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重映、《星際穿越》重映 ,再加上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定檔9月,雖然2020年對全世界不友好,但是對於諾蘭的影迷來說,簡直是「八拜之交」。
三部諾蘭電影,相隔十年,同時在大銀幕相見,這件事兒本身,就可以留著過年。
眼下就差《記憶碎片》,啥時候能上院線,十張票打底。
無論是從官方發布預告,還是從諾蘭導演主動劇透,都能看得出來,《信條》將是一部規模龐大的電影。
這個「龐大」並不是場面或者明星陣容,而是電影內涵,《星際穿越》中的多維度和《盜夢空間》裡的分層意識,都會出現在《信條》裡。
《信條》將為《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進行總結髮言,單就電影名字來說,「信條/Tenet」 就很有來頭,這是源自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Sator Square/薩託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回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元音字母。
「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就像一個十字架。
最早的Sator Square,發現於龐貝古城。
龐貝在公元79年被火山掩埋,說明Sator Square歷史,至少要追溯到公元前,有人認為創造這個回文密符的是猶太人。
後來在古羅馬地下墓穴(Catacombs),也發現了Sator Square,只不過形式略有差異,有的把「SATOR」放在起始第一行,有的把「ROTAS」放在起始第一行,無論如何變化,「信條/Tenet」始終放在中間。
按照當時羅馬法律規定,人死後要實行火葬,而基督徒遵從土葬的習俗,所以,這個Sator Square必定和基督教有關。
除了古羅馬地下墓穴,Sator Square還屢有現身,比如義大利聖彼得堡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的磚牆上,就刻有Sator Square,在歐洲其他有宗教文化傳統的地方,也出現過這種圖案。
這個神秘的Sator Square,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英語裡,有個說法叫做「a cryptogram of doubtful interpretation」,意思是「意義不明的密符」,Sator Square就是這樣的密符,儘管流傳了至少20個世紀,但是,仍然無法明確解讀其意義。
組成Sator Square的五個單詞,如果強行解釋的話,我們大概可以這麼說:
SATOR,意義為「種子」或者「播種者」;AREPO,是來自古埃及的文字,至今無法解讀;TENET,即「信條」、「法則」、「規律」,象徵無法動搖;OPERA,指的是「歌劇院」;而ROTAS,則有「循環」、「輪迴」的意思。
這五個單詞組合在一起,可以上下左右反覆循環,這很像我們的太極圖,陽盛則陰、陰勝則陽,無始無終,這或許就是「信條/Tenet」的意義。
那麼,問題來了,諾蘭將要如何解釋「Sator Square」?
首先,電影名字就是Sator Square中間的十字架「TENET」,這同時也是電影裡最重要的線索。而電影開篇,恰好從「OPERA/歌劇院」開始。
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扮演的時間特工,會不會是位「SATOR/播種者」,他要執行的任務是「時空逆轉」,這又對應上了「ROTAS」。
現在Sator Square中,已經有四個單詞,在電影中意有所指,那麼,只剩下唯一一個無法解釋的詞——AREPO。
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那個多不可思議都是事實真相,諾蘭要通過這部電影,揭開關於「AREPO」的謎團。
我們都說電影是在造夢,而諾蘭導演的電影,往往會引導我們走進更深的夢境,一直走到盡頭,然後推倒擊穿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牆,讓我們在夢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這個感覺倍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