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2020-12-22 小乖夏的日記

《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故事由真實事件改編。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

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影片為了更好地還原攀登者們的艱辛和真實性,在西藏等地進行取景,尤其是在崗什卡雪峰中,演員們需要背著行囊和氧氣瓶等進行拍攝,至少17公斤的重量讓他們的拍攝異常艱辛,但每一位演員為了呈現最真實的狀態,都去學習了攀冰、使用冰鎬等技巧,可謂困難重重,同樣也是誠意滿滿。當然,歷史本身遠比電影中刻畫的更為艱苦。電影最後真實歷史影像再次播放,更讓人體會到當年艱苦條件下,我國攀登者不畏艱險敢於勇攀高峰的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電影採用因果式敘事結構,通過多次攀登刻畫,表現攀登的艱難。敘事線索為主副兩條,主線為展現攀登的歷程。這條線索時間跨度是從1960年第一次登頂不被承認到1975年成功登頂,並且成功測量出珠穆朗瑪峰高度,再到2018年第一位無腿登山者夏泊渝(胡歌扮演)成功登頂。時間跨度較大,但通過反覆展現攀登歷程,將攀登者勇闖巔峰的決心傳遞給觀眾,與之達成共情,傳遞珠峰精神給當代青年。這條敘事線索主要的矛盾衝突在於登頂的困難,為了展現珠穆朗瑪峰的險峻,需要花費大量大景別鏡頭來展現嚴峻的自然風貌,以及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的鋪墊,導致節奏不緊密。且副線刻畫人物之間的愛情,沒有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畫蛇添足衝淡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戲劇張力。容易導致觀眾,前一秒因為克服艱難、勇攀高峰的信仰而熱淚盈眶,下一秒卻立即變為兒女情長的純真愛情,兩者斷層過於明顯,沒有融合到一起共同推動敘事。

在人物塑造上面,張譯演繹的曲松林讓人印象深刻。在他年輕的時候,方五洲為了救自己而丟掉了攝影機,且自己落下殘疾,曲松林從下山之後便鬱鬱寡歡不得志,回到空無人煙的攀登隊訓練營。在三人夜晚飲酒那場戲中,曲松林這個人物的自我矛盾爆發。

「如果讓你選擇,你是願意拼死保住攝影機裡的那些數據呢?還是願意丟掉攝影機,自己活命呢?」

他處於被領導的境遇,被迫活下來,卻丟失了自己堅信的信仰,他無法化解這個困擾。因為殘疾,他無法自己重登珠穆朗瑪峰,人物需求開始展現。

多年後國家重組登山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練。新登山記錄員李國梁的出現,讓他的需求得以解決,曲把他沒能完成的使命,無形中轉移到李國梁身上。他高標準、高強度地訓練李國梁,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是針對你而是珍惜你。」希望你能平安完成任務,完成我所未完成的任務。現在,他成為了領導者,固執地選擇了保留數據,一意孤行。可,當他抱著李國梁的屍體時,他步伐沉重,一夜之間老了十歲,嘴裡不停念叨著:「我錯了……」他這一刻才從執念中出來,可付出的代價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攀登者》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是優秀的。它將觀眾的視野落在一個個人物身上,通過多視角敘事,將人物從不同方面聯繫到一起,達到血脈相連、延綿不斷的情感。同時每個人又都是獨立的個體。方五洲有著登上峰頂向世界證明中國的雄心壯志,卻因受傷只能待在大本營,不甘心與攀登勝利的喜悅交織著;曲松林在生命與責任之間難以抉擇,他痛恨因救他而選擇放棄數據的方五洲,同時他更恨自己的無能,他掙扎著。每個人物在大的矛盾衝突下,都有著自己內部的掙扎,讓觀眾感受到,這是有血有肉會流淚的民族勇士。值得一看,但對於抱有很大期待的觀眾來說,落差還是有的,且無法忽略。

相關焦點

  • 影評——《攀登者》
    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片名The Climbers (2019)。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 電影攀登者影評
    其實在沒看之前我的大致想法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覺著可能就是一部關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片。 影片開局運用對講的急促和恰到好處的攀登畫面,給觀眾營造出了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困難情景,給觀眾了一個良好的感官以及代入感。讓觀眾更好的更快的融入了故事情節,交代了開端,埋下了伏筆,初步彰顯了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能夠捨棄生死顧全大義的豪舉。
  • 喚醒我們被遺忘的攀登基因——寫在《攀登者》觀後
    ,我認字還不如姜文《邪不壓正》中那個宮裡面出來的老馬,就不去勞神費力了搶影評人的飯碗,我看中了三個字——攀登者。《攀登者》是國慶三部曲中最像電影的一部電影,內容怎樣,電影已經上映,沒有看的,天然黑的,在媒體自媒體手機電腦上早就劇透個底朝天。攀登這件事情本身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如果幾億人都只想著吃飯這點事,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出息。」僅憑這一句臺詞,就已經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正視攀登者。
  • 為什麼只有觀後感,沒有影評?
    你在這裡讀過我那麼多篇文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所有關於電影的文章,我都只說是「觀後感」,卻不肯說是「影評」?
  • 影評:《攀登者》一份關於珠峰的唯美
    《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珠峰,臨時擔任隊長的方五洲為救助同伴曲松林導致攝像機掉落,缺少環繞山頂拍攝的360度影像資料,中國登頂珠峰也不為國際所認可,於是,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度集結,並最終登頂珠峰、拍攝資料,為中國登山史寫了濃重一筆的故事。
  • 勇敢攀登者 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勇敢攀登者 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攀登者》 電影觀後感 《攀登者》是我國第一部以登山為題材的電影,其選題新穎,填補空白,應該說是我國電影事業的新拓展和突破,觀後讓人耳目一新,為之震撼。全面展現了平凡攀登者的不平凡,偉大創舉者的偉大,時代風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們鑄就民族精神,捍衛民族尊嚴,扛著民族氣節!歷史有痕,啟迪甚深。《攀登者》的上映,揭示著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重大意義,勇敢攀登者,呼喚民族精神歸來! 一、勇敢的攀登者,展示民族精神的偉大氣概,是始終貫穿於整個影片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主線。
  • 原創│影評:《攀登者》
    在糾結看《攀登者》還是《中國機長》的時候,因為後者裡有換頭寶貝,所以原本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沒想到的是在上映當天,最先出來很多差評的卻是《攀登者》。也有很多兩極分化嚴重的評論。
  • 《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如何選擇看哪部?
    在今年國慶檔即將上映的11部影片中,從貓眼「想看人數」、「首日預售票房」來看,《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這三部影片最為火爆。 代碼如下: (左右滑動查看完整代碼) 以《攀登者》為例,開始爬取數據~ 在爬取了網友500條短評後,獲得的關鍵詞是非常多的,在這裡咱們選取關鍵詞出現最高的20個詞,如下所示:
  • 每一座山都值得敬畏——《攀登者》影評
    《攀登者》是愛國片嗎?肯定!要愛國嗎?當然!珠峰難爬嗎?廢話!攀登者值得尊敬嗎?從《攀登者》片子裡總算知道珠峰一開始是以舉國之力去攀登的。1960年派出200人登山,為了運裝備還一邊修路一邊打土匪,最後3人登頂;1975年再次派出幾百人登山和測量,最後9人登頂,當然很多是後勤人員不少,死傷者皆不計其數。
  • 電影《攀登者》:我們為什麼要做攀登者?
    歌曲《攀登者》 小編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由吳京主演,演員強強聯手,打造了一部英雄主義和愛情主義情懷於一身的電影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看完《攀登者》,我感覺很崩潰
    ​​​國慶檔三部華語大片《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同臺打擂,雖然毒舌君對這三部影片都有看法,但只有看完《攀登者》之後大感崩潰!早在當初江湖傳言「李仁港拍砸了,徐克來救場」的時候,就不敢有過高的期待,沒想到真正坐在影院裡看到這部片子,實際水準比本就不高的期待值還要再低一些,就怪不得毒舌君不吐不快了!
  • 《攀登者》穩了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看哪個? 別著急選擇。 我一個一個來聊。 先從國慶檔大爆款的頭號種子選手說起: 《攀登者》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和富有想像力的動作設計,讓《攀登者》足以給觀眾帶來直觀的震撼感。影片拍出來的效果,對得起它的題材和故事。主演吳京在影片的特別首映上說:「《攀登者》的類型前所未有,拍好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對於電影人來說,拍攝《攀登者》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向著未知山峰的攀登。
  • 電影《攀登者》
    張譯也感嘆:「這個時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希望影片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登山前輩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攀登者精神。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種精神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服化道真實還原史實  再現勇登珠峰歷史壯舉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並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確測量。
  • 攀登者夏伯渝
    而在北京香山公園晨練攀登者的隊伍裡,他卻是那麼不同:經常登山的人都和他打招呼,「老夏,又來了。」、「今兒早啊」,而當路人的眼神轉移到他的鋼鐵義肢時,又是另外一個表情:由衷的敬佩,伸出大拇指。一部是拍攝於1975年的紀錄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另一部是電影《攀登者》,儘管在其中他並非主角兒,但其中的細節成就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幕,也成為他藝術清單中重要的作品。
  • 「攀登者」敗於李仁港?
    而再看《攀登者》,雖然日排片佔比和票房都能維持在第四位左右,但票房剛剛達到10億元,已與前兩者拉開差距。 不僅票房落差大,相較於前兩者的全面高口碑,《攀登者》則出現嚴重的負面口碑。《攀登者》豆瓣評分已從開局的7.0分,跌落至6.5分。
  • 為《攀登者》驕傲
    《攀登者》評分6.9,讓人猶豫要不要花錢去看了,畢竟沒了票補電影票也不便宜。幸虧還是買票了,可能只是相信吳京吧。很值得,很好看。先回應一下網絡上的差評:差評1:愛情線太多太滿,拍的是《珠峰愛情故事嗎》?這種評價其實很可怕,想看這種題材的觀眾其實都是奔著登山的艱苦過程去的,這種評價馬上讓人從根本上產生懷疑並且厭惡。
  • | 攀登者 | 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9月30日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
  • 《攀登者》首映高口碑,他們兩度登頂珠峰,每步都是人類精神
    》的同名主題曲,直白有力地傳達了影片所包含的攀登者精神。即將在9月30日正式上映、由上影傾力帶來的電影《攀登者》聚焦了一群特殊的人群:珠峰攀登者,還原了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以東方敘事展現了中國精神。 昨晚(9月23日),電影《攀登者》舉辦全球首映會,邀請了諸多大V參與首映禮,第一批影評出爐,從網曝影評來看,影評人們對此片給出了高度好評,增加了觀眾們的期待。
  • 《攀登者》獲北大學子最高禮讚 攀登男團詮釋攀登正年輕
    北大專場放映當天,電影《攀登者》出品人任仲倫,領銜主演吳京、張譯、胡歌驚喜亮相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而1975年登珠峰英雄桑珠,北大山鷹社傑出代表方翔、魏偉出席了本次活動,與在場座無虛席的觀眾一道,共同就「攀登者·正年輕」的主題開展了一場追溯攀登榮光的思想碰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