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新片《信條》源自神秘宗教密符!曾在龐貝古城出現,至今無解

2020-12-28 燕山小春秋

《盜夢空間》重映、《星際穿越》重映 ,再加上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定檔9月,雖然2020年對全世界不友好,但是對於諾蘭的影迷來說,簡直是「八拜之交」。

三部諾蘭電影,相隔十年,同時在大銀幕相見,這件事兒本身,就可以留著過年。

眼下就差《記憶碎片》,啥時候能上院線,十張票打底。

無論是從官方發布預告,還是從諾蘭導演主動劇透,都能看得出來,《信條》將是一部規模龐大的電影。

這個「龐大」並不是場面或者明星陣容,而是電影內涵,《星際穿越》中的多維度和《盜夢空間》裡的分層意識,都會出現在《信條》裡。

《信條》將為《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進行總結髮言,單就電影名字來說,「信條/Tenet」 就很有來頭,這是源自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Sator Square/薩託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回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元音字母。

「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就像一個十字架。

最早的Sator Square,發現於龐貝古城。

龐貝在公元79年被火山掩埋,說明Sator Square歷史,至少要追溯到公元前,有人認為創造這個回文密符的是猶太人。

後來在古羅馬地下墓穴(Catacombs),也發現了Sator Square,只不過形式略有差異,有的把「SATOR」放在起始第一行,有的把「ROTAS」放在起始第一行,無論如何變化,「信條/Tenet」始終放在中間。

按照當時羅馬法律規定,人死後要實行火葬,而基督徒遵從土葬的習俗,所以,這個Sator Square必定和基督教有關。

除了古羅馬地下墓穴,Sator Square還屢有現身,比如義大利聖彼得堡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的磚牆上,就刻有Sator Square,在歐洲其他有宗教文化傳統的地方,也出現過這種圖案。

這個神秘的Sator Square,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英語裡,有個說法叫做「a cryptogram of doubtful interpretation」,意思是「意義不明的密符」,Sator Square就是這樣的密符,儘管流傳了至少20個世紀,但是,仍然無法明確解讀其意義。

組成Sator Square的五個單詞,如果強行解釋的話,我們大概可以這麼說:

SATOR,意義為「種子」或者「播種者」;AREPO,是來自古埃及的文字,至今無法解讀;TENET,即「信條」、「法則」、「規律」,象徵無法動搖;OPERA,指的是「歌劇院」;而ROTAS,則有「循環」、「輪迴」的意思。

這五個單詞組合在一起,可以上下左右反覆循環,這很像我們的太極圖,陽盛則陰、陰勝則陽,無始無終,這或許就是「信條/Tenet」的意義。

那麼,問題來了,諾蘭將要如何解釋「Sator Square」?

首先,電影名字就是Sator Square中間的十字架「TENET」,這同時也是電影裡最重要的線索。而電影開篇,恰好從「OPERA/歌劇院」開始。

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扮演的時間特工,會不會是位「SATOR/播種者」,他要執行的任務是「時空逆轉」,這又對應上了「ROTAS」。

現在Sator Square中,已經有四個單詞,在電影中意有所指,那麼,只剩下唯一一個無法解釋的詞——AREPO。

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那個多不可思議都是事實真相,諾蘭要通過這部電影,揭開關於「AREPO」的謎團。

我們都說電影是在造夢,而諾蘭導演的電影,往往會引導我們走進更深的夢境,一直走到盡頭,然後推倒擊穿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牆,讓我們在夢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這個感覺倍兒爽!

相關焦點

  • 諾蘭新片《信條》看不懂沒關係,先來看懂取景地
    電影院開放不久,各類新片也陸續登上了大熒幕。對於許多宅了大半年的影迷而言,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不可錯過。諾蘭新片《信條》看不懂沒關係 先來看懂取景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從電影開場的歌劇院,到奧斯陸港口,塔林是《信條》最主要的取景地。
  • 探訪諾蘭新片《信條》中那些驚豔你的取景地!
    克里斯多福·諾蘭堪稱好萊塢的天才導演,他執導過多部電影,在全球獲得超過47億美元(約320億人民幣)的票房。從電影開場的歌劇院,到奧斯陸港口,塔林是《信條》最主要的取景地。2019年,《信條》攝製組挑中此地,為拍攝而重建並修復了林納廳的大部分結構。
  • 《信條》的靈感來源「龐貝古城的石板」|《信條》中的符號與隱喻
    諾蘭的新片《信條》於9月4日在中國影院上映。從一開始的《記憶碎片》到最負盛名的《盜夢空間》,在現有物理學的基礎上大膽想像是諾蘭的一貫作風,如今各大科普作者都在談論其複雜的物理學原理,而範範在此談一談影片中的「歷史」「神話」與「時間」。
  • 炸翻影院音響,N刷依然一臉懵,諾蘭新片《信條》你看懂了嗎?
    來了,諾蘭的新片來了,經歷了《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預熱,大家對《信條》早就蠢蠢欲動。電影有多炸?」,英文名「Tenet」,片名TENET大有來頭,出自龐貝古城發掘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薩託幻方」(Sator Square)。
  • 諾蘭新片《信條》裡的神奇建築都在哪裡?精彩程度不輸劇情
    9月4日,他的新片《信條》終於在萬眾矚目中上線,票房成績一路飆升。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與《信條》有關,我們會從建築的角度來看看《信條》的精彩。作為諾蘭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最具野心的作品,《信條》不光炸了飛機,還帶著演員輾轉七個國家取景。
  • 能夠打造出如此超前的科幻空間,我只服諾蘭一人
    影院復興以來,首先經歷過諾蘭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重映,9月4日更是有他的新片《信條》登上大熒幕,對於這部期待許久的電影,小夥伴們早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這是在神秘的龐貝古城發掘出的一個拉丁回文密符,目前人類仍無法參透其中的奧秘
  • 諾蘭新片《信條》燒腦?《神秘博士》粉絲:就這?10年前已閱
    拍出燒腦經典《盜夢空間》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新片《信條》看了嗎?觀眾大呼燒腦,要N刷才能看得懂,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果你恰好是個《神秘博士》愛好者的話,理解無難度。龐貝與時間定點《信條》中反覆出現龐貝一詞,《神秘博士》粉絲可以順利聯想到龐貝城的故事,先說結論,龐貝城是說一個時間穿越中定點不能改變的原理。也就是《信條》裡面,尼爾所說的已經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 《信條》:諾蘭的把戲
    而就在這一片低迷之中,一劑強心針注入了世界電影市場和影迷們的心裡,這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這就是薩特爾方磚,因為是在龐貝古城的薩特爾廣場被發現的,因此而得名。而在電影中,薩特爾方磚上的單詞更是直接了當的出現在我們面前。tenet這個詞自不必說,直接就被拿來做了本片的片名,除此之外,其他幾個單詞也都出現在其中,sator是片中大反派的名字,arepo是片中那個未曾出現的大畫家的名字,opear則是全片開頭部分的「劇院大戰」戲份,而rotas則是片中那家公司的名字。
  • 信條 2020第一大片 無劇透
    來了,諾蘭的新片來了。 經歷了《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預熱。 片名TENET大有來頭,出自龐貝古城發掘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 而反派的名字正是密符的第一個單詞:Sator. 其他幾個單詞,也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了電影中。
  • 諾蘭《信條》:這麼巧,導演你也喜歡《神秘博士》
    拍出燒腦經典《盜夢空間》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新片《信條》看了嗎?觀眾大呼燒腦,要N刷才能看得懂,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果你恰好是個《神秘博士》愛好者的話,理解無難度。我的過去=他的未來中國愛情故事有個原型叫「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如何剔除法律風險讓這個事情浪漫又悲傷到極致呢?那麼向你推薦,時間旅行。
  • 諾蘭想講的,其實根本不是「信條」!
    《信條》。諾蘭成功的帶觀眾回到了影院,他依然堅守著電影是屬於影院觀賞的這個信條。本片當中有許多的謎團,也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諾蘭電影的魅力就在於你每一次看,都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和感受。 本期的節目,我們和兩位同因為諾蘭走上電影之路的嘉賓一起來討論這部爭議頗多的《信條》,從高概念的執行,到諾蘭在科幻片三部曲的創作中的種種問題,以及諾蘭所痴迷的關於「宿命」的主題,包括最重要的,「tenet」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一切,都會在今天的節目給大家一個答案。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信條》,概念玩過了頭的諾蘭新片
    主角是沒有背景身份的無名者,「信條」組織的創始人,他通過與過去的人聯繫,把過去對一切一無所知的自己培養成了領導者。尼爾是誰?未來主角招募和培養的戰士,通過機器逆轉,來到「當下」幫助主角(就像終結者那樣)。第一次在歌劇院幫主角躲開逆轉子彈的神秘士兵,就是尼爾。因為一直處於逆時空狀態中,尼爾也總是一副精神疲憊的狀態。
  • 諾蘭新作《信條》譯名被吐槽?網友給出多個譯版,最後一條亮了!
    期待已久的諾蘭新片——《信條》(Tenet)終於在內地上映啦!中譯君第一時間衝進了影院,看完之後只想說:諾蘭,不愧是你!
  • 「穿越時空的007」,諾蘭新片《信條》上映,你準備好燒腦了嗎?
    在新片《信條》的拍攝與發行上,諾蘭的態度也很堅定。《信條》原計劃於7月上映,因為疫情一再推遲。在《花木蘭》這樣的大製作也不得不登陸流媒體,儘可能減少損失時,諾蘭與華納兄弟卻對《信條》首先在實體影院上映這一點很堅定。
  • 諾蘭新作《信條》譯名被吐槽?網友給出多個譯版,最後一條亮了
    期待已久的諾蘭新片——《信條》(Tenet)終於在內地上映啦!就像臺詞說的:「不要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這仿佛也是諾蘭對觀眾的建議。《信條》本身並非很難理解:它的深度和複雜性並沒有那麼大,儘管涉及了一些時間鉗形作戰,但形式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加線性。總而言之,《信條》情節的縝密性是以犧牲觀眾看電影的感官享受為代價的。
  • 《信條》開啟時空逆轉,打破你對空間的理解
    就像當年《盜夢空間》帶來的視覺震撼一樣,在《信條》中,諾蘭還將再次引領全新銀幕革命。龐貝古城《信條》的名字來自於一塊出土自龐貝古城的塞託方陣片中也致敬了出土地龐貝古城,女主一直想陪兒子去玩的地方就是龐貝古城。
  • 新片速遞 |《信條》:我在起點等你
    不負眾望,上映不到一周的諾蘭新片《信條》如約掀起了科幻片影迷們的觀影熱潮,作為「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分別為《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諾蘭繼「多重夢境」、「宇宙蟲洞」之後又玩起了「逆熵時空」的概念,讓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在鏡頭裡彼此交錯,搭配信息量密度極大的劇情和緊湊凌厲的剪輯,
  • 時空逆轉,時間鉗形,諾蘭燒腦新片《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最早出現於龐貝古城遺址的「薩託爾魔方陣」石碑上,石碑上有一組拉丁文單詞: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無論是怎樣的閱讀順序,都可以得出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五個詞。直譯過來有兩重含義,其一為播種者阿里坡用輪子工作;其二為創始者控制時間之輪。
  • 諾蘭最難懂的電影,連片名都有這麼多門道
    諾蘭的新作《信條》英文片名 TENET 將於明日正式上映。 很多影迷會把《信條》與《刺客信條》混淆,認為兩者有什麼關係。原片名TENET,雖然可以翻譯為:原則; 信條; 教義,但是片名的真正來源卻要神秘得多。在義大利亞平寧半島西南角,有一座著名的古城,因火山噴發而被淹沒,而後又被完整保留,這座古城就是龐貝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