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27日電 (高曉鍈)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如期而至,大多數畢業生將踏入社會,在面臨就業壓力之時,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首要關注點。隨著醫美的普及化,「整容」成為畢業生提升自身「實力」的選擇之一。
用戶整容前後對比圖 來源:某整形APP
中新經緯客戶端在各大整形APP上看到,部分整形機構在藉助畢業季概念推廣各自的整形項目。
整容趨向年輕化
有未經證實的數據稱,大約51%的學生去整形是為了畢業後在職場中更有優勢。據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整形消費者中有37.6%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其中大多數是大學生或新入職者。其次是26至30多歲的人,佔27.2%。這一群體的消費者在工作場所經歷了多年,經濟水平較高,能夠更好地採取行動確定他們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醫療美容和整容手術的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其中16.1%的人年齡在19歲以下。
中新網欄目截圖。截圖來源:中新網
對此,醫美平臺更美APP聯合創始人兼COO王思璟表示,暑期高峰時期驗證用戶中,學生的比例超過50%。從全年來看,學生用戶帶來的收入約佔總收入的40%到50%。
中新經緯客戶端在某頭部專業醫美APP上看到,在打著「畢業季促銷」的模式做推廣的整形美容機構中,按照銷量排序後,除皺瘦臉項目的銷售量最多且價格差別較大,其中西安愛特蜜醫療美容診所銷售的瘦臉除皺項目,售價僅為299元,目前已有2883人預約;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的除皺瘦臉項目價格在1280元,已有2962人預約。
北京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師俊莉醫生表示,很多學生容易受到屏幕上非主流審美的影響,想要整容成一個『二次元美女』。很多學生要求整容醫生「要按照網紅的標準整,鼻子一定要高,臉一定要小」。「很多學生從不考慮自身情況,一味要求按照屏幕上美女的樣子整,不考慮自身情況以及皮膚的承受度等,風險很大。」
黑診所每年4萬起醫療事故
近年來,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大型醫療機構都出現過醫療事故。2019年1月3日,年僅19歲的大二女孩夏麗莎,因為做了隆鼻手術而永遠躺在了手術臺上,此次手術的涉事機構為利美康,曾為新三板「隆胸第一股」。7月24日,製藥公司愛力根在全球範圍內召回紋理乳房植入物,稱其可能導致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目前全球有573人患上該病,80%都使用過該隆胸假體。
從超女王貝到19歲隆鼻女大學生小夏,因「整形致死」「整形毀容」而引發的醫療糾紛案件時有發生。而據網際網路醫美專業平臺更美APP發布的《2017中國醫美行業黑皮書》統計顯示,中國黑診所(不能提供營業執照和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的醫美機構)數量已超60000家,是正規診所的6倍。黑診所年手術量為正規診所的2.5倍,超2500萬例。每年黑診所約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平均每天約110起。
除此之外,選擇暑期整容的學生除了通過整容APP獲得醫生信息之外,朋友圈中的網紅整容醫生也是其選擇之一。業內人士透露,朋友圈裡的整容醫生大多只是經過「4天速成微整形醫生」或「7天微整形培訓班」的簡單培訓,而培訓班的老師也不具備職業資格和培訓資格。
某美容院員工朋友圈
據《2017中國醫美行業黑皮書》統計顯示,中國合規執業者1.7萬人,非法職業者15萬人。我國法律規定,一個合格的整形醫生必須具有《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以及《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證》,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屬於非法行醫罪。
醫美行業為何亂象叢生?
「醫美行業一直以來糾紛較多,行業不夠規範,定價無標準且不透明。」原基業常青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表示,這一行業近年來發展非常快,諸如此類的上海俏佳人、韓美等機構融資都較為順利,盈利也很可觀。
據《2017中國醫美行業黑皮書》統計顯示,在中國一家黑診所年平均獲利100萬元。但是,一旦因非法行醫被查出,一般只會被罰沒醫療器械,平均處罰金在1至2萬元,違法成本極低 。
對此,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遲芬芳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目前醫美機構的經營者大多非醫療行業出身,本身對醫美行業、醫美相關的技術等缺乏了解,加上醫美行業自身市場性突出,對利潤更加看重,這就導致大多數醫美機構在發展過程中選擇「重營銷、輕醫療」的模式。
遲芬芳補充道,雖然目前對這一行業整治打擊的力度很大,但卻治標不治本,核心的問題在於 「重打擊、輕治理」。「往往是處理問題的一段時期後力度就會變小,醫美行業的問題就『春風吹又生』了。」
遲芬芳認為,醫美行業不是單一產品或服務,本身具有完整的產業鏈,主要包括上遊的藥品、器械生產商,中遊的藥品、器械的代理商和銷售商,下遊的醫療美容機構,其中上遊和下遊是醫美行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問題出現最多的部分。與此同時,娛樂文化、廣告傳媒以及醫美中介O2O平臺等都是與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環境要素,所以行業監管的法律法規也具有多頭共管的特點。
遲芬芳說,目前醫美行業的主要監管漏洞在於治理不到位,具體體現在行業準入門檻低、資質審批制度不完善等。
如何避開整容陷阱?
在某投訴平臺上也有大量有關醫美問題的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誘導式消費、不履行合同內容拒不退款、售賣無備案化妝品等方面。
據新氧發布的《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有兩類消費者最易受黑市危害,一類是希望通過花高價買「安心」的消費者,另一類是圖低價的消費者。
前者在裝修考究的大中型美容院和超限經營的醫美機構,施行線雕提升、抗衰、隆鼻、切開雙眼皮、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脂肪填充、溶脂等項目。後者在遍布大街上的小型美容院和微整工作室,施行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埋線提升、半永久、美白、玻尿酸去黑眼圈、脫毛等項目。
那麼,作為消費者,該如何避免陷入黑市之手呢?《白皮書》給出6招,分別是找正規機構和醫生、查百科了解項目、AI面診了解自己對症下藥、查看消費者評價找口碑好的機構和醫生、要正品藥械、加強危機和維權意識。
專家提醒,醫療美容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比如打玻尿酸、瘦臉針、紋繡、隆胸、隆鼻、割雙眼皮等都屬醫療美容範疇,因此開展醫療美容的醫療機構需要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經登記機關核准開展醫療美容診療科目,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執業醫師應取得主診醫師資格。整容需要謹慎理性,不能盲從,不能只貪便宜不問效果。(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