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
片名The Climbers (2019)。
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
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
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攀登者》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登山隊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第一次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北坡成功登頂,第二次是15年後,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成功挑戰世界之巔。
珠穆朗瑪峰登頂分南坡北坡兩條路線。
南坡在尼泊爾境內,登頂難度係數略小,北坡在中國境內,登頂難度係數更高。而在1960年登頂前,只有外國人通過南坡首次登頂珠峰,他們揚言,從中國一側是不可能登頂成功的!
1960年正是將這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中國也才能向世界莊嚴宣布:「我們偉大勇敢的中國人民,登頂了珠穆朗瑪峰!」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能夠留下影像資料,登頂成功飽受爭議。
15年後,經過精心醞釀準備,1975年5月27日下午14點30分,中國登山隊再次登頂成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像資料。同時在珠峰海拔5600~6300米區域,10個三角點上10部經緯儀同時瞄向珠峰,經過精密計算,得出8848.13米的精確數據,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一組熠熠閃光的數字。
2005年5月22日,中國重測珠穆朗瑪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公布珠峰的巖面海拔高度為8844.43米,冰層厚度3.50米。
中國梯是中國登山隊於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第二臺階」的巖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屬梯,它承載著中國人對珠峰的探險歷史。2008年5月27日,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珠峰登山博物館。
按理說,只要將這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如實地拍攝出來,電影就不會太差。
可實際上,《攀登者》只是取了歷史故事的殼子,剩下的就是出品方的隨意臆想,為了加入一些感情戲,生硬地進行拉郎配,讓原本可以令人感動的嚴肅題材,變得有些兒戲。
當充滿民族自豪感的真實優秀歷史故事被魔改時,觀眾們自然會感到失望,特別是還整出了一個令人無比失望的劇本。
影片將注意力集中在角色本身,沒有考慮時代背景。
如果加上和蘇聯、尼泊爾、印度外交方面的歷史背景,影片會更有厚重感。這裡有和蘇聯關係的由熱轉冷,和尼泊爾的邊境領土爭議,和印度登山隊的登山競賽,內容太豐富了。
當然這些可以看成是影片的加分項,如果不拍就當出品方的眼界小,也不算是錯。
影片將大量筆墨集中於角色的談情說愛,似乎不整點兒兒女情長就不能拍好電影一樣,這就顯得十分市儈。如果編的好看那也就罷了,偏偏編的十分做作,這叫人如何看得下去。
真實歷史中,潘多1975年5月27日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我查了一下資料,她的攀登過程可謂十分驚險,期間還有丈夫的支持幫助,如果將他們的愛情故事穿插在影片之中,可以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攀登者》偏偏不好好尋訪歷史素材,憑著感覺魔改人物感情戲,結果自然不會好看。
看看公安部拍的《湄公河行動》、陸軍的《戰狼》、海軍的《紅海行動》、消防的《烈火英雄》、民航的《中國機長》,再看看這部《攀登者》。我真心覺得這部影片不應當趕在國慶的重要時期上映,出品方除了完成任務,剩下的就是在透支主要演員們。
看到一句十分中肯評價:影片預算都緊到請李仁港了。
李仁港的水平本來就不是一流導演,算到三流導演估計勉強可以。好在他勝在便宜聽話,出品方讓怎麼改本子就怎麼配合,還能夠按期交稿。作為香港人,他自然不會理解火紅年代、集體主義、民族信仰這些激動人心的存在,他腦子只有些兒女情長完全可以理解。
需要背鍋的是出品方,原稿劇本被魔改後,出品方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政績工程。
只能說,一個這樣的出品方就可以輕易抹殺無數中國電影人的多年努力。李仁港並不需要為影片道歉,他就是這樣的水平,需要道歉的是出品方。
他們要向前輩道歉、向演員道歉、向觀眾道歉。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攀登者》能夠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
《流浪地球》《哪吒》這類爆款影片都經過幾年打磨,才能收穫巨大成功。而《攀登者》從立項到上映不過一年,除了劇本令人無語外,影片的特效還是值得肯定。只要相關產業成熟了,這樣以後製作快餐式的流水線作品應該不成問題了。
魔改歷史消費觀眾,好牌打爛愧對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