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機車,我是機車愛好者

2020-12-23 飛飛想旅行

喜歡摩託車,喜歡玩機車,我是機車愛好者,剛剛入門,一直喜歡摩託車,一直都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摩託車,現在有能力賺錢了,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可以購買屬於自己的摩託車了。

趁著還年輕玩得動的時候,男人基本上都是有些對機車的特殊情懷。男人都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機車,我就是廣大機車愛好者中普通的一員,就盡情享受摩託車駕駛帶來的樂趣。

訂購一輛山葉飛致150

訂購了一輛摩託車山葉飛致150,作為日常 外出旅行通勤代步工具。

訂購的摩託車今天給送貨了,送貨上門服務給力,摩託車上牌手續保險都一應俱全了,全部辦齊落地價12200元。

因為喜歡摩託車騎行者的那種樂趣,那種對自然擁抱嚮往的感覺。我就準備成為一名合法的騎行者,首先就是增駕摩託車駕駛證,摩託車駕駛證分別為D三輪摩託車E兩輪摩託車F輕便摩託車,我是直接增駕D的,因為摩託三輪兩輪摩託車輕便摩託車電摩都可以騎行。國家現在對摩託車電動車這方面現在也在逐漸加強管理,估計以後的不久將來電動車也需要有駕駛證才能騎行。對於摩託車我也不是很了解,就是網上查找關於摩託車方面的各種信息,資金有限,之後再經過仔細斟酌各種對比選擇摩託車。

山葉飛致150

飛致150我主要的選擇方式就是經濟省油,發動機技術好車輛不容易出故障的。

訂購的摩託車送貨上門了

摩託車手續完事了,老闆今天就給送貨上門了。終於可以騎著我的小摩託去旅行了,因為駕照還沒有學下來,所以就讓老闆給送貨上門了。

最終經過多次尋找對比選擇了山葉飛致150這款入門級的摩託車,相比之下山葉摩託車還是挺不錯的,經濟省油皮實耐用。這款摩託車車的油箱加滿燃油可以達到16升,這款摩託車的百公裡油耗1.9升,加滿燃油續航能力可以達到800公裡左右。這就是我選擇這款摩託車的原因,經濟省油皮實耐用,滿足日常外出旅行通勤。也是因為個人經濟方面的種種問題的選擇,這款摩託車官方售價11800元,合資萬元級別中的摩託車。

豪爵鈴木DL250

豪爵鈴木DL250其實我特別想買的還是豪爵鈴木DL250這款車,看到好多去西藏旅行騎行的摩旅都是騎著這款摩託車,我看著也是挺喜歡的,只是資金有限,這款摩託車的售價官方給的是32000元左右,買不起我就看看吧。

騎行者

駕照到手可以盡情的享受摩託車的騎行樂趣

冰面上行走的人們

這麼厚的冰面,我趕緊摩託車在上面通行都沒有問題。不過要小心冰窟窿,到處都是釣魚愛好者鑿的冰窟窿。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喜歡OR討厭復古機車
    復古騎士們都有種極客範,你甚至可以將他們稱為「機車宅」,高性能是啥?科技感是個什麼鬼?我們只要個性,瘋狂地改裝定製是最愛,每一處細節都要和我心意都要與眾不同,親力親為,吹毛求疵,已然成了偏執的追求。
  • 機車故事/我不喜歡杜卡迪,但我喜歡你.
    不過那件衣服我穿了好久,髒了都不換(也可能是不敢洗),每回穿都美滋滋的,拍照都變著法得把LOGO露出來。朋友看我這麼裝B特別嫌棄:「你不是不喜歡杜卡迪麼?」對,我是不喜歡杜卡迪,但我喜歡你。Mr.Monkey對我說:「你的能力遠比你認為的要大。」其實我非常害怕得罪人也不喜歡成為眾矢之的但我喜歡你
  • 聽說你很機車啊?!不,灣灣才是真「機車」
    喜歡看臺劇的小夥伴們一定都對「機車」這個詞很熟悉吧檯灣的機車就是摩託車因為臺灣人多,道路老化擁擠臺灣市民喜歡使用「機車」代步很多大陸朋友去臺灣玩,都會驚呼於臺灣馬路上的機車大軍。特別是等紅綠燈時,每次綠燈一亮,一大群機車便如猛虎出閘,那情景真像是一陣大浪襲來,聲勢驚人。
  • 臺灣機車,不僅僅是機車而是一種文化
    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裡,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後直奔目的地。  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後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 Edison 我和父親的機車故事
    第一次接觸摩託車是我剛上小學,記得有天放學回家看見樓下停了輛摩託車,喜歡的我足足看了有半個鐘,我在想:誰家的摩託車呀?真有錢,厲害![偷笑] 那時還沒有流行詞「土豪」,回家後我就問爸媽:「樓下有輛摩託車真漂亮你們看見沒?」喜出望外的是老爸說了一句:「帶你兜一圈!」我興奮的就喊:「咱家的?哈哈哈⋯⋯」就這樣我和老爸的機車緣就開始了
  • 【機車文化】臺灣機車,超越機車的文化!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
  • 機車相關電影推薦,機車愛好者居家旅行必備!!!
    面對這個長假,小編當然給大家也準備了一些不錯的內容,今天整理了一些機車相關的電影希望各位喜歡,看完記得點讚,點完贊記得分享好友圈~~
  • 惡棍機車 1939
    「cafe racer」這一詞可以追溯到五零年代初六零年代的英國洛克族(Rockers)和那時候喜歡追求速度的年輕人自發形成的一個次文化。
  • 機車上的臺灣
    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如扣除老人小孩等不適用騎行工具的人群,幾乎達到每人一輛機車了。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均居全球第一。因此,臺灣享有「機車背上的寶島」的美譽,其獨特的「機車文化」應運而生。
  • 【機車美女微投稿】我心中的英雄
    以前對於摩託的理解就是代步工具,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利,逢年過節爸爸騎著車,中間坐著我和弟弟,老媽坐最後面護著我們,逛街串門。畢業後我一直在從事旅遊方面的工作,因為我喜歡獨自旅行,喜歡忘情大自然的感覺,可以說在我的人生規劃中從來沒想過我會從事與機車有關的工作,更不會深深的愛上它。
  • 【機車哲學】來談談臺灣的機車文化
    在臺灣,開汽車不如開機車臺灣的機車就是摩託車「機車」原本是臺語罵人的話罵人只罵一半,硬ㄠ
  • 什麼是機車,新手如何判斷機車
    在發布文章時小編我會經常講到"機車"這個詞。有部分新手小夥伴不太懂這個詞的含義。
  • 美式復古機車之路
    所以,在當下國內的哈雷車主早已超越寶馬車主數量的大環境下,在哈雷聚會一波連著一波的盛況中,戰車我依舊沒有去選擇一臺哈雷來使用。因為,即便收個N手的肥仔,依照戰車我的審美眼光改完,估計造價投入也將接近一臺新車的成本,在沒有完全準備好時候,戰車只希望遠遠的去欣賞,不去破壞那種美好感覺。
  • 給我一臺機車,遇見墾丁最美的風景
    照常理我應該一處處對照著拍照打卡的,但他告訴我這裡有風景,那是屬於他的風景,那麼屬於我的呢?是要我自己去尋找的啊!那就請給我一臺機車吧!當走在大街上的人騎上機車的那一刻,他也絕不會拒絕機車給他帶來的速度與便捷。所以我一直懷著這樣的憧憬,在高雄乘坐墾丁快線準備來一場機車騎行海岸線之旅。 (Cassie:曾經大學時也有人跟我說想去臺灣騎機車,可惜現在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 機車男神基努·裡維斯酷愛機車無論天涯海角哪都有機車相隨
    看來粉絲瘋狂是不分國界的~但是這次的事故也並沒有讓老李放棄了機車,反而好了傷疤忘了疼之後不僅沒有放棄機車還變本加厲他說服了機車定製專家加德這位巨星對於摩託車的知識與認知遠遠超過一位只是出錢的老闆,他就像你我一樣熱愛與深入摩託車的點滴。
  • 讓我來告訴你什麼是鬆散機車
    鬆散機車中國新古典主義定製機車鬆散機車,全球頂級定製機車百年前的某一天,當人們為自行車加裝了一個引擎,駕駛從那一刻起被賦予了「速度」與「激情」的願景,伴隨現代人們對機車文化的不斷感悟和對個性、自由、滿足更高的追求,機車改裝文化風靡全球。
  • 十堰炸串女孩:騎上心愛的機車,我成了自己心中的女俠
    「機車仿佛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以涼風為伴,與速度同行。我愛的不只是機車,更多的是那個騎在車上俯視一切的自己。」馬倩說。騎上200多公斤機車她在瀟灑的同時不忘安全近日,記者和馬倩相約在馬賽路見面。馬倩一亮相,記者忍不住讚嘆道「太帥了」。她一身黑色的騎行服,騎行時機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經過彎道時身體微傾,隨著機車舞動,感覺人車一體。
  • 機車人生(下)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
    延伸閱讀:機車人生(上)|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                 機車人生(中)|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在上兩期【機車人生】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些心靈雞湯在今天的【機車人生】完結篇中,獻上十篇雜記,既有網絡上的大師名句,也有小編自個的獨家瞎掰,獻給不滿意療效的文藝機車騷年們!如果你們喜歡,隨意拿去發朋友圈小編不收版權費(請把該死的水印留下)。老規矩,在下方評論處積極留言讓小編知道,你們的吐槽將是鞭策小編持續為你們裝逼的動力。
  • 訪談終結者王一博,自拍從不找角度,喜歡機車的大男孩
    王一博當場表示:我也跳跳舞,伴舞的錢我也拿了。王一博,耿直boy本人了。最搞笑的是記者問機車狂熱愛好者王一博和女嘉賓兜風是什麼感覺,耿直boy直接回:騎摩託好爽!這都算是跑題了吧啊喂,在此心疼採訪記者三秒,誰讓他的」對手「是話題終結者呢。王一博有一大堆的直男自拍照,各種迷之角度層出不窮,有這樣式兒的還有這樣的王一博,不要仗著自己長得好看就為所欲為了好嗎?
  • 排量250cc+的「愛心快遞」,這樣的機車叔叔給我來一打
    騎行愛好者 張麗光我們施甸摩託車機車俱樂部是一個社會團體,我們要盡一份社會責任。同時,我也是作為一名教育人,我們每一個社會組織都有責任對地方教育的發展盡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我們選擇在星期六,不想打擾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默默地把我們的愛心送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