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故事由真實事件改編。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
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影片為了更好地還原攀登者們的艱辛和真實性,在西藏等地進行取景,尤其是在崗什卡雪峰中,演員們需要背著行囊和氧氣瓶等進行拍攝,至少17公斤的重量讓他們的拍攝異常艱辛,但每一位演員為了呈現最真實的狀態,都去學習了攀冰、使用冰鎬等技巧,可謂困難重重,同樣也是誠意滿滿。當然,歷史本身遠比電影中刻畫的更為艱苦。電影最後真實歷史影像再次播放,更讓人體會到當年艱苦條件下,我國攀登者不畏艱險敢於勇攀高峰的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電影採用因果式敘事結構,通過多次攀登刻畫,表現攀登的艱難。敘事線索為主副兩條,主線為展現攀登的歷程。這條線索時間跨度是從1960年第一次登頂不被承認到1975年成功登頂,並且成功測量出珠穆朗瑪峰高度,再到2018年第一位無腿登山者夏泊渝(胡歌扮演)成功登頂。時間跨度較大,但通過反覆展現攀登歷程,將攀登者勇闖巔峰的決心傳遞給觀眾,與之達成共情,傳遞珠峰精神給當代青年。這條敘事線索主要的矛盾衝突在於登頂的困難,為了展現珠穆朗瑪峰的險峻,需要花費大量大景別鏡頭來展現嚴峻的自然風貌,以及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的鋪墊,導致節奏不緊密。且副線刻畫人物之間的愛情,沒有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畫蛇添足衝淡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戲劇張力。容易導致觀眾,前一秒因為克服艱難、勇攀高峰的信仰而熱淚盈眶,下一秒卻立即變為兒女情長的純真愛情,兩者斷層過於明顯,沒有融合到一起共同推動敘事。
在人物塑造上面,張譯演繹的曲松林讓人印象深刻。在他年輕的時候,方五洲為了救自己而丟掉了攝影機,且自己落下殘疾,曲松林從下山之後便鬱鬱寡歡不得志,回到空無人煙的攀登隊訓練營。在三人夜晚飲酒那場戲中,曲松林這個人物的自我矛盾爆發。
「如果讓你選擇,你是願意拼死保住攝影機裡的那些數據呢?還是願意丟掉攝影機,自己活命呢?」
他處於被領導的境遇,被迫活下來,卻丟失了自己堅信的信仰,他無法化解這個困擾。因為殘疾,他無法自己重登珠穆朗瑪峰,人物需求開始展現。
多年後國家重組登山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練。新登山記錄員李國梁的出現,讓他的需求得以解決,曲把他沒能完成的使命,無形中轉移到李國梁身上。他高標準、高強度地訓練李國梁,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是針對你而是珍惜你。」希望你能平安完成任務,完成我所未完成的任務。現在,他成為了領導者,固執地選擇了保留數據,一意孤行。可,當他抱著李國梁的屍體時,他步伐沉重,一夜之間老了十歲,嘴裡不停念叨著:「我錯了……」他這一刻才從執念中出來,可付出的代價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攀登者》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是優秀的。它將觀眾的視野落在一個個人物身上,通過多視角敘事,將人物從不同方面聯繫到一起,達到血脈相連、延綿不斷的情感。同時每個人又都是獨立的個體。方五洲有著登上峰頂向世界證明中國的雄心壯志,卻因受傷只能待在大本營,不甘心與攀登勝利的喜悅交織著;曲松林在生命與責任之間難以抉擇,他痛恨因救他而選擇放棄數據的方五洲,同時他更恨自己的無能,他掙扎著。每個人物在大的矛盾衝突下,都有著自己內部的掙扎,讓觀眾感受到,這是有血有肉會流淚的民族勇士。值得一看,但對於抱有很大期待的觀眾來說,落差還是有的,且無法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