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詹小櫟:相融共榮,爵士大同

2021-02-21 公告牌音樂

從初次接觸爵士的少女,到專業歌手,再到教師、傳播者,「爵士樂」是詹小櫟的註解。

作為選秀選手登上《好聲音》舞臺、通過索尼發行《爵覺》之後,爵士音樂人詹小櫟很少接受採訪、不常拋頭露面。她的存在方式,仍然更像一位背負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的老師,而不是娛樂圈造勢下的「歌星」。

這也難怪,詹小櫟本人的形象,從來就有強勢的學術背景支撐。以三年古典聲樂的學習為起點,詹小櫟曾留學維也納音樂學院,潛心學習爵士聲樂,在演唱和舞臺表現形成個人風格後歸國,擔任爵士聲樂教師一職。與她的對談,不似普通的家常閒聊,更像是在接受久違的課堂教學,時時刻刻都能吸收新知。

詹小櫟接受Billboard中國專訪

往爵士樂深處鑽研、承擔在中國推廣爵士樂的使命,這一切的緣起還要追溯到二十年前。16歲時,還在學習流行音樂的詹小櫟在北京雅寶路市場的路邊CD攤偶遇了這一樂種。Bille Holiday、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Julie London和Peggy Lee,這幾位名頭響亮的女伶,以「爵士樂」為線索,合力成一股能量,將詹小櫟拉進一個嶄新的世界。自此,如「海綿吸水」一般,詹小櫟一頭扎進爵士樂的海洋,讓好奇心和求知慾帶自己巡遊。

穿越亞歐大陸,詹小櫟選擇「古典音樂聖堂」奧地利作為進修地。至今她仍對當時親身領略到的藝術風情和音樂文化記憶猶新。以爵士樂為主題的livehouse和酒吧遍布維也納,幾乎每天都能接受爵士樂的洗禮;歐洲地域的音樂「相融、共榮」,爵士音樂節遍地開花,每年夏天都能飽覽爵士音樂大師的風採。

通過系統的知識學習和持續的聆聽體驗,詹小櫟的音樂素養和積澱飛速增長,加之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創作欲開始在她的心中湧動。同時,留學期間她結識了不少優秀的器樂演奏家們,天時地利人和,她的第一張專輯《Come Closer》應運而生。回國後,各大爵士音樂節開始相繼邀請詹小櫟參加。但她的活動軌跡並不是僅僅以「個人」為出發點的,無論是參加《好聲音第四季》,還是擔任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的老師,她都始終以「讓更多的國人了解爵士樂」為己任。

詹小櫟首張專輯《Come Closer》封面

傲人的留學背景並未將詹小櫟的創作限制在爵士音樂這一舶來樂種之內,況且爵士樂的最大迷人之處就在於「自由」。為了能使爵士樂的推廣更為順利,她琢磨過如何使其「本土化」。她在採訪中也多次提到,當今爵士樂趨於融合,創新是一種必然選擇。

於是,我們就親眼見證了她的一系列努力:在2010年的專輯《Come Closer》中,詹小櫟運用了二胡、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作點綴;2014年,詹小櫟在北京蓬蒿劇場運行「當詩歌遇到爵士樂」主題演唱會,部分作品取材自老子的《道德經》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新專輯《爵覺》則繼承了主題演唱會的思路,直接以詩歌,尤其是中國詩人(徐志摩、北島、趙麗華)的詩歌作為歌詞,《霾》這首歌甚至從標題開始就是具備了中國特色的文本。她還許諾,在接下來的專輯中,很可能繼續「尋找、發掘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元素」,這是她身為中國音樂人的自覺。

詹小櫟新專輯《爵覺》封面

從初次接觸爵士的少女,到專業歌手,再到教師、傳播者,「爵士樂」是詹小櫟的註解。密西西比河的水,終將以一代人的努力為媒介,匯入中國的江河。

Question & Answer

Q = Billboard China  A = 詹小櫟


Q:如果要向普通人科普爵士樂這個門類,您首先會怎麼描述呢?會推薦哪些音樂人的作品呢?

A:爵士樂起源於美國,發源地是紐奧良,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產生,迄今有100年的歷史,被譽為「美國的古典音樂」。爵士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從早期1930-40年代的Early Jazz、Big Band(Swing),到40年代出現的Bebop,(代表人物有Dizzy Gillespie)。之後是Cool Jazz,再到Hard Bop、Post Bop、Avant-garde和free jazz,到最後的Fusion、Post-modern Jazz。

當今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當代的爵士音樂也趨於融合和創新,不同的國家和地域產生了獨有的音樂氣質和語言。Jazz對中國的聽眾來說是一種新的音樂類型。作為中國的爵士音樂人,可以用原創的形式讓聽眾更多地了解和欣賞爵士音樂。


若想入門,不同的時期的爵士樂和爵士音樂大師都要去了解。比如我讀書的時候就要學習和演唱不同時期的作品,那時候的積澱對我現在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我現在的創作趨於融合,風格比較豐富。

如果想了解早期的爵士樂,建議從根上開始,爵士樂的三大女伶:Billie Holiday、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開始。如果覺得那個時期離自己太遠,我建議可以聽一聽當代音樂人,如活躍在爵士音樂前沿的Melody Gardot,偏融合。


另一位是荷蘭的女歌手Carmen Mcrae,她採用小型樂隊,風格融合,管樂較多,用到了吉普賽、拉丁的節奏和雷鬼、電子元素,她的現場會有DJ,所以效果很好。再專業一點就可能要去聽大師級的,如Bob Mcferrin。

另外,我很喜歡一位已去世的美國爵士女歌手Shirley Horn,Diana Krall曾提到過她,受到她很大影響。Horn表達音樂的情感非常成熟、古樸、深邃、典雅,因此她的音樂樸實,給聽眾想像的空間很大。

Q:據說您最初在北京雅寶路買了幾張爵士碟,從此對爵士音樂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那麼您最初買的那幾張碟是誰的?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留學經歷呢?最初為什麼會選擇留學奧地利? 

A:肯定有Billie Holiday、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和Carmen Mcrae,還有Judy London、Peggy Lee,都是以人聲為主的唱片。因為那時我對爵士樂一無所知,所以最有共鳴的一定是有演唱的唱片。我好奇、尋找,像海綿吸水一樣特別想了解爵士樂,這也是爵士樂的魅力。


維也納被譽為古典音樂的聖堂,造就了莫扎特、馬勒、約翰施特勞斯父子、舒伯特等偉大的音樂家。奧地利屬於歐洲中部,歐洲整個地域的音樂相容而共榮,音樂家之間的互動交流特別多,每個國家都有很多演出。在維也納很輕易地能去livehouse和爵士酒吧看演出,幾乎每天都有。因為歐洲的文化融合,各國相鄰,從現實角度來說坐火車幾個小時就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因此參加音樂節特別方便。如義大利翁布裡亞爵士音樂節(Umbria Jazz Festival),瑞士蒙特勒爵士音樂節(Montreux Jazz Festival),都特別好特別棒。

Q:新專輯歌曲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詩歌與爵士樂結合,您是如何形成並實踐了這一想法?

A:詩歌結合音樂的形式,中外的音樂人都曾經嘗試過。如1939年Billie Holiday的《Strange Fruit》即是詩歌與音樂的結合,當時引起的反響極大,被稱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首歌之一」。(音樂結合詩歌)這種形式其實很早就有人實踐過。平時看到一首好詞、聽到非常喜歡的音樂,除了能給我們美好的想像,還可能會激發我們內心對於人生、愛情、大自然等等的思考,繼而從中體悟,這是我樂於做這種形式的原因。且古今中外的詩人的作品有很高的價值,我用朗讀和演奏的形式,算是賦予了這些詩第二次生命吧。


我曾經做過幾場主題演唱會, 「當詩歌遇到爵士樂」,效果很好。當時除專輯中的四首詩,我還用了《旅途》(來自《Come Closer》)這首歌的歌詞,選自老子道德經的一章,運用了二胡、古箏來演繹。還有如北宋的蘇軾和李叔同的《送別》我都拿來作過歌詞。

Q:您在多首歌曲中與演奏爵士吉他的顧忠山老師開展合作,請問這一合作實現的契機與過程是怎樣的。除了顧老師之外,您還想與誰合作?

A:我和顧老師在九門爵士音樂節上相識,那時是要組織一臺音樂會,有很多的音樂人和藝術家。當時我恰巧在準備錄製新歌,正好音樂節策劃人黃勇介紹我們二人認識,因為顧老師在爵士圈、流行圈都很出名。我將作品交給顧老師,他很喜歡,於是答應幫我錄製,且給我很多意見,帶來很多創造力。此外,鍵盤手Sean Higgins在荷蘭學習過,貝斯手紀鵬從美國Queens College畢業,他們都非常優秀。


在錄唱片之前,除了給音樂人準備樂譜,我還要給他們準備小樣,他們聽過後有大概方向,再進行排練。排練的過程中,大家有溝通,互相間有音樂磨合,之後再進行修改。我覺得排練非常重要,90%塑造了將要錄製的狀態。錄音當天,大家就知道要做什麼。錄製時剎那間迸發的想法,會錄下來,那就是即興的部分了。其實排練、錄音都是不一樣的。

因為很難預測未來與誰合作,因此每一次錄音、演出都是提升自己、學習的過程,我很願意和任何一個音樂人合作。

Q:除了爵士樂平時還會聽哪些風格流派的音樂?最近在聽什麼音樂?

A:我在聽馬友友。他最近有一個系列,和絲路樂團進行Classic Crossover(古典跨界)。除了聽唱片我還去YouTube上看了他們現場演出的視頻,其中有中國的樂手,吹壎、彈古箏、琵琶,馬友友拉大提琴,還運用了一些阿拉伯、印度的樂器,我覺得特別棒。雖然表達音樂的形式和語言不一樣,但其實這和當代的很多爵士音樂家玩兒的東西有共性,就是fusion(融合)的趨勢。而且這些樂手都是高水準的,採呈現出了高質量的音樂。

當今是一個多元的音樂文化的時代,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音樂,比如我剛才的提到的荷蘭女歌手現場會有DJ。我第一張專輯其實已經有電子元素,目前在準備下一張專輯的曲子,創作時有一首歌我會運用電子。這張專輯《爵覺》其實很古典,有double bass(低音提琴)和電bass,但是從樂器和表現力來說更偏古典爵士,下一張會融入其他很多音樂元素。

文 & 採訪丨香菇

編輯丨無鞋踩

專訪|許魏洲:陌上誰家年少,追逐光,成為光(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企劃|龔琳娜、老鑼:神曲教母的「中國新藝術音樂」養成計劃(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更多音樂資訊請持續關注Billboard公告牌

官網:www.billboardchina.cn

微博 & 知乎:Billboard中國

微信ID:billboardchinacn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2018九門爵士音樂節陣容介紹 | 詹小櫟,用爵士樂寫詩
    ——爵士歌手詹小櫟。2015年,詹小櫟作為爵士唱作人受邀參加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一曲爵士風格的《彎彎的月亮》,廣受好評。詹小櫟自幼練習小提琴。中學起對歌唱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系統地學習專業的古典美聲唱法,打下了紮實的演唱功底。一次淘碟時偶然接觸了爵士樂,並被爵士樂的魅力深深吸引。為了能夠系統專業地學習爵士樂,她來到了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
  • 爵士人聲丨詹小櫟用爵士樂「為你讀詩」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發現一張很有文學性的國語爵士唱片,《爵覺》。歌手詹小櫟,古典聲樂科班出身,留學於奧地利音樂學院爵士樂系,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現在北京現代音樂學院任教。聽她唱歌,第一印象是,學院派,專業,完美。第二印象是,作曲編曲水平嚴謹,縱然不是運用爵士最爐火純青的,feeling還有點距離但技術上已經完整了。
  • 黃渤發小&陳坤20多年老友,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詹小櫟
    詹小櫟?很多人認識她或許是因為2015年的《中國好聲音》。當時詹小櫟作為爵士唱作人一開口就技驚四座,並最終加盟周杰倫戰隊,成為那屆《好聲音》令人眼前一亮的歌手。詹小櫟她出生於山東青島,從小便隨歌舞團全國巡演,後赴奧地利學習爵士,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爵士系,她在音樂上不斷創新,融合古典、流行、搖滾、爵士、布魯斯等多種音樂元素,一直是國內備受關注的「爵士名伶」。
  • 蘇珮卿 聯手 詹小櫟「寂寞・不眠夜」聯合演唱會 6.22北京開唱
    索尼音樂娛樂旗下爵士女歌手詹小櫟新專輯《爵覺》發行以來,在臺KKBOX爵士榜單霸榜數周。
  • 詹小櫟《想去牙買加》上線 雷鬼節奏致敬Bob Marley
    爵士女伶詹小櫟新專輯第二波主打《想去牙買加》正式在各大平臺上線,《想去牙買加》是一首為紀念牙買加「雷鬼教父」即雷鬼音樂(Reggae)的鼻祖,BobMarley鮑勃·馬利而創作的歌。
  • 7/08 DDC 「哪裡是北京」詹小櫟新專輯《似是而非》(Jazz)
    在審視了眼前的生活和「在別處」的遠方之後,詹小櫟將這些記憶和感受凝結到了音樂中。專輯邀請了世界頂級鼓手,爵士音樂人 Laurent Robin 擔綱聯合製作人,也是詹小櫟的老搭檔,詹小櫟與 Laurent Robin 緣分頗深,她在維也納留學時期便結識了來自法國的 Laurent Robin。
  • 2018九門爵士音樂節開幕倒計時,門票大派送!
    挪威爵士鋼琴巨匠 Bugge Wesseltoft 來了 開幕演出:爵士女伶之夜  10月12日 (Fri)  - Day 1  -詹小櫟爵士樂團  🇨🇳詹小櫟爵士樂團(中國) Zhan Xiaoli Jazz Band
  • 6/22 蘇珮卿 * 詹小櫟 寂寞・不眠 夜 聯合演唱會
    認識詹小櫟,大多數的人是從好聲音的舞臺上,看到她淡淡說著自己想為爵士樂貢獻一份薄力。第一眼的感受:這是一個安靜而不爭的歌者。而事實上,幾乎她人生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在她的音樂與她所愛的藝術之中,專注而熱烈。
  • 「爵士中國」熱烈開唱 張嶺袁維婭等亮相
    本屆「爵士中國」陣容強大,邀請了當代中國原創爵士樂的15支中堅力量參與,包括「出彩中國人」總冠軍「阮痴」馮滿天、「好聲音」三位人氣爵士女唱將詹小櫟、王韻壹、袁婭維、「好歌曲」布魯斯之王張嶺等音樂人,滿場的爵士樂迷令現場氣氛火熱,更有來自外交部、各國大使館的嘉賓和來自世界24個國家地區的爵士樂藝術總監前來捧場,共同支持爵士樂發展。
  • 詹小櫟用爵士樂「為你讀詩」-2019.10.11情系中原
    在紐約期間曾跟隨傳奇的貝斯演奏家 Ron Carter 學習以及跟隨多位世界級爵士演奏家學習。Farnsworth, Antonio Hart, Vincent Herring, Eric Alexander, Nicolas Bearde, Paulette McWilliams, Ted Roseenthal, Ed Jackson, Freddie Bryant, Mark Gross,羅寧,小林陽一,井上祐一,高澤 凌,孔宏偉,Koga Yizumi(古賀 泉),劉玥,貝貝,李曉川,王韻壹,詹小櫟
  • 北京九門爵士音樂周邀眾爵士音樂家共度金秋
    今年十月九日至十五日,北京九門爵士音樂周力邀世界各地優秀爵士音樂家共聚金秋北京,傾情演繹爵士樂盛宴!再次獻上最美妙令人心醉的音符!北京九門爵士音樂周之「十年」北京九門爵士音樂周自2005年舉辦至今,已成功跨越到第十年。
  • 爵士人聲丨官靈芝用爵士唱臺語民謠《爵好》
    她的音樂一直是以現場演唱為主,爵士的現場能力非常強,專輯出得不多,之前她出過一張英文爵士翻唱專輯,一張客家語爵士民歌專輯,今年再推出一張臺語爵士創作專輯《爵好》。臺灣文化又是融合的民族文化,有西洋爵士,美國鄉村,日本那卡西,客家民歌,原住民古調,閩南語歌謠,在民俗文化裡聽到現代的西洋的方式是很普遍的。在唱完純西洋和客家之後,官靈芝又挖掘了臺語的音樂,都是臺灣情結,又不失她的爵士特色。她給這張專輯是這樣定義的,「爵」是她的爵士血液,是她的心之所向,「好」是一個女子所看到的社會面向,唱成好歌給你聽。
  • 誰說隊伍不好帶,你試過爵士領導力麼?
    為何重提爵士領導力?從外部來看,全球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複雜多變,新經濟企業帶動商業環境創新顛覆,而企業在敏捷智能的組織轉型下,要求領導力開放協同、推動 「自驅」,加上人工智慧的大量應用,對領導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內部來看,企業存在「共創」、「共振」、「共榮」的困境,其中領導力難辭其咎。第一,面對變革,許多企業應變不力、難以共創。
  • 大同有人上了鳳凰衛視,受到主持人曾子墨專訪
    山西大同有個人竟然登上了香港鳳凰衛視的演播室,受到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專訪,他就是桑乾古道烏龍峽景區董事長馮學光
  • 水火相「融」
    在冬日陽光照耀下,貴州粵黔盤南火力發電廠與配套的響水水庫湖水、藍天白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時而有遊人在湖畔漫步,呈現出水火相「融」的畫卷。
  • 專訪: April - 從四月小姐到爵士聖誕Queen
    爵士音樂主題專訪vol.
  • 本期封面|專訪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張晶
    所有問題最終的本質就是:你為什麼要學習爵士,而熱愛是所有的理由和答案——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張晶年初在採訪著名鼓手安咚咚老師的時候就了解到,他今年會推出自己的全新EP。這張集合了搖滾、電子、爵士、流行和古典等多種風格的EP主要由鼓手安咚咚、吉他手張晶、貝斯手崔文正共同錄製完成。在曝光的MV中,除了安咚咚老師細膩精湛而又表現力豐富的鼓技讓人驚嘆之外,吉他和貝斯的演奏技藝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期《中國樂手》人物專訪欄目很榮幸邀請到了擔任安咚咚老師全新專輯吉他部分演奏的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張晶,一起聊了聊他在吉他音樂方面的心得和見解。
  • 爵士樂背後的「荒野之境」:看完一場爵士音樂節,何處才是樂迷真正的歸屬地
    詹小櫟、臺灣民樂爵士絲竹空樂團、袁婭維、秦四風、顧忠山、李曉川、張雄關等國內爵士音樂人也參與音樂節,這場盛宴似乎把人帶回70年代狂熱的星期六夜晚,瘋狂而迷離,不知白晝將至的肆意。今年的爵士上海音樂節最為耀眼舞臺的或許是「靈魂河畔、爵士碼頭和爵士大師」三大主題舞臺。
  • 市民熱議大同「十四五」規劃編制
    為此,大同日報從今日起開闢「獻策『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專欄,刊發廣大幹部群眾、社會各界人士立足大同發展歷史新方位、新使命,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十四五」時期大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領域,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
  • 扛起新使命勇當「排頭兵」—中國工商銀行大同分行金融扶貧助力...
    在對口幫扶的多個貧困村,中國工商銀行大同分行扶貧工作隊員一家家走訪困難戶,一戶戶詳細了解情況,與村民共商鞏固脫貧成果、集體致富奔小康之策。一個個貧困村裡,一戶戶涉農企業裡,一項項扶貧項目中,留下大同「工行人」熱誠奉獻的腳印,閃現著大同「工行人」溫暖人心的身影。  工行大同分行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自覺肩負國有大行使命擔當,持續助力深度貧困幫扶村產業發展,建立脫貧長效機制,提高脫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