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假在家,媽媽在網上找了一部電影《攀登者》讓我看,我很高興。終於可以欣賞這部仰慕已久的電影了。自從之前看過吳京飾演的《戰狼》,我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吳京,覺得他是真正的男子漢。
我很喜歡《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以後,也很感動,對方五洲、曲松林、傑布這些人,非常佩服。他們為了祖國的利益,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毅然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這種精神,真讓人感動。
看完以後,我還對男二號曲松林印象特別深刻。我有一個意外的發現,覺得他和《水滸傳》中的楊志有點像。對了,我也很喜歡《水滸傳》的。
首先兩個人性子都很急,都曾經失敗過,所以很怕再次失敗。《水滸傳》中的楊志曾經丟失過花石綱,所以在運送生辰綱時很小心,一直警惕,不允許眾軍漢買酒。《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他們登頂時,突然遇到雪崩,方五洲為了救他,丟了相機,造成了登頂卻沒有影像資料的遺憾,所以他後來特別重視相機。
整部電影的一大半都圍繞著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間的矛盾進行:方五洲認為人命關天,但曲松林認為拍到登頂時的360度全景照片最重要。所以在窗口期(適合登頂的時期)來臨時,曲松林不顧方五洲的勸阻,毅然決定讓年輕的李國梁當隊長,帶領隊員登頂。
然而曲松林這個決定的最終結果,卻是李國梁在攀登時不幸被氧氣罐砸中,最終為了隊友的生命安全(他臨終前把相機交給了隊友),他用匕首割斷繩子,壯烈犧牲。曲松林知道後,心情沉痛地把李國梁的屍體拉了回來。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只看重相機是錯的。
《攀登者》中內部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間。兩人的態度不同,貫穿大半個電影。從一開始方五洲和曲松林喝酒的那一個片段,一直到曲松林把李國梁的屍體拉回來,這中間都是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間內心矛盾的鬥爭。最終,曲松林認識到,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也為後面的情節,徐櫻認為還有最後一個窗口期可以登頂,但曲松林堅決反對做鋪墊。
同樣,在《水滸傳》的「智取生辰綱」中,主要的內部矛盾是:楊志由於性子太急,最後導致其他14個人都公開反對他。這也反襯了吳用一方內部十分團結,為下文智取生辰綱做鋪墊。
還有很多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水滸傳》中的情節和《攀登者》都有點像。例如李國梁當隊長時,一開始都十分順利,就是為下文突然遇到風暴做對比。「智取生辰綱」中黃泥岡一帶天氣的炎熱,也是為白勝的出場做鋪墊。
雖然這部電影很多地方並不是在喜馬拉雅山拍的,但是拍這部電影也非常不容易,演員們十分辛苦,需要學習如何使用登山杖、梯子、繩子等工具,並且在雪天裡,要學習如何正確的保護自己。
《水滸傳》是古典文學的經典,《攀登者》是現代一部勵志電影,它們之間居然也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
再來說說電影中別的方面。情感一直都是貫穿電影的暗線。如《中國機長》,那位勇敢的機長對女兒的愛一直貫穿著整部電影。這份愛也是他一直不放棄的精神支柱。《攀登者》中方五洲對徐櫻的愛,黑牡丹對李國梁的喜歡也貫穿整部電影。
徐櫻到蘇聯學習氣象學,也是為了給隊員們的攀登做好後盾,方五洲他們第一次攀登時,就是沒有氣象預報做指導,所以才特別艱難。徐櫻也非常希望他們能夠再次成功登頂。所以當其他人都認為沒有窗口期時,徐櫻提出三天後還會有一個窗口期。但這個提議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曲松林,由於他認識到了責任的重要性,所以堅決不同意。但後來,方五洲和徐櫻,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為了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的能力,方五洲和徐纓互相鼓勵,最終方五洲成功登頂,但徐櫻卻不幸去世了。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希望有更多像這樣的好電影,這些體現民族精神的東西,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