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攀登者》

2020-12-22 小賀家的貓

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

片名The Climbers (2019)。

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

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

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攀登者》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登山隊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第一次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北坡成功登頂,第二次是15年後,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成功挑戰世界之巔。

珠穆朗瑪峰登頂分南坡北坡兩條路線。

南坡在尼泊爾境內,登頂難度係數略小,北坡在中國境內,登頂難度係數更高。而在1960年登頂前,只有外國人通過南坡首次登頂珠峰,他們揚言,從中國一側是不可能登頂成功的!

1960年正是將這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中國也才能向世界莊嚴宣布:「我們偉大勇敢的中國人民,登頂了珠穆朗瑪峰!」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能夠留下影像資料,登頂成功飽受爭議。

15年後,經過精心醞釀準備,1975年5月27日下午14點30分,中國登山隊再次登頂成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像資料。同時在珠峰海拔5600~6300米區域,10個三角點上10部經緯儀同時瞄向珠峰,經過精密計算,得出8848.13米的精確數據,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一組熠熠閃光的數字。

2005年5月22日,中國重測珠穆朗瑪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公布珠峰的巖面海拔高度為8844.43米,冰層厚度3.50米。

中國梯是中國登山隊於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第二臺階」的巖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屬梯,它承載著中國人對珠峰的探險歷史。2008年5月27日,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珠峰登山博物館。

按理說,只要將這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如實地拍攝出來,電影就不會太差。

可實際上,《攀登者》只是取了歷史故事的殼子,剩下的就是出品方的隨意臆想,為了加入一些感情戲,生硬地進行拉郎配,讓原本可以令人感動的嚴肅題材,變得有些兒戲。

當充滿民族自豪感的真實優秀歷史故事被魔改時,觀眾們自然會感到失望,特別是還整出了一個令人無比失望的劇本。

影片將注意力集中在角色本身,沒有考慮時代背景。

如果加上和蘇聯、尼泊爾、印度外交方面的歷史背景,影片會更有厚重感。這裡有和蘇聯關係的由熱轉冷,和尼泊爾的邊境領土爭議,和印度登山隊的登山競賽,內容太豐富了。

當然這些可以看成是影片的加分項,如果不拍就當出品方的眼界小,也不算是錯。

影片將大量筆墨集中於角色的談情說愛,似乎不整點兒兒女情長就不能拍好電影一樣,這就顯得十分市儈。如果編的好看那也就罷了,偏偏編的十分做作,這叫人如何看得下去。

真實歷史中,潘多1975年5月27日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我查了一下資料,她的攀登過程可謂十分驚險,期間還有丈夫的支持幫助,如果將他們的愛情故事穿插在影片之中,可以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攀登者》偏偏不好好尋訪歷史素材,憑著感覺魔改人物感情戲,結果自然不會好看。

看看公安部拍的《湄公河行動》、陸軍的《戰狼》、海軍的《紅海行動》、消防的《烈火英雄》、民航的《中國機長》,再看看這部《攀登者》。我真心覺得這部影片不應當趕在國慶的重要時期上映,出品方除了完成任務,剩下的就是在透支主要演員們。

看到一句十分中肯評價:影片預算都緊到請李仁港了。

李仁港的水平本來就不是一流導演,算到三流導演估計勉強可以。好在他勝在便宜聽話,出品方讓怎麼改本子就怎麼配合,還能夠按期交稿。作為香港人,他自然不會理解火紅年代、集體主義、民族信仰這些激動人心的存在,他腦子只有些兒女情長完全可以理解。

需要背鍋的是出品方,原稿劇本被魔改後,出品方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政績工程。

只能說,一個這樣的出品方就可以輕易抹殺無數中國電影人的多年努力。李仁港並不需要為影片道歉,他就是這樣的水平,需要道歉的是出品方。

他們要向前輩道歉、向演員道歉、向觀眾道歉。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攀登者》能夠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

《流浪地球》《哪吒》這類爆款影片都經過幾年打磨,才能收穫巨大成功。而《攀登者》從立項到上映不過一年,除了劇本令人無語外,影片的特效還是值得肯定。只要相關產業成熟了,這樣以後製作快餐式的流水線作品應該不成問題了。

魔改歷史消費觀眾,好牌打爛愧對前輩。

相關焦點

  • 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
  • 電影攀登者影評
    其實在沒看之前我的大致想法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覺著可能就是一部關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片。 影片開局運用對講的急促和恰到好處的攀登畫面,給觀眾營造出了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困難情景,給觀眾了一個良好的感官以及代入感。讓觀眾更好的更快的融入了故事情節,交代了開端,埋下了伏筆,初步彰顯了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能夠捨棄生死顧全大義的豪舉。
  • 喚醒我們被遺忘的攀登基因——寫在《攀登者》觀後
    ,我認字還不如姜文《邪不壓正》中那個宮裡面出來的老馬,就不去勞神費力了搶影評人的飯碗,我看中了三個字——攀登者。《攀登者》是國慶三部曲中最像電影的一部電影,內容怎樣,電影已經上映,沒有看的,天然黑的,在媒體自媒體手機電腦上早就劇透個底朝天。攀登這件事情本身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如果幾億人都只想著吃飯這點事,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出息。」僅憑這一句臺詞,就已經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正視攀登者。
  • 影評:《攀登者》一份關於珠峰的唯美
    《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珠峰,臨時擔任隊長的方五洲為救助同伴曲松林導致攝像機掉落,缺少環繞山頂拍攝的360度影像資料,中國登頂珠峰也不為國際所認可,於是,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度集結,並最終登頂珠峰、拍攝資料,為中國登山史寫了濃重一筆的故事。
  • 原創│影評:《攀登者》
    在糾結看《攀登者》還是《中國機長》的時候,因為後者裡有換頭寶貝,所以原本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沒想到的是在上映當天,最先出來很多差評的卻是《攀登者》。也有很多兩極分化嚴重的評論。
  • 《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如何選擇看哪部?
    在今年國慶檔即將上映的11部影片中,從貓眼「想看人數」、「首日預售票房」來看,《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這三部影片最為火爆。 代碼如下: (左右滑動查看完整代碼) 以《攀登者》為例,開始爬取數據~ 在爬取了網友500條短評後,獲得的關鍵詞是非常多的,在這裡咱們選取關鍵詞出現最高的20個詞,如下所示:
  • 每一座山都值得敬畏——《攀登者》影評
    《攀登者》是愛國片嗎?肯定!要愛國嗎?當然!珠峰難爬嗎?廢話!攀登者值得尊敬嗎?從《攀登者》片子裡總算知道珠峰一開始是以舉國之力去攀登的。1960年派出200人登山,為了運裝備還一邊修路一邊打土匪,最後3人登頂;1975年再次派出幾百人登山和測量,最後9人登頂,當然很多是後勤人員不少,死傷者皆不計其數。
  • 電影《攀登者》:我們為什麼要做攀登者?
    歌曲《攀登者》 小編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由吳京主演,演員強強聯手,打造了一部英雄主義和愛情主義情懷於一身的電影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看完《攀登者》,我感覺很崩潰
    ​​​國慶檔三部華語大片《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同臺打擂,雖然毒舌君對這三部影片都有看法,但只有看完《攀登者》之後大感崩潰!早在當初江湖傳言「李仁港拍砸了,徐克來救場」的時候,就不敢有過高的期待,沒想到真正坐在影院裡看到這部片子,實際水準比本就不高的期待值還要再低一些,就怪不得毒舌君不吐不快了!
  • 《攀登者》穩了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看哪個? 別著急選擇。 我一個一個來聊。 先從國慶檔大爆款的頭號種子選手說起: 《攀登者》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和富有想像力的動作設計,讓《攀登者》足以給觀眾帶來直觀的震撼感。影片拍出來的效果,對得起它的題材和故事。主演吳京在影片的特別首映上說:「《攀登者》的類型前所未有,拍好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對於電影人來說,拍攝《攀登者》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向著未知山峰的攀登。
  • 電影《攀登者》
    張譯也感嘆:「這個時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希望影片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登山前輩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攀登者精神。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種精神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服化道真實還原史實  再現勇登珠峰歷史壯舉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並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確測量。
  • 攀登者夏伯渝
    而在北京香山公園晨練攀登者的隊伍裡,他卻是那麼不同:經常登山的人都和他打招呼,「老夏,又來了。」、「今兒早啊」,而當路人的眼神轉移到他的鋼鐵義肢時,又是另外一個表情:由衷的敬佩,伸出大拇指。一部是拍攝於1975年的紀錄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另一部是電影《攀登者》,儘管在其中他並非主角兒,但其中的細節成就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幕,也成為他藝術清單中重要的作品。
  • 「攀登者」敗於李仁港?
    而再看《攀登者》,雖然日排片佔比和票房都能維持在第四位左右,但票房剛剛達到10億元,已與前兩者拉開差距。 不僅票房落差大,相較於前兩者的全面高口碑,《攀登者》則出現嚴重的負面口碑。《攀登者》豆瓣評分已從開局的7.0分,跌落至6.5分。
  • 為《攀登者》驕傲
    《攀登者》評分6.9,讓人猶豫要不要花錢去看了,畢竟沒了票補電影票也不便宜。幸虧還是買票了,可能只是相信吳京吧。很值得,很好看。先回應一下網絡上的差評:差評1:愛情線太多太滿,拍的是《珠峰愛情故事嗎》?這種評價其實很可怕,想看這種題材的觀眾其實都是奔著登山的艱苦過程去的,這種評價馬上讓人從根本上產生懷疑並且厭惡。
  • | 攀登者 | 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9月30日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
  • 《攀登者》首映高口碑,他們兩度登頂珠峰,每步都是人類精神
    》的同名主題曲,直白有力地傳達了影片所包含的攀登者精神。即將在9月30日正式上映、由上影傾力帶來的電影《攀登者》聚焦了一群特殊的人群:珠峰攀登者,還原了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以東方敘事展現了中國精神。 昨晚(9月23日),電影《攀登者》舉辦全球首映會,邀請了諸多大V參與首映禮,第一批影評出爐,從網曝影評來看,影評人們對此片給出了高度好評,增加了觀眾們的期待。
  • 《攀登者》獲北大學子最高禮讚 攀登男團詮釋攀登正年輕
    北大專場放映當天,電影《攀登者》出品人任仲倫,領銜主演吳京、張譯、胡歌驚喜亮相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而1975年登珠峰英雄桑珠,北大山鷹社傑出代表方翔、魏偉出席了本次活動,與在場座無虛席的觀眾一道,共同就「攀登者·正年輕」的主題開展了一場追溯攀登榮光的思想碰撞之旅。
  • 觀看電影—攀登者
    10月4日,從老家下山,回到城市,又回到看電影的話題,這次孩子倒是很樂意,但她首選是《中國機長》,但是力推《攀登者》,我看了三個片子的預告片,我選擇的順序是《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因為假期,事情比較多,一天一部片子,還比較趕。孩子得到第二天看《中國機長》的保證,答應先看《攀登者》。
  •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你我其實都是「攀登者」
    但《攀登者》所講述的這次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歷史事件,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卻要更加震撼,甚至至今還在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其實小編在整理完《攀登者》這部影片的資料後就一直在想。影片中的攀登者,以勇氣徵服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