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17日 澎湃新聞)
非遺文化經過國家多年的搶救推廣,已經成為口口相傳的網絡熱詞。可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一面是非遺文化熱潮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慷慨激昂,一面卻是非遺文化傳承後繼無人。據相關調查,我國公布的第四批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而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1082人,平均年齡也在63.29歲。傳承人年齡偏大是不爭的事實,後繼無人已經成為非遺保護最大的痛楚。
截至2020年12月18日,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我國在文化底蘊、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總量上都算得上是泱泱大國,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卻在非遺保護上總顯得有心無力。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保護」上劍走了偏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明確規定了「保護」的定義: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 (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 和振興。而我國大部分地方面對非遺傳承,似乎沒有理解到「生命力」的內涵,以至於陷入保護的形式中。
有的地方將申報看作保護,而忽略了真正的傳承,申報成功後就沒有具體的發揚措施;有的地方重視非遺背後的商業價值,披著歷史文化的外皮兜售現代工業製品,失去了根本的文化內核;更有甚者,打著與時俱進的由頭將非遺文化改得面目全非,或是極度排斥現代元素的介入而抱殘守缺……這些都只能讓非遺文化在保護的由頭下,被溫柔而殘忍地扼殺掉。非遺文化保護,重在生命二字,讓它在民間和生活中「活」起來、「傳」下去,才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保護。
近日申報成功的太極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的太極拳歷史悠久,起於明末清初,至今已逾四百餘年,卻沒有在歷史的洪流中消失殆盡,這得益於其在民間的薪火相傳。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均可捕捉到一些人打起太極的兩式三招。在有意無意之間,它根植於民間生活的土壤,在口耳相傳中悄無聲息地發揚光大了。「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非遺保護的要義也應當如同太極拳意,「無意之中」的傳承才是真意,要讓人們意識到這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將非遺文化融入「無意之中」絕非易事,擴大其社會認同的基礎是首要難題,創新發展和現代宣傳則必不可少。而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尺度,也值得細細琢磨思考。李宇春的一曲《蜀繡》就堪稱現代宣傳的典範,其為蜀繡文化編詞作曲,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打響了這一非遺的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了蜀繡的存在並促使大家去了解,從而為蜀繡「活」下來提供了契機。相比之下,同為手工織藝且歷史更為悠久的黎錦卻快要「香消玉殞」,無法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就是它的致命毒藥。現代工業技術衝擊著傳統工藝的生存,完全依靠古法手藝和材料的黎錦自然會在大工業環境命不久矣,「揚棄」才是促使非遺更好生存發展的一劑良藥。
非遺的生命力在民間的「無意」裡,只有深刻理解「保護」的內涵,才能讓非遺永遠不會遺失,讓傳統永遠不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