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比爾》是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執導的作品,不同於好萊塢大多數影片的風格,其中有一部分是出於他對東方電影和漫畫的熱愛,所以在片中大量場景和動作場面都充滿了東方色彩。昆汀塔倫提諾精通並喜歡各種類型電影手法和風格,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都知道,在《殺死比爾》上下集中,總共分為八個章節,可以說是每進入一個章節,我們就像在一部新類型的影片一般,看著劇中人物進入另一種層次的表現。《殺死比爾》中的人物沒有深沉的內心戲,但卻個性鮮明,幾句話幾個動作就可以描述一個人大致的性格和行事作風沒,雖然出場的人物眾多,整部作品看起來比較像是個大格局的舞臺戲,而不是強調人物互動和心靈層次的,裡頭人物來來去去,令人目不轉睛,於是在昆汀的作品,我們可以放大格局來看,而不是縮小去解析,他的重點擺在龐大的舞臺互動,而不是單獨的人物側寫。
《殺死比爾》同樣是一個非常老套的復仇故事,但又顯得異乎尋常的暴力和血腥,以婚禮排隊那場戲為例,新娘穿著婚紗和黑幫成員火拼,代表純潔的白色婚紗被鮮血染成紅色,強烈的視覺衝擊加深了觀眾對電影的欲望,一眼就能看穿接下來將是這個女子復仇的故事,只不過是怎樣一個過程無從知曉。
導演昆汀在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影片的前因後果,女主在婚禮上遭遇所屬組織的老大比爾帶著之前一起共事的四個同事在教堂大開殺戒,但女主卻死裡逃生,沉睡了四年,而她醒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殺光當年大開殺戒的首領外加前任四個同事,每個人統統都要血債血償。看似熟悉的劇本,但其實很值得玩味,這樣的劇情雖然老套,但是仔細看卻看一發現似乎遺漏了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光是人物背景和每個人的新仇舊恨,就可以說得非常精彩;第一,老大為什麼會把旗下殺手婚禮血洗一番?第二,女主角憑什麼本事殺光全部的人?第三,這五個人又是什麼背景?光是這樣就可以把故事講得很精彩了,而「決鬥」這兩個字更是本作品最強調的原因,決鬥有很多種,西部牛仔拔槍決鬥,赤手空拳決鬥,而「黑曼巴」是單刀直入,和其他類似影片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因此拳拳到肉、刀刀見血貫穿了本片的主軸。
「黑曼巴」是片中的主軸人物,以她的報仇和心酸血淚史為中心繞著轉,在死裡逃生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復仇。特別的是她不用槍械,而是使用冷兵器,不搞人海戰術,只用一把刀就開啟了復仇之路。片中也有少量的槍械出現,我們可以看到比爾和旗下殺手闖進教堂大屠殺的時候,他們是手持槍械的,象徵一種以多欺少的符號,但作用只是黑幫組織成員用來執行任務所用,自然比不得「黑曼巴」手中的利刃,一對一正面對決,白刃見真章。
《殺死比爾》如同很多東方動作片,每個人都身懷絕技,甚至可以以一當十,所以「黑曼巴」才肆無忌憚地找比爾復仇。試想一下,如果她採用暗殺的方式復仇,豈不是浪費武功高強這個要素?不過片中大量血漿直截了當地表明了殘酷的暴力美學,和所有動作片的暴力行為一樣,以強調主角用超乎尋常的技巧在經過重重磨難後,最終獲得勝利為看點。引用導演昆汀的話說:「《殺死比爾》是我的黑幫電影,我的武士電影,我的義大利西部電影」。然而,本片有一部分還是參考了日本動畫,明確的套用了黑白電影和無聲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試圖通過過渡手法來表達觀眾對電影的欣賞態度。
一般來說,電影組成的另一個部分就是配樂。《殺死比爾》中的配樂再一次成為這部電影的關鍵因素,選擇得非常好,每一個場景音樂都能和畫面完美契合,解釋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有意識地指出了電影中的噱頭,增強了電影的感染力,每次對抗都像是交響樂的開始,讓血腥的動作場面看起來不至於讓人閉上眼睛,你所能做的就是坐下來讓劍的旋律帶你感受最後的心跳。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有沒有負面評論,至少我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好,額外的榮譽讓一些人相信女主角只是一個金髮碧眼的高個子,在過去的幾年裡無法行動。通過電影延伸劇情,她設法告訴我們,她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復仇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她將拋棄所有去執行復仇計劃。雖然故事老套,但我們依然應該感謝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如此精彩的原因在於他對情節線索的分層,分明地散步序列,以便我們獲得重要觀影信息,又讓我們不會立即意識到我們將在故事情節的後期需要這些信息。他完全控制了他作為電影製作人的時間和節奏,並且通過在行動中和暴力模糊中使用幽默和智慧,使我們對他的電影作品更加期待。
總體來說,《殺死比爾》系列能成功地吸引大家,無疑不是血腥打鬥場面的功勞。單從票房來說的話算不上是一個製作傑作的電影,但算得上是傑作電影製作的一個例子,很少有人能夠複製。在閒來無事的時候,我都還是會翻出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