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父逸事
作者 楊林
我的故鄉牧鹿村,位於醴泉縣城北28裡處,村人皆姓楊,為一祖之後。天祖父弟兄三人,由城頭移居坑㙟,齊心協力,堅持以耕讀傳家。家道中興,人才輩出。清末時全村考取13名秀才,12名出自坑㙟。當時在十裡八鄉,流傳著「金坑㙟楊家,銀坑㙟米家」的說法。天祖父楊盈公,育有四子,在「學」字輩上,取名與「仁義寬德」相關,即學仁、學義、學寬、學德。其中學寬、學德均為清末秀才。高祖父學德公,綽號「不要子」,成人後聲名尤顯,曾為一家之長。其一生治學嚴謹,治家有方,使家境更為殷實。歷經五世,英名仍被鄉鄰口口相傳。
古人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中華民族自古是以農立國,以耕讀傳家。俗諺稱: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我的列祖列宗深知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耕讀傳家,繼世綿長的道理,經常勸勉子孫勤於勞作,樂於讀書,力爭成為家、國有用之才。我兒時在家裡見過許許多多線裝書。文革「破四舊」時,伯父怕禍延子孫,將許多書背到沒人處燒了。只保留了一套《康熙字典》。小時聽老人講,我的家族中出了12名秀才。並說秀才帽子上有四兩銅,見了縣官不用下跪。近日,查了相關資料,方知此言不假。在我國明、清時代,經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俗稱秀才。朝廷規定,凡取得生員資格者,即算有了功名,給予免除賦稅的待遇;見了知縣只作揖,不下跪。高祖父自幼聰慧睿智,博聞強記,好學不倦,先考取生員,後官至千總。經查,清代千總屬於中下級軍官,屬於從六品。前咀二爺曾對我說過:「你爺他爺(即我的高祖父)的文筆當時在泔河以北是第一人」。據說高祖父曾教過書,桃李遍山鄉。據當過志願軍機槍連連長的族叔宏俊公講,他年輕時在家中見過一面牌匾,上面雕刻著「yu yin高風」四個大字,署名的學生中有不少頗有名望。高祖父育有四子,取名依次為銘、志、顥、烈。弟兄四人,三位秀才。我從闔村老影查知,我的曾祖父楊志公,確為生員。可見,有其父必有其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家道中興時期,存糧較多。每遇春荒,借給饑民,等麥收後再收回。往往借出容易收回難,一位伯高祖父一天要了一鬥麥,還寄放在南陽村茶樓裡。第二天高祖父親自出馬,去磨張村收帳。剛一進村,先將一位寡婦家的糧食和面甕僅有的麵粉裝完。其他帳戶見狀,紛紛主動還糧。當日收回一車糧食。臨走,將那位寡婦的麵粉悉數歸還,並贈給了幾袋麥子,以保證孤兒寡母維持生計,其行為被村民稱頌。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33年裡連遭五次年饉。由於連年大旱,小麥、蕎麥失種,野無青草,室如懸罄,民皆飢色,閭鮮炊煙,死人無數,其狀慘不忍睹。據醴泉縣誌記載:「光緒三年(1877),大旱,秋夏糧食俱無。草根樹皮食之俱盡,餓殍載道,十室九空。是歲百姓餓死者甚多,縣城東門外挖兩大坑埋之,俗稱萬人坑。縣城隍廟、保安寺兩處幼兒斃者,填井為滿。其時北山之石,歲久成灰,形似麵粉,號曰神面或面石,食之,死者甚多」。
聽村裡老人講,光緒二十四年,遭了年饉,鄉鄰皆無隔夜之糧。時任家長的高祖父,將五十石小麥發放饑民,幫大家度過難關。年饉過後,村人送來一面牌匾,上刻「粟鄰高風」四個大字,算是對坑㙟財東的感恩,也是對高祖父寬仁厚德的讚頌。
據傳高祖父出生後家境困難,父母棄於廁所。為人賢淑善良的大嫂,於心不忍,將高祖父抱入室內,悉心照料,視同己出,終撫養成人。這與宋時包公,由嫂子養大,一模一樣,毫無二致。等大嫂去世後,高祖父披麻戴孝,為其送葬。
高祖父作古歷經五世,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他的高風亮節,軼聞趣事,還在村民中口口相傳。我想:這恐怕就叫作「流芳百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