員中已經無人可及。大家津津樂道於吳京的眼光和魄力,感慨國產電影這幾年每一個全新類型的開拓,都少不了吳京的身影。拋開他所創造的票房神話,拋開他為國產電影發展所做出的諸多努力,作為演員本身,他的演技也足夠出色。在《攀登者》裡,1960年和1975年的兩次登頂,方五洲都是中國登山隊的重要一員。第一次,他臨危受命,中途接過隊長的重任,和兩個隊友登上了峰頂,第二次,作為中國登山隊隊長,他是隊伍裡的老大哥,更是中流砥柱。
英雄形象,很容易演出臉譜化的感覺,讓觀眾覺得沒有靈魂。有一場戲我印象極深,方五洲時隔十五年再度收到國家的召喚,重新擔任中國登山隊隊長,他一邊吃麵一邊看信,淚流不止,嘴角抽動,哭中帶笑,百感交集的情緒全被他演出來了。影片上映後大家去看的時候,可以注意吳京的這段表演,非常生動傳神。和吳京對戲的章子怡也對吳京稱讚有加,說吳京演戲走心,對著吳京說臺詞的時候,能感知到他是「真聽真看真感覺」,會得到合適的回應。
在《攀登者》裡,章子怡飾演氣象學家徐纓,這是個情感非常豐富的角色,用章子怡的話說:「徐纓既有年輕人的青澀,對愛情也充滿了嚮往,也有立志報效祖國的堅韌,對高海拔氣象的研究也充滿了執著。」在不劇透的前提下,我能告訴大家的是,章子怡承載了影片中關鍵的淚點。張譯的表演不需要我多做贅述,他在任何一部電影裡,都是讓人非常放心的一個。井柏然和胡歌在影片中飾演年輕一代的登山隊員,也都拿出了紮實的表演。新晉柏林影帝王景春出演登山的前線總指揮,同樣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攀登者》這齣「國產年度群像表演」的背後,是一群出色的好演員。
吳京在拍攝期間膝蓋有傷,中途還不得不打針治療,醫生告誡他需要休息三周,然而一周之後,他就又開始進行高危鏡頭的拍攝。張譯為了還原角色赤腳攀登的場景,拍戲時脫掉鞋子,踩在雪地裡,一雙腳凍到麻木,他說:「冷得就好像千萬根針在扎你」。電影裡,是中國的登山隊員在攀登珠峰;電影外,演員們也在完成一場攀登。胡歌談起這次的拍攝經歷,說了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方五洲是登山英雄,身手了得,性格堅毅,但他身上也有柔軟的一部分,面對愛情,他有著自己的糾結和木訥,時不時地還會流露出孩子氣的一面。曲松林在1960年的登頂中受傷致殘,餘生只能拄拐。然而,他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完美的回報,因為缺乏影像資料,國際上並不承認這次登頂,於是,他表現出了超越其他所有人的急切,他希望中國登山隊能儘快重新完成登頂。
這種急切,讓他在行事中容易冒進,也讓他和方五洲之間的關係變得「相愛相殺」。曲松林這個人物,也因此顯得更加真實,讓觀眾更能為之觸動。影片中出現的幾條愛情線,也讓人物的性格有了更加細膩的彰顯。當我們看到影片中的一個個角色攀登過自己心中的山時,再看到他們攀登珠峰時,也會感到更加動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攀登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自1949年以來的七十年間,中國人登上的「珠峰」早已超越千萬座,而中國人早已讓全世界看到,再也無需證明什麼。影片中,1960年中國登山隊登山時,在珠峰北坡的「第二臺階」搭起人梯,成功登頂。
到了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那裡搭建了「中國梯」,後來幫助了許多國家的登山者成功登頂珠峰。1975年之前,珠峰的高度是英國人測量出來的,在這之後,「中國高度」則成為了新的標準。我們的國家,以及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在用自己的努力完成著一次次的攀登,而如今,我們的成功,終於可以由自己來定義了。
「不管是我們今天的成功,還是明天的強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認。」厚重的家國情懷和高概念大片所具備的動作視效,大概是《攀登者》最打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