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擁有民間基礎才是最好的保護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17日 澎湃新聞)

非遺文化經過國家多年的搶救推廣,已經成為口口相傳的網絡熱詞。可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一面是非遺文化熱潮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慷慨激昂,一面卻是非遺文化傳承後繼無人。據相關調查,我國公布的第四批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而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1082人,平均年齡也在63.29歲。傳承人年齡偏大是不爭的事實,後繼無人已經成為非遺保護最大的痛楚。

截至2020年12月18日,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我國在文化底蘊、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總量上都算得上是泱泱大國,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卻在非遺保護上總顯得有心無力。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保護」上劍走了偏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明確規定了「保護」的定義: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 (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 和振興。而我國大部分地方面對非遺傳承,似乎沒有理解到「生命力」的內涵,以至於陷入保護的形式中。

有的地方將申報看作保護,而忽略了真正的傳承,申報成功後就沒有具體的發揚措施;有的地方重視非遺背後的商業價值,披著歷史文化的外皮兜售現代工業製品,失去了根本的文化內核;更有甚者,打著與時俱進的由頭將非遺文化改得面目全非,或是極度排斥現代元素的介入而抱殘守缺……這些都只能讓非遺文化在保護的由頭下,被溫柔而殘忍地扼殺掉。非遺文化保護,重在生命二字,讓它在民間和生活中「活」起來、「傳」下去,才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保護。

近日申報成功的太極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的太極拳歷史悠久,起於明末清初,至今已逾四百餘年,卻沒有在歷史的洪流中消失殆盡,這得益於其在民間的薪火相傳。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均可捕捉到一些人打起太極的兩式三招。在有意無意之間,它根植於民間生活的土壤,在口耳相傳中悄無聲息地發揚光大了。「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非遺保護的要義也應當如同太極拳意,「無意之中」的傳承才是真意,要讓人們意識到這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將非遺文化融入「無意之中」絕非易事,擴大其社會認同的基礎是首要難題,創新發展和現代宣傳則必不可少。而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尺度,也值得細細琢磨思考。李宇春的一曲《蜀繡》就堪稱現代宣傳的典範,其為蜀繡文化編詞作曲,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打響了這一非遺的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了蜀繡的存在並促使大家去了解,從而為蜀繡「活」下來提供了契機。相比之下,同為手工織藝且歷史更為悠久的黎錦卻快要「香消玉殞」,無法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就是它的致命毒藥。現代工業技術衝擊著傳統工藝的生存,完全依靠古法手藝和材料的黎錦自然會在大工業環境命不久矣,「揚棄」才是促使非遺更好生存發展的一劑良藥。

非遺的生命力在民間的「無意」裡,只有深刻理解「保護」的內涵,才能讓非遺永遠不會遺失,讓傳統永遠不是傳說。

相關焦點

  • 萊蕪民間非遺項目集合地 農民家中辦起民俗博物館
    1993年6月,為了更好的挖掘整理萊蕪民間的文化藝術,李勝華和妻子商量在方下鎮嘶馬河村租賃房子,開辦了一家書店。又和李志清老師商議,籌備成立「萊蕪市民間文學研究學社」和《民間奇聞故事》編輯部。直到1994年11月4日,當時的萊蕪市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才批准成立萊蕪市民間文學研究學社」和《民間奇聞故事》編輯部,這是萊蕪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第一個由個人出資成立的民間文藝研究組織。
  • 2020第二屆非遺傳統舞蹈保護研討會發言(一)
    廖燕飛在《傳承:將過去送給未來》發言中談到,在梳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程的基礎上,通過擇選與傳承密切相關的數個關鍵詞,對非遺保護視閾下的傳承進行以點帶面的闡釋,包括傳承的內容、傳承對象和傳承途徑。郭煒在《傳統舞蹈在5G時代的新傳播形式探索》發言中提出,在網際網路5G語境下,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發展與藝術形式將面臨新的創新思考。
  • 小罐茶參加非遺大會,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黃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程紅、黃山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程濤等政府及相關機構代表出席了會議。作為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及大會官方指定用茶,小罐茶承辦"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主題分論壇,以權威解讀、嘉賓分享、高峰論壇等形式,積極探討非遺文化在新時代進程中的現代化傳承、創新發展趨勢等問題;並與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承工作。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
  • 非遺保護的四川經驗——讓非遺「動」起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通過合理利用讓它『動』起來。」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認為,楊華珍的忙碌就是羌繡的「動態」。 對外交流頻繁 四川非遺大步走向世界 小鎮錦門位於南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非遺館正在加緊裝修。為了迎接5月1日錦門街區正式開街,入駐非遺館的蜀繡、竹編、漆器負責人親自過問著每一個細節。
  • 「承德非遺」「東窯馬叉會」知識普及與基礎教學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繁衍生息勤勞智慧的承德兒女不僅創造了流光溢彩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繁衍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承德文旅將為大家帶來【承德非遺】欄目了解承德非遺弘揚「傳承德澤、以文化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結構,使得承德這片沃土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輔相成,民間文化和宮廷文化交相輝映,各民族文化爭芳鬥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量積澱,遍布城鄉,多姿多彩。「東窯馬叉會」知識普及與基礎教學主講人: 蘭孟羽,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專業。
  • 【沁水非遺】第7期 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柿莊九蓮燈》、《撈魚鸛》
    「撈魚鸛」多演於民間,其表演形式簡單易學、不限人數,兩人亦可表演,多人亦更壯觀。其主要表演形式有十魚五鸛、魚鸛相戲、追魚等;伴奏樂器為鑼、鑔等打擊樂,節奏簡單流暢,隨故事情節起伏變化。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陝西作為皮影戲的發源地,擁有歷史最為悠久、表演最具特色的皮影劇,其皮影雕刻刀法精湛、造型精美,影調多腔、影卷高雅。在文化長廊中,皮影戲相對固定的造型和缺乏變化的敘述故事,都讓這一劇種處在難以傳承和發展的尷尬境地。今年,基金項目組先後組織多次實地探訪,與陝西皮影非遺專家、傳承人密切交流,並圍繞「非遺活態傳承的方法與探索」等話題舉辦「陝西皮影座談會」,力求為這顆民族文化中的遺珠尋找新的生機。
  • 皮影魯藝行 非遺長至歸·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年度成果展
    從前尋找營養的根系早已成為土壤的神經,古老非遺的消亡在情感和文化變故的撕扯中必定會發出驚天動地的哭號。非遺保護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大規模啟動的關於文明記憶的搶救工作,往往迫不及待,似乎總是積重難返。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項目進入第三個年頭,在過去兩年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礎上,今年我們進一步嘗試挑戰自身的智慧和能力,2020年的非遺保護項目我們選擇了陝西皮影。皮影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為它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這次的工作除了關注造型、皮革處理以及雕飾工藝之外,與之相關的表演藝術在其中也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比如傳統說唱技藝和皮影表演的操控技術。
  •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準確翻譯是基礎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林燕平)讓歷史與現實情景交融,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生機——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於今天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與觀眾見面。
  •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召開
    王曉峰表示,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非遺系統性保護、科學性保護時間並不長,但影響很大、成效顯著。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成就得益於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高屋建瓴,也得益於廣大非遺人對非遺事業的熱愛、投入和奉獻。
  • 傳承江南絲竹非遺文化 新一批保護傳承基地出爐
    今天,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創評工作總結大會暨優秀團隊展演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時代小學舉行。會上,浦東三林鎮、徐匯區湖南街道上海國樂研究會、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寶山區大場鎮、松江區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城隍廟等24家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2021-2023年)成為新一批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
  • 凌源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唱響 非遺四部曲」,開啟非遺新時代
    2020年,凌源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唱響「四部曲」,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非遺保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是唱響「建設」曲,完成非遺規範年活動。成立了凌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為全省唯一一家縣級非遺保護協會,標誌著凌源市非遺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裡程碑;召開全市首屆非遺大會,明確非遺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出臺了一批管理和考核文件,推動非遺工作走向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道路,標誌著凌源非遺事業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 二是唱響「著作」曲,推進非遺專著編纂工程。
  • 「一元劇場」聽阿宮——富平非遺保護實踐啟示錄
    表演內容不僅涵蓋了秦腔、阿宮腔等傳統戲曲節目,還不斷創新推出秦腔現代戲、流行歌曲、器樂表演等新的節目形式,在豐富市民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阿宮腔的表演和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堅實的群眾基礎。
  • 吉林省市民文化節松原市系列活動一一2020松原 · 非遺民間工藝展...
    近日,由松原市文聯、松原市文旅局主辦,松原市群眾藝術館、松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2020松原 · 非遺民間工藝展在市群藝館展廳隆重開幕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激烈角逐決賽,網絡投票結果出爐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是在深入挖掘文旅內涵基礎上、創造設計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和強烈民俗文化色彩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
  • 胡新明、胡光葵:"非遺"只能載體創新 本質不能丟
    這個問題,胡光葵認為「非遺」不能創新,「非遺」項目本身是老祖先留下來,「新」了就把老祖先的東西掩蓋掉了。將綿竹年畫繪製在滑鼠墊、T恤上,看上去是創新,但實際上是傳承的技藝,「新」也只是它的載體新穎,並不是這個項目變「新」了。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點是保護這個傳承,保護傳承人,保護這個技藝。
  • 博湖: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博湖縣國家級蒙古族刺繡記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米代說: 參加今天的活動自己很開心 作為國家級刺繡傳承人 參加這樣的比賽,就是將我們民族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也要講這項刺繡技術傳給風多的年輕人  記者看到,在此次比賽的繡品展臺上,展示著製作精美、構思巧妙的刺繡作品,包括民間刺繡、手工藝品、傳統蒙古族生活服飾、長調、生活用品等,豐富的展品即保持了本地傳統風格,同時又以收藏性、
  • 江都又一項目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快來看看是什麼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武堅蓮湘花鼓,丁夥花朝節,仙女廟傳說,陸(張)氏中醫眼科術之後江都又一項非遺保護項目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月13日,在2020年揚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中,我區非遺保護項目「金氏古《易筋經》養生術」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