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醫美一年致10萬人毀容:5天速成、10倍翻價,變美智商稅助他們年入...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Cheryl 精英說

最近,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正在熱播,相關話題刷爆了各大社交平臺。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不同於一般的青年偶像選秀,這檔逆齡女團選秀節目邀請了30位年齡30+的姐姐們同臺競演。

這群英姿颯爽的姐姐們最年輕的30歲,最年長的52歲,但每一位都自信昂揚,她們的臉上,皮膚緊緻、膠原蛋白滿滿,絲毫沒有被歲月侵蝕的痕跡。

圖片來源自網絡

訓練結束後,姐姐們結伴返回宿舍的路透動圖更是讓粉絲們拍案叫絕,紛紛表示:姐姐們真的有30+嗎?這個狀態分明就是青春靚麗的小女孩呀!

圖片來源自網絡

其實身為女藝人,除了日常的皮膚保養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之外,很多女明星都會藉助醫美手段來維持皮膚狀態、延緩衰老、保持美麗,她們也大方地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美容經驗。

張雨綺在小紅書上講解醫美超聲刀

不光是藝人明星,在當今這個顏值經濟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看重「美貌」的價值,熱衷於為美麗買單。其中,微整形就成為用戶對臉投資最多的項目。巨大的消費需求下,醫美行業迅速擴張。

然而行業的高速發展,並不能完全掩蓋醫療美容機構所存在的醫資力量不足、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管理流程混亂等等行業亂象。這些暗藏的「危機」,讓無數愛美女孩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微整形5天上崗,

不專業也能年入百萬」

現如今,醫美廣告鋪天蓋地,宣傳語天花亂墜,彷佛用戶完全不需要承擔風險就可以輕鬆變美,但世界上真的有這樣「掉餡餅」的好事嗎?

伴隨著暴利而來的醫美行業魚龍混雜,微整形安全事故頻發,各種偽裝成專業「微整形工作室」的「黑醫美」成為醫療事故重災區。

地鐵站里舖天蓋地的醫美廣告

2019年6月,新京報發布了一則記者暗訪視頻,發現武漢一家微整形工作室店主不但四處出診進行微整手術,還開設了3-5天微整速成班課程。

據店主稱,學員只需要交6800元,即使完全沒有基礎,經過培訓後也可以自己開工作室。

記者調查發現,缺乏監管的「黑醫美」機構橫行,

速成班遍地開花,早成常態

所謂的「醫師」,根本就沒有專業醫師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只管教授經驗,實際操作需要學員自己找人練手。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也就是說,走進一家所謂的「美容院」,那個要在你臉上扎針動刀、拉雙眼皮的人,可能和手中針的磨合期只有3天,光是想想都令人膽戰心驚。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不足十平方米的手術室裡人來人往,未用完的藥物瓶和紗布隨處擺放,用戶在進行手術時,就連最為基本的衛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這家店主曾兩次因醫療事故遭到用戶的投訴,但警方介入後發現,因為沒有達到刑拘和判刑的條件,只能做行政處罰。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來自武漢的趙女士在店內做線雕失敗,找上門的時候發現已經人去鏤空,而自己因為劣質整形殘留物壓迫神經致長期頭疼,2019年3月,才通過手術取出殘留線體。

有鄰居表示,原先的店面地址時常會有顧客因各種問題找上門,索賠無果之後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而店主珍妮絲毫不受影響,堅持四處出診做手術、「流竄作案」,且同時在做短期微整形培訓,涉及針劑、線雕、手術等多種品類。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珍妮能夠如此淡定自若的理由,無外乎就是犯罪成本低。行政罰款對醫美行業的從業者們根本不構成威脅,這個行業是暴利,所有進入醫療機構的藥物,在這裡以數十倍的高價翻賣。

即使知道行為違法,仍有人趨之若鶩。有學員表示:「進入這個行業,一年掙一兩百萬是很正常的事情。」

圖片來源自新京報視頻

當國內缺乏專業資質的微整容機構順勢而起,連美容工作室、美甲店都紛紛開拓自己的醫美微整形業務。

圖片來源自網絡

無證的醫美醫師、無證的美容場所、一群毫無醫學相關經驗的人從事著違規醫美項目,這樣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正悄無聲息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而當大量無資質認可的黑醫美機構一窩蜂地湧入市場之後,結出的「苦果」往往只能由消費者買單。

「美麗」與「痛苦」,

就在一瞬之間

根據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醫美黑市機構數量是正規機構的10倍以上,共有超過10萬家非法執業的工作室、美容院等機構在市場上紮根生長。

患者接觸的醫美從業者,每10名中就有9名是「黑醫生」。

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教育,也沒有經受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短暫培訓後就進入了利益滾滾的醫美市場,為患者手術增加了許多風險。

在這些為數眾多的醫美機構之下,藏匿著許許多多無資質認可的「黑醫美場所」。據統計,中國黑診所數量超過6萬家,是正規診所的6倍。黑診所年手術量為正規診所的2.5倍,超過2500萬例。

和上面描述的情況類似,這些醫療場所往往地方狹小,沒有消毒和衛生意識,手術用具隨意擺放,感染傳染病的風險極大。

而比速成的整形師、不正規的醫療場所威脅更大的,是假藥的泛濫。

有些假藥從生產到注射使用被層層轉手,價格通常會翻5-10倍,如每瓶8000元的肉毒素,竟是民居小作坊裡加工生產而成,原料是成本每瓶0.6元的凍乾粉。

而這些劣質產品被注射進入「不明所以」的消費者體內,極容易產生危險,且這些醫療場所根本不配備相對應的搶救設置,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中國整容行業經過野蠻式生長後,「醫美整容事故」的新聞時常爆出,令人扼腕。

就在今年的6月7日,四川成都的黎女士稱,自己在1月份時在一家醫學美容門診部花費了3萬多元進行了整形手術,然後手術結束之後,黎女士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左眼當場失明,右眼的視力也有所下降。

「當時做的面部脂肪填充和一個耳軟骨假體隆鼻,他說做完之後,我一睜開眼睛,左眼就已經看不見了。」

黎女士感到十分害怕,隨即趕到醫院檢查,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左眼中央主動脈血管堵塞引起的神經壞死,即左眼永久性失明不可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場意外帶給黎女士的不僅僅只有身體上的傷害,因為失明,男朋友選擇和自己分手,工作也丟了,為了給自己治病,患有糖尿病的爸爸不得以去工地幹活賺取醫藥費......

醫院開具的診斷書

無獨有偶,2018年,17歲的福建女孩明明,在私人整容進行鼻綜合手術後不久,失去嗅覺。

圖片來源自網絡

還有人為了變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去年8月,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的小楊一直不夠自信。她瞞著家人去整容醫院做面部、頸部等多處脂肪填充手術。手術開始沒多久後,打了全麻的小楊就開始昏迷,之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等到丈夫趕到的時候,只看到妻子的脖子上全是密密匝匝的小針眼,七竅流血,死狀慘烈。她還沒有和可愛的雙胞胎兒子說再見,就毫無徵兆的離開,一個幸福的家庭就此告別。

涉事診所的執業許可證信息

從假醫師、假診所到假藥品,似乎整個醫美行業黑幕充斥著金錢騙局,而暴利催生出的黑色產業鏈也無情剝奪了這些女孩變美的權利。

黑市亂象叢生,

為何屢禁不止?

根據專家調研顯示,平均每年黑醫美致傷致死人數約100,000人,且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維權難上加難。

「黑醫美」的危害大,但相關部門卻不好查。

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顯示,黑醫美滲透在多個合法渠道截流用戶,黑產佣金比例高達70%以上。

醫美機構會利用消費者對熟人的信賴心理,介紹消費者到黑機構或個人工作室甚至酒店進行醫美項目。由於地點隱秘,使得監管難度變大。

其次,他們會通過各種線上渠道主動宣傳,分享個人經歷,以「打折、有內部資源等」理由轉化更多客戶購買醫美項目,達到獲利的目的。

由於消費者接收信息的渠道十分片面,因此對醫美的合法性和風險性認知明顯不足。超過60%的用戶錯誤地把一些手術類項目,比如抽脂、隆胸豐臀等項目錯認為是輕醫美,顯著的認知錯位導致非法醫美機構乘虛而入。

就算這些小機構被查出,其結果基本只會被罰沒收醫療器械,平均處罰金在1至2萬元左右,違法成本極低 。對於黑醫美從業者們來說,出來換個地方,「韭菜」到處都是。

除了行業暴利和醫生資源緊缺之外,造成「黑醫美」市場供不應求的原因還在於當代中國女性對自我顏值的高標準和高要求。

根據南方周末聯合新氧發布的《2018中國女性自信報告》顯示,中國女性不夠自信,對靚麗外表的渴求更多。

近3成的消費者選擇醫美是受到身邊朋友的帶動,或是受到「看臉社會」的影響。當人們片面地用顏值定義女性的價值,女性對外貌、身材的焦慮感也與日俱增。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周圍人公認的漂亮女性,依舊會覺得自己「不夠美」,仍有「瑕疵」。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很多黑醫美正是抓住了女性想要變美的心理,與金融業合作,使得踏入醫美行業的愛人人士輕鬆陷入商家的「套路貸」中。

曾在鄭州讀大學的小張在求職網看到月薪5萬招聘模特的廣告,便心生念頭,前去應聘。但對方覺得小張的樣貌差強人意,讓其在第三方合作處貸款整容,還允諾工作半年以上,費用可以全部報銷。

被帶到整形美容機構後,懵懂無知的小張在未籤訂任何協議的情況下同意手術。但在5個小時後,招聘公司的人已經不見人影,微信也被對方拉黑,小張卻要償還6萬整容貸。

圖片來源自網絡

種種案例告訴我們,或許比起變美,我們更迫切需要做的,是建立起對自我的認可和自信。

女藝人小S曾在微博上發文,承認自己打過一堆肉毒、玻尿酸,但當她真正選擇了坦然接受自己的年齡和歲月的沉澱,現在只想要告誡自己適可而止。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有人得償所願有人懊悔萬分。

而說姐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不論是輕醫美還是手術類醫美項目,還是建議大家去正規的醫美機構諮詢。確認對方機構擁有做醫學美容的資質,仔細審核醫生的身份和經驗,多諮詢、多查閱專業資料,這也是對自己選擇的負責~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

新京報快評:微整形5天上崗,別把自己的臉當黑作坊實驗田

時代數據:黑醫美一年毀掉2萬張臉,看完真相你還敢整容嗎?

精英說:10年間致20萬人毀容:中國版「幽靈手術」明碼標價背後,變美與死亡就在一瞬間

安徽海豚播報:女子花3萬整容後失明遭男友拋棄,女子:60歲父親在工地賺醫藥費

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

原標題:《黑醫美一年致10萬人毀容:5天速成、10倍翻價,變美智商稅助他們年入百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徒手整骨、換血排毒、無證打針,暴利「黑醫美」毀你沒商量
    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指出,中國醫美黑市機構數量是正規機構的10倍以上,共有超過10萬家非法執業的工作室、美容院等機構,因美容整形毀容的投訴平均每年近4萬起。不同於其他行業,醫美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行為,具有天然的風險屬性,而如今卻在不負責任的鼓吹炒作下變成一種「快消品」。無限沸騰的醫美市場,表面再如何光鮮,也掩蓋不了陰影裡的罪惡:金錢換美麗,財去人安樂(死)。
  • 香港豪門千金赴韓整容身亡:10年致20萬人毀容的「幽靈手術」,變美與死亡就在一瞬間
    通過醫美整容,人們的確可能因為變美而更有自信。但捷徑之路從來都不好走,通過「整容」武裝自我,重獲新生的美事如同一把雙刃劍。從中國到韓國,各類整容維權案例多年來屢見不鮮,根據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02至2012年,平均每年整容投訴案件超20000件。也就是十年間,已有20萬張整容臉被毀。
  • 香港豪門千金赴韓整容身亡:10年致20萬人毀容的「幽靈手術」,變美與死亡就在一瞬間!
    通過醫美整容,人們的確可能因為變美而更有自信。但捷徑之路從來都不好走,通過「整容」武裝自我,重獲新生的美事如同一把雙刃劍。事實上,當國內缺乏專業資質的微整容機構順勢而起,連美容工作室、美甲店都紛紛開拓自己的醫美微整形業務。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缺乏資質的「幽靈醫生」展開衛生不達標的手術,而依託假藥牟利的黑診所讓美容貸與整容業相互勾結,這些行業黑幕讓無數整形者的臉淪為犧牲品。
  • 揭秘武漢讓你無法拒絕的醫美騙局!背後真相絕對讓你無法想像!
    像叨叔表妹一樣迷迷糊糊就去微整的更是大有人在,但你們真的知道醫美行業內的貓膩嗎?還是老規矩,知道的扣1,不知道的扣2。我今天就和你們叨一叨!一、速成醫生,也能年入百萬!走在街上,看到鋪天蓋地的醫美廣告裡堪比回爐重造的對比效果圖。回到家裡打開手機,看到社交軟體裡又有人說自己通過整形改變了人生,你是不是很心動,打算去她推薦的醫院諮詢一下?不會吧!
  • 「黑診所」、「黑醫生」、假貨充斥 玻尿酸醫美行業亟待整頓
    除此之外,由於正規美容機構供不應求,導致「黑機構」、「黑醫生」、「黑培訓」橫行,成為醫美市場的重大隱患。聯合麗格醫療美容集團董事長李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違法成本低而獲利畸高,導致這個市場亂象叢生。他呼籲儘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促進醫美行業良性發展。
  • 韓國整容亂像曝光:花大價錢赴韓變美,結果卻是毀容?國內更恐怖!!
    來源:味姨(ID:weiyidaodao222)「你以為的變美,可能是毀容!」萬萬沒想到,居然會在熱搜上看到「韓國整容亂象「這樣的字眼!就怕花大價錢的「赴韓美容」,最後美容變毀容!整容業發達的韓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國內?姨發現這兩年國內特別流行各種微整、醫美,就連公司大樓的電梯裡,都貼滿了各類醫美機構的廣告!
  • 10年來最差的一年,「醫美」玩家如何逆天改命?
    所以,顏值即正義,美麗即覺醒,醫美順勢崛起。按照安信證券的數據,我國醫美每年服務2000萬人次,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48億元成長到去年底173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8%。即便如此,中國醫美的人群滲透率還只有歐美日韓的1/3-1/5。
  • 一年4萬起醫美事故 畢業就去整容別掉進這些坑……
    這一群體的消費者在工作場所經歷了多年,經濟水平較高,能夠更好地採取行動確定他們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醫療美容和整容手術的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其中16.1%的人年齡在19歲以下。  中新網欄目截圖。截圖來源:中新網  對此,醫美平臺更美APP聯合創始人兼COO王思璟表示,暑期高峰時期驗證用戶中,學生的比例超過50%。
  • 黑醫美每年致傷10萬人,新氧這份醫生白名單,教你避開「隱秘的角落」
    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由於生活美容機構違規操作醫美項目,每年導致10萬人遭遇「黑醫美」致傷致殘。「黑醫生」的大肆斂財、醫美行業的野蠻生長和魚龍混雜,最終承受後果的卻是這些簡簡單單希望自己變漂亮的人。這真的很不公平。
  • 一年收6億,醫美真的暴利?
    深扒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一年營收 6 億,增幅138%「你不知道,入了醫美的坑,爬都爬不起來。」整容上癮。身邊漂亮女孩越來越多,比起批量化產出的網紅臉,女性朋友更傾向於「悄悄變美」「偷偷變高級臉」,醫美對很多人來說並不一定是在臉上「大動幹戈」,個性化變美可以通過微整來實現。
  • 種草日記造假、整形致人死亡 醫美不再那麼「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8日電(謝藝觀)近期,更美被多位明星起訴,給醫美行業的2019年畫上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行業事故頻頻,監管出手整治,醫美行業進入洗牌期,一年中就有數千家醫美機構倒閉。2018年5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顯示,中國合規的醫美行業執業者大約1.7萬名左右,但非法執業者數量超過15萬名,數量將近合規醫師的九倍。艾瑞諮詢指出,與醫美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對比,我國人均整形外科醫生數量遠遠不足。培養一位優秀醫美醫生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 醫美前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花點錢去做個醫美,確實是短時間內一勞永逸的變美捷徑。據韓國保健產業振興院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赴韓整容人數為1.63萬人,2018年達到10萬人,佔到外國人赴韓整容總數量的71.43%。可見,去韓國整容仍然是很多人做出的第一選擇。相比起早期去韓國盲目追潮流而整形的人來說,這兩年理智的消費者越來越多。
  • 醫美行業事故頻發,美唄發起「春風公益計劃」為消費者保駕護航
    據艾媒諮詢調查數據,2018年全球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約為615億美元。同期,中國醫療美容市場的規模超過2000億元,達到2245億元。截止2018年底,中國已經順利躋身全球醫療美容第三大市場,市場佔比達到10%。伴隨著醫療美容市場的高速發展,關於「醫美事故」的報導也開始頻繁見諸報端,衝擊著大眾的神經。
  • 日式小顏整骨|為什麼我們自願在變美路上交智商稅?
    日本小顏整骨的收費在生活醫美裡也並不算便宜,上到幾萬下到幾千不等(還有各種傳說中的專家。。收費就不可估量了,你們暢想一下) 然而,如果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圖」就有「真相」的話,那就不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騙局,也沒有所謂的偽科學,來不斷的收取我們的智商稅了。 一般來說,智商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看起來很有道理。」
  • 女演員美容失敗引爆醫美亂象:10年毀掉20萬張臉
    一旦選擇不慎,其不僅自己讓自己變漂亮,還可能導致事業前途盡毀。最近女演員高溜就攤上了這檔倒黴事!美容變成了毀容,她不僅失去了工作,損失片酬40萬元,還面臨高額的違約賠償200萬元。「因受不了打擊,曾想跳樓輕生」2月2日,女演員高溜微博髮長文,講述了自己做醫美鼻子整形失敗的不幸遭遇。
  • 這一年,2600家醫美醫院關門了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醫美似乎真正進入了集體破產年。據企查查數據,這一年共有2600家醫美醫院倒閉,業內人士表示:「真實情況肯定更多,市場上還有大量沒有統計上的黑醫美。」明星集中維權,撕開醫美亂象一角去年底,一場眾多明星的集體發聲,再次將醫美的「不規矩」問題擺置臺前。
  • 30歲美女演員慘遭毀容:這件事,害了多少中國女人!
    你知道嗎,在你臉上動刀的「醫生」,可能只培訓過7天。之前,「微整形速成班亂象」衝上了微博熱搜。「我們沒有整形醫師資格證,沒基礎的學個三五天就可以自己開工作室。」「只要不出事,幾針就能買個蘋果手機。有客源一年一兩百萬很正常的事情。視頻裡,所謂的速成班導師站在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內做著雙眼皮手術,言語中儘是得意。
  • 黑醫生、黑診所……醫美內幕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原創 美麗也是技術活 美麗也是技術活 收錄於話題#整形1#醫美1不久前,艾瑞諮詢發布了《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中國的醫美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298億元到2019年的1769億元,增長了493%。
  • 皮膚管理的5年「中國往事」|醫美|美容院|美業|護膚_網易訂閱
    Lee開設的致·日式專業皮膚管理店屬於中高端品牌,通過一年多的深度運營,收穫了不到200位會員,去年的營業額達到了130萬元。  為了應對疫情,致·日式專業皮膚管理店做了更多促銷活動,但每月到店客流還是減少了20%以上,營業額也沒有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包括Lee在內的很多店主都不明白為何入局者源源不斷,「皮膚管理又不賺錢,為什麼都來幹這個呢」?
  • 新氧科技CEO金星:醫美線上化加速,僥倖心理是黑醫美猖獗原因之一
    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2020年是醫美行業蟄伏的一年。據Frost&Sullivan5月發布的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同比增幅僅5.7%,創五年來新低。對此,金星認為,醫美行業多年激烈競爭和優勝劣汰下,相當機構已經有非常強的抗壓能力,與此同時,醫美消費者在加速線上化,並向頭部平臺聚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