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黑洞」:毛利率超茅臺 僅14%的機構合法

2020-12-23 TechWeb

熱瑪吉、光子嫩膚、玻尿酸注射、水光針美服、隆鼻、吸脂……脫下隱秘又昂貴的外衣,醫美項目正以常態化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近年來,醫美行業迎來曙光,已經成就了千億級市場,在線上化趨勢之下,也誕生了赴美上市的網際網路醫美平臺第一股。

不過,一邊是欣欣向榮的「顏值經濟」,另一邊是令人扼腕、難以挽救的醫美事故和套路貸陷阱。醫美為網際網路企業帶來了諸多增量和現象空間,也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醫美行業將走向何處?

隱身醫美App背後的套路貸,正在覬覦你的錢包

近幾年醫美行業線上化是趨勢,很多網際網路醫美平臺的出現,讓消費者多了選擇空間,但是滋生了更多的問題。

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一位李女士表示,自己在去年3月通過醫美平臺美美咖App購買了一個脂肪填充項目。由於她當時只有1.2萬資金,不夠支付整個項目,在美美咖的建議和對接下,李女士通過貸款的方式,向銀行貸款4萬元,加上利息共6.8萬元。

美美咖客服人員告訴李女士,平臺可以通過每月返還積分的方式分36個月返還5萬積分,積分可提現或者在其商城購買東西,也就是說,最終這個項目只需要花費1.8萬元。

「其實這個項目在其他醫院做,2萬多就能下來,我當時因為錢不夠,才籤了貸款合同,想著反正最後我也不會虧。」

隨後,李女士在美美咖合作的南京一家美容醫院做完了脂肪填充項目,美美咖App也從2019年3月開始以承諾的每月1380元積分的方式返還到其帳戶內,李女士均已成功提現。

但是從今年1月份開始,積分返還就出現了異常,到今年5月的這幾個月內,要麼無積分返還,要麼只返還93元。

李女士聯繫美美咖客服,對方最開始以受疫情影響公司虧損嚴重為由拖欠積分返還,隨後在5月份,又向其推薦了一個女王卡項目,聲稱剩餘該返還的積分可以兌換成一張女王卡,李女士可以在10個項目中任選6個項目消費。李女士也因此兌換了該項目。

但是近期當李女士想做項目時,曾經對接的美美咖醫美顧問卻一度失聯,客服回應該顧問已離職,公司目前也沒有合適的合作醫院來為李女士做這些項目。後來,客服又表示有一家武漢的醫院可以為李女士做該項目,但是需要加錢,至於具體加多少並沒有明確的說法,必須要到醫院後才能確定。

李女士告訴新浪科技,感覺自己受騙了,做了一項最多需要2萬元的項目,卻付出了兩倍多的價格。目前貸款和利息仍在償還中。

在醫美流行的當下,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圍繞美容貸、定金、亂收費、退款等問題的投訴不在少數。

一位消費者表示,2016年和2017年使用某平臺貸款分期醫美貸款接近2.7萬,於2019年已經全部結清,但是近日卻收到銀行簡訊提示貸款逾期,要求還款,而該消費者稱在還完此前的貸款後,並沒有其他貸款業務。

還有一位消費者稱,在某貸款平臺辦了3.5萬元的美容貸款,分24個月還完,如今還了一半了,但是因為財務問題逾期幾天,利息就達到了一千多……

「選擇醫美主要還看醫生技術是否可靠,後續也需要持續性投入資金。整個行業魚龍混雜,很多亂七八糟的中介會幫醫美機構拉客戶,所以選擇醫院一定要謹慎,可以考慮身邊人親自去做了且效果好的。」一位嘗試過多項醫美項目的消費者告訴新浪科技。

由於醫美的復購率較大,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套路貸問題較為普遍。前有「校園貸」「培訓貸」,現在有「美容貸」。

近日,北京警方就打掉了多個「招工美容貸」詐騙團夥。這些團夥會以「整容後能獲得高薪工作」為由誘騙求職者申請美容貸。警方查獲的消費明細顯示,標價近十萬元的綜合整形手術,實際成本僅有四千餘元,而介紹求職者來的機構可分成八萬餘元。

而這些醫美產業中五花八門的套路貸,還只是行業暗面的冰山一角。

暴利醫美「滋養」出行業百態 醫美機構僅14%合法

整容在過去一直屬於隱秘、備受爭議的領域,女明星整容可以算是黑歷史了。但是如今,消費者愛美的訴求越來越主流化,醫美行業迎來了它的春天。

相比而言,整形手術失敗的結果幾乎是難以承受的,國內大多數醫美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標準化程度更高、失敗風險更小的「微整」、輕醫美。比如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膚等,在各大醫美平臺上都屬於熱門選項。而消費者從面診、到設計,最後項目結束,僅需要幾個小時。

這也造就了醫美行業成為新的消費增長賽道。

根據《醫美市場趨勢洞察報告》,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達1975億元,受疫情影響雖然增速下挫,但年複合增長率預計仍將超過15%。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

從宏觀視角來看,整個醫療美容行業的用戶增長和需求都進入高速增長的上升階段,未來潛在醫療美容用戶市場或將高達4億人次。這不僅包括女性用戶,也包括男性用戶,同時用戶群體還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但高速增長的行業蛋糕背後,黑醫美現象也在同步泛濫。

黑貓平臺醫美類投訴一年超過7400件,涉及商家超過200家。據此前中消協一項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年因整形美容導致毀容的案例近2萬起,90%-95%皆是因「黑醫美」導致。

 

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合法醫美機構僅佔行業的14%。在合法的醫美機構中,依然存在15%超範圍經營的現象。

消費者面臨的問題是,想去正規靠譜的醫美機構,但根本辨別不出哪些是正規的,網絡平臺一查全是營銷和推廣,真假難辨。

醫美行業是暴利行業,很多醫美亂象一定程度上也因此滋生。

比如玻尿酸一直以來都是暴利產業。以玻尿酸為主要產品的愛美客,其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愛美客的毛利率分別為86.15%、89.34%、92.63%,2019年毛利率甚至超過貴州茅臺(91.3%)。醫美行業利潤之高可見一斑。

醫美行業近些年迅速發展,也吸引了諸多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兼併收購的方式進入。

就線下機構而言,從機構是否具備相關資質,到醫生是否具備相關資質,再到藥物是否玻尿酸合規,都存在層層陷阱。

由於受獲利豐厚、違法成本低等因素影響,中國醫美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黑診所。一家黑診所一年可以獲利上百萬元。這樣的黑診所藏匿在美容院、美甲店、居民樓甚至是旅館裡。因此而受騙受損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網際網路醫美平臺的出現確實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不過,整個醫美市場目前還處於野蠻增長的態勢,普遍存在無法評級、無法標準化,廣告營銷、口碑運作,虛假內容和刷單現象寸生等問題。

在監管難題上,網際網路、大數據、平臺化仍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野蠻生長催生新產業,網際網路並非解藥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醫美行業來說是個轉折點,由於線下業務受限,一大批小機構迎來倒閉潮。工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醫療美容相關企業新註冊量為1600餘家,同比下降29.25%。

 

這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淘汰了部分小微機構,同時也倒逼線下機構線上化轉型,包括直播帶貨、內容運營,以及進入網際網路中介平臺。

醫療美容產業的線上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醫美與網際網路行業的結合,也帶動了關聯行業的繁榮。

一方面,在小紅書、知乎等內容平臺上,大量美妝和醫美博主在「安利」和「種草」,新氧的內容社區,更是不乏此類內容。

另一方面,醫美為網際網路醫美平臺帶來實打實的營收和利潤。

網際網路醫美平臺靠什麼盈利?

以新氧為例,其2020年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Q2總營收為3.282億元,同比增長15.2%。營收中,信息服務營收為2.345億元,佔到了71.5%;其餘由預約服務營收貢獻,為9370萬元,同比增長28.4%。

新氧的營收均來自醫療機構,信息服務費即醫療機構在新氧投放的廣告費;預約服務費是用戶在平臺預約後,機構給的返點。

醫美行業繁榮之下,網際網路企業看中了其中的生意。美團、京東健康等綜合性平臺,以及新氧等垂直醫美App入局,讓這個市場充滿誘惑。

作為網際網路醫美信息中介平臺,新氧的收入與醫療機構緊密相關。

而醫美為美團帶來的貢獻也是顯著的,在2020年618活動期間,美團醫美線上交易額超過21.7億元。

但同時,網際網路信息和平臺的便捷度,也讓更多新的問題滋生,有可能也是「黑醫美」的溫床。

近期,新氧、美團都曾發起過行業自律倡議和標準。在網際網路醫美這個新賽道上,要通過數字科技推動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機構、醫生、上下遊全供應鏈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醫美行業,需要大刀闊斧的變革,從玩家優勝劣汰,到模式線上化、規範化。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就表示,唯有第三方平臺、醫美機構、整形醫生、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端持續參與到醫美行業自律行動中,才能推動醫美行業的線上化、平臺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

人們變美的訴求已然發生變化,當醫美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也必然會造就了新的產業生態。

醫美行業潛力巨大,不過要真正成為規模,使企業、用戶均收益,還需要一段艱難的路要走,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成本19元的玻尿酸,醫美機構賣1000元!這居然不是暴利
    高達90%的毛利率,在A股市場上只有茅臺等高端白酒能與之比肩。而對於而對於產業鏈中遊的醫美機構來說,利潤空間則被一再擠壓。目前我國的醫美機構正經歷行業洗牌,但仍然處於野蠻生長狀態,集中度低且良莠不齊,對上遊供貨商的議價能力較低。
  • 醫美企業如何平衡「快與慢」?「堪比茅臺的毛利率」怎樣解讀?揭秘...
    簡軍表示,在行業發展初期,國內市場專業醫美機構、醫生數量較少,很多醫生甚至存在 「(醫美)打針是護士就能做的事」的誤區。簡軍告訴記者,目前,專業醫美人才缺口也是醫美產品從實驗室走向消費市場的一大挑戰。在傳統醫院,醫生是藥品和病人的直接牽線人,需要對藥品深入了解,才能對病人負責。
  • 醫美巨頭來A股,98%毛利率完勝茅臺!
    科創板即將迎來醫美第三巨頭——愛美客。 在華熙生物(688363.SH)、昊海生科(688366.SH)之後,「玻尿酸三巨頭」中最後一家公司也在闖關A股。愛美客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美客」)在創業板發行上市獲得受理。
  • 醫美機構良莠不齊 事故頻發 千億元醫美市場...
    ,「黑診所」的違法成本低,導致民事糾紛頻發但救濟失位,部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的保障和維護。2011-2019年,正規醫美機構數量年複合增速為12.69%,呈現快速增長,但與醫美市場規模2012-2019年高達28.97%的年複合增長率相比,醫美機構增速不及同期醫美市場需求規模的1/2,無法匹配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正規機構提供的醫美「席位」大額短缺,為「黑醫美」留下生存空間。
  • 醫美行業真的暴利?毛利率90%都嫌賺得少,「拉客」成本太高
    中國2019年的醫美市場規模達到2500億,近五年複合增長率30%。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醫美滲透率依然在全球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醫美每千人的每年診療次數僅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韓國的六分之一,很多知名機構預測未來這一行業將繼續保持超高速增長,2025年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可以達到萬億級別。
  • 行業如此「暴利」,醫美國際為何掙錢費勁?
    作為業內唯一一家在主板上市的線下連鎖醫美機構,醫美國際的上市可謂是頭頂「光環」,但這也難以拯救公司股價。早在2017年,中國每千人平均接受醫學美容治療僅為11.7次,而在韓國,美國,巴西和日本的千人普及率分別為80.4%、50.1%、43.6%和27.0%。因此,隨著行業發展及大眾對醫美服務的接受度更高,未來該市場仍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林子大了啥鳥都有,雖然醫美市場夠大但也夠亂。
  • 醫美暴利神話破滅:價格戰擠壓利潤空間 加快行業洗牌
    實際上,上遊原材料、針劑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遠超醫美機構。上遊企業平均毛利率達90%2020年,醫美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整體增速有所放緩。近期,醫美行業漸呈強勁復甦發展態勢。「行業復甦趨勢明顯。從新氧平臺來看,今年10月14日0時至11月11日24時,新氧『11.11醫美狂歡節』期間,線上成交總額同比增長達213%。」12月13日,新氧(SY.NASDAQ)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醫美行業在中國市場擁有很大發展空間,但不是所有做醫美的企業,都能均分這塊蛋糕。
  • 萬億醫美風口誰是補漲首選?
    快速的漲幅已經引來了多輪機構調研。從11月3日起,朗姿股份陸續披露了6輪特定對象的調研記錄,基本都是針對公司的醫美業務。而近日的連板甚至都引來了深交所問詢,當然這也並沒有阻擋住朗姿上衝的勢頭。那,朗姿之後呢,誰又能成為醫美這個大風口之下的補漲首選?
  • 30元成本賣10000,醫美企業:我們不賺錢
    圖片來源:愛美客又以愛芙萊為例,該產品在2019年的單位平均售價為310.83元,但成本僅為30.41元;毛利率最高的寶尼達單位售價超過2500元,而單位成本僅為32.34元。幾十元東西,賣幾百元,甚至幾千億,愛美客當真是暴利。
  • 醫美「醫」得了美圖嗎?
    冷靜後的資本市場在半年後的7月5日暫時給出一個答案:美圖股票僅1.54港元,總市值66.4億港元,縮水超90%。健康界就美圖進軍醫美行業的動機、定位、做法及可能存在的挑戰等問題向美圖公司發送了採訪邀請函,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覆。
  • 北京和眾匯富:毛利率90%的行業,她美嗎?
    (2)行業認知提升  持續的市場推廣和消費者教育,使得越來越多人了解醫美項目,行業滲透率逐步提升。據統計,2018 年全球醫療美容滲透率平均為 1.2%,其中韓國、美國、巴西、日本四大醫美市場較發達的國家滲透率分別為 8.6%、5.2%、4.6%、2.7%,而中國市場滲透率僅 1.5%。相較於成熟市場仍處於低位,存在翻倍以上提升空間。
  • 醫美行業「暴利」下 醫美國際(AIH.US)卻成了利潤邊緣者?
    但產生暴利的最關鍵一環還是在於醫美機構。   在國內醫美市場上的玻尿酸,喬雅登和瑞蘭兩個進口產品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就是高性價比的國產替代。   例如,喬雅登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貴且效果最好的玻尿酸,美容機構能賣到9800-12000元/支,效果能保持1年到1年半的時間。
  • 醫美龍頭強勢6連板,行業暴利堪比茅臺!機構看好千億顏值盛宴
    男人喝茅臺,女人去醫美。據了解,醫美產品毛利率堪比堪比貴州茅臺!今日盤面上,醫美概念強勢,朗姿股份6連板,悅心健康、奧園美谷2連板。顏值經濟火熱,機構預測行業未來可突破3000億。 借「需求側改革」東風,醫美概念強勢 今日盤面上,醫美概念強勢,朗姿股份6連板,悅心健康、奧園美谷2連板,東寶生物大漲20%。
  • 瑞昌僅一家醫療美容機構獲批 卻有多家美容院宣稱可做醫美
    在瑞昌市一家名叫"禾本國際醫美整形(禾甜)"的美容機構,有關負責人亦宣稱,"禾甜醫美"具有磨骨資質,開展的項目包括眼綜合、鼻綜合、豐胸、面吸小 V 臉、無痕祛眼袋、手臂、媽媽臀、大腿環吸、軟黃金脂肪填充及修復各種疑難雜症雙眼皮、鼻子等。同樣,瑞昌市"檸美美療"機構也對外發布了不少類似整形手術的視頻。部門回應:是否有醫療美容機構資質?
  • 成本幾十售價上萬,醫美江湖「三巨頭」高毛利能持續多久?-虎嗅網
    醫美機構走下暴利神壇,誰是產業鏈上的王者?至少,下遊的價格戰已經進行多時。下遊的競爭狀況或會傳導至整個行業鏈條。醫美行業資深觀察人士王月直言,價格戰的原因是品牌太多了,品牌一多就開始打價格戰,像雙美膠原蛋白的價格就特別堅挺,因為到目前為止它沒有其他競爭對手。
  • 愛美客:「輕醫美」熱潮上遊的爆款捕手
    2011-2019年,正規醫美機構數量年複合增速為12.69%,增長速度尚可,但與醫美市場規模2012-2019年高達 28.97%的年複合增長率相比,醫美機構增速不及同期醫美整體市場需求規模的1/2,遠無法匹配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供不應求的市場為「黑醫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 瑞麗醫美拼財報「顏值」不算美 疫情之下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但實際上,近年來大量醫美機構呈現出的是增收不增利的狀況,特別是經歷疫情後,醫美市場再次洗牌。1雙向擠壓,醫美機構毛利率下滑瘦臉、隆胸,這些醫美項目動輒就要幾萬元、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手術費,因此,在許多人眼中,醫美(包括整容醫院、民營醫療機構等)是一個非常暴利的行業。
  • 醫美企業如何調和消費市場的「快」與醫藥研究的「慢」? 愛美客...
    「不論技術還是產品,醫美行業都有很高的門檻。」簡軍表示,在行業發展初期,國內市場專業醫美機構、醫生數量較少,很多醫生甚至存在「(醫美)打針是護士就能做的事」的誤區。簡軍告訴記者,目前,專業醫美人才缺口也是醫美產品從實驗室走向消費市場的一大挑戰。在傳統醫院,醫生是藥品和病人的直接牽線人,需要對藥品深入了解,才能對病人負責。
  • 「暴利」醫美股:利潤率堪比茅臺,美容像打遊戲一樣上癮
    市場中常流行一句話:「男人喝茅臺,女人去醫美」。可近日茅臺的股價表現平平,醫美股卻在創出新高。截至11月16日收盤,愛美客大漲14%,華熙生物漲4.5%,冠昊生物大漲8%......其中,愛美客和華熙生物都創下了新高。醫美的「狂熱」在今年的雙十一也可見一斑。
  • 合法機構已達139家《長沙醫療美容機構名錄》發布
    據長沙醫美協會會長肖徵剛介紹,截至2018年6月,長沙市持合法有效證件的醫美機構共有139家,其中醫療美容醫院共十家(雅美、愛思特、美萊、亞韓、半島、藝星、華韓華美、瑞瀾萬象美域院、瑞瀾瀏陽院、麗都),醫療美容門診部107家、醫療美容診所22家;從業人員總數約6000人,醫美行業醫護人員總數約2500人;2017年度產值約34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