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和巴西相近的貧民窟,卻誕生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樣極具童話氣質的機智少年,而巴西卻催生出《上帝之城》中,像擺弄玩具一樣用槍射殺無辜路人,強調自己「是個男人」的早熟男童。
代表影片:《中央車站》
代表影片:《上帝之城》
代表影片:《裡約大冒險》系列
紅
巴西著名作曲家安德烈·阿布仁拉說:「電影背後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巴西歷史上不斷經歷『種族融合』,形成了具有強大包容性的『大熔爐』文化,巴西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是懂得如何享受狂歡。」
《中央車站》編劇馬柯斯·伯恩斯坦說:「現在,我們必須再次對巴西進行探索與發現,以展望我們的未來。這就是這部電影所包含的文化意義。」
狂歡嘉年華
世界上有三個城市以狂歡節著稱:法國尼斯、美國紐奧良以及巴西的裡約熱內盧,其中以裡約最為隆重,被稱做「世界上最大的派對」「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銀色純淨的裡約海灘、熱情奔放的桑巴足球、喧囂狂野的全民嘉年華,這無疑是巴西最好的城市名片。狂歡精神是巴西人的治癒良方,只要忘我地投入到瘋狂的遊行隊伍中,所有的痛苦都在霎時化為烏有。
2011年,一隻名為布魯的藍色金剛鸚鵡也從美國趕來湊熱鬧,轟轟烈烈的《裡約大冒險》就是以狂歡節的時間線索串聯起來的。初來乍到,就遭遇了最具裡約特色的「歡迎禮」——被不擇手段的鳥販子折騰得「鳥仰馬翻」,卻也因禍得福結識熱情好客的裡約鳥兄弟及終身相伴的鳥愛人珠兒。最後,在裡約嘉年華的隊伍中獲得真正的自由。
2014年,伴隨著巴西世界盃的到來,已組建了小家的布魯還帶著妻兒跑回亞馬孫尋親,開始了他們的《裡約大冒險2》。其中鳥家人團聚時跳起的圓圈舞,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圓圈桑巴。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巴西人就已經懂得享受獨具嘉年華氣質的土風歌舞片了。他們以音樂雜劇的詼諧風格諷刺當時在歐洲與美國、新興與傳統之間搖擺不定的巴西文化,《亞特蘭提達的狂歡節》《波帕的風》等影片皆屬此類佳作。雖然在電影史上它並不被精英分子看好,但確實深得巴西民眾喜愛。
溫情童話
除巴西本土電影外,幾乎每部到裡約取景的電影都會以一個運動鏡頭帶過那座著名的基督像。它坐落在裡約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山頂上,雙臂一字展開,俯瞰著整個裡約的悲歡離合。
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喧囂褪盡之時,才是裡約人真正生活的開始。
「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女人要尋找她的歸依。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1999年,導演沃爾特·塞勒斯以《中央車站》,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給了全世界重新認識裡約的機會。簡單溫情的故事背後,卻折射出當時數百萬巴西人背井離鄉謀求生存的辛酸現實。即使已經進入上世紀90年代,文化水平較低的民眾仍佔大多數,他們需要求助朵拉才能給遠在他鄉的親人寫信,而朵拉賣掉了約書亞也不過是為了換取一臺遙控彩色電視機。這部巴西電影裡程碑式的作品,以真實的細節刺破了巴西底層人民的生活真相,但又用約書亞和朵拉之間相伴相依的溫情為結束撫慰人心。
為遵循現實主義電影的拍攝準則,導演大規模地起用非職業演員。在成為男主角之前,小演員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只是裡約機場的一名擦鞋童。
燈紅酒綠
同樣是講述為了挽救女友感情而時間旅行的故事,美國拍出了交織著謀殺與情慾的懸疑經典《蝴蝶效應》,而巴西人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拍出了輕鬆純愛的《未來之人》,愛情和財富在主人公的一次次選擇中達到最優處理,歡歡喜喜的大結局。
這就是巴西人天生樂觀的態度,它賦予了這塊土地上光怪陸離的特質。對於包容度極高的巴西人來說,存在即是合理。
《未來之人》或許是最能體現巴西人思維的科幻喜劇片。男主人公是一位天才的物理學教授,他曾有過無數重大發明,但由於性格原因屢屢遇到不順,被逼入絕境的他暗中運用粒子衝撞機打開時光隧道回到20年前,因為他想改變一件事,讓年輕的自己大膽向暗戀的女孩表白,因為當年他在這一過程中遭遇了影響一生的奇恥大辱,才造就了今日懦弱的性格。
對如今的巴西而言,同樣需要逆轉式的改變。因此在巴西的電影裡,觀眾可以看到各種現實和傳統的衝撞。
《蜘蛛女之吻》中,一個是因猥褻少年而入獄的同性戀娘娘腔,一個是一心想著鬧革命的墨西哥政治犯,截然不同的二人共處一室竟也生發出親密的感情;《天空中的蘇麗》中,在外謀生的荷米拉被男友拋棄後,絕望地踏上了返鄉之路,開始以賣彩票為生,看似頗豐的收益背後是她每次交易都附送肉體的生意經;《布魯娜·瑟非斯丁》將真實的新聞事件搬上銀幕:21歲的女主角在當了三年應召女郎後轉行,將自己的經歷集結成書,在巴西創下了驚人的銷售數字,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人物。《紐約時報》曾如此評價:「這部作品大膽而深入,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巴西文化的認知,引發人們對性行為與其價值的熱烈激辯!」
黑
「我們信仰上帝,不是因為他全能,而是因為他缺席。」
——《上帝之城》臺詞
《上帝之城》的導演費爾南多·梅裡爾斯曾如此總結:「如果這個國家希望向前發展,我們必須先認清自己真實的模樣。」
第20屆世界盃足球賽將於北京時間6月13日拉開帷幕,這是繼1950年第4屆世界盃後,主辦權第二次回到巴西手上。全世界將目光再次聚焦於此。一面是熱情洋溢的桑巴和風靡全球的足球天才,一面是猖獗的犯罪活動和沉重的獨裁歷史,電影人用鏡頭記錄下雙面巴西的紅與黑。
反抗獨裁
曾經歷過近二十年軍政府獨裁的巴西人,有股與生俱來的政治敏感。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歐洲電影的「新浪潮運動」還未開始時,巴西的「新電影運動」就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他們主張電影融合現實,為苦難的人民發聲,以此反抗腐朽的政權。
作為這場運動的奠基之作,影片《諾言》曾拿下1962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一貧如洗的農民為實現諾言,像耶穌那樣扛著十字架,從家鄉走到省城,卻被省城教堂拒不接受,從而引起鬧劇性質的全民運動,直至死後被人們扛著屍體才能進入教堂。此後,又相繼出現了倡導民工暴力革命的《太陽帝國裡的上帝與魔鬼》、批判政府與富商勾結的《殺手安東尼》等影片。
雖然在進入90年代後,巴西總統科洛爾·德梅洛廢除了文化部和巴西國家電影公司,令整個電影業陷入僵局,但在眾多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下,政治電影漸漸有了新發展。
1997年的《九月某四天》回溯了60年代,為迫使當局釋放政治犯,幾名青年知識分子綁架美國駐巴西大使的革命事件;2009年的《和平年代》中,以巴西籤證官拒絕波蘭人的移民申請為由頭,將獨裁政府與納粹做比較,描繪了美洲和歐洲同樣殘暴的歲月。
死亡秘境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其地形主要分為南部的巴西高原和北部亞馬孫河流域的平原兩大類。作為全球最大且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孫有60%的面積都在巴西境內。它激發人類的獵奇想像,被獨具慧眼的電影工廠投入生產線,成為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電影題材。
關於這個神秘的生命王國,流傳著九死一生的說法,即必須躲過以下九種危險才有活的可能:鱷魚、毒蛇、毒蟲、食人魚、傳染病、毒販子、遊擊隊、劫機犯以及原始部落。
《狂蟒之災》講述的就是攝製組深入雨林拍攝巨蟒,卻險些因貪婪捕獵者喪命的故事。影片結尾,巨蟒將人死死纏住,吞下去又再吐出來的鏡頭,令1997年初涉特效領域的國內影迷瞠目結舌,也讓亞馬孫熱帶雨林自此成為恐懼的代名詞。《蜂機》的故事也與貪婪有關,唯利是圖的美國政府為謀取石油利益,鎮壓亞馬孫流域部落居民的反抗,企圖放出毒蜂清繳村落卻害人害己,直至被製造出抗毒素的部落首領所救。
從旖旎的美景、豐富的資源到可怕的天災人禍,不過一念之差,最終也多以善惡終有報的傳統價值觀收場。
此外,還有《食人魚》《亞馬孫狼人》《食人族大屠殺》等單純滿足觀眾獵奇欲的影片,也為神秘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增添了無盡魅力,成為每一個探險者眼中的勝地。
罪惡之城
與狂歡節相對應的,是巴西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對於出生在此的孩子們來說,想要幸運地成為球星、歌星之前,活下來,是唯一要務。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是大部分巴西犯罪電影的由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與《中央車站》並存的殘酷世界。
印度也有和巴西體量相近的貧民窟,卻誕生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樣極具童話氣質的機智少年,而巴西卻催生出《上帝之城》中,像擺弄玩具一樣用槍射殺無辜路人,強調自己「是個男人」的早熟男童。《巴士驚魂》同樣是根據少年犯罪事件改編而來,桑德羅眼睜睜看母親被劫匪槍殺後迷失心性,在毒品的誘惑下劫持大巴宣洩心中苦悶,最終卻被警察逼死。
貧窮、殺戮、毒品,必須絞盡腦汁找尋詞彙,才能勉強拼湊出巴西的另外一面。
2009年,為爭奪2014年世界盃主場地馬拉卡拉足球場附近地區,裡約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團夥紅色命令與敵手在街頭發生激烈槍戰,而他們正是七年前在《上帝之城》中飾演矮子幫的那些小演員們。
正因為要對付的是這些棘手的罪犯,《精英部隊》的成員都要經受從人到獸的殘酷考驗:為懲治學員打瞌睡,讓他握著手雷,只要鬆開,所有人都會被炸飛;被長官隨意毆打是家常便飯,還要把他倒在泥地上的飯吃得乾乾淨淨。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