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說到香港藝人汪明荃,很多人的腦海中會響起電視連續劇《萬水千山總是情》主題曲的旋律。其實在音樂、影視之外,汪明荃還涉足不少文化領域,其中之一便是粵劇。
7月29日,汪明荃首次以香港粵劇社團組織「八和會館」主席的身份,攜一眾演員來蓉參加「藝聚錦官城——蓉港戲曲匯演」,並於演出前接受記者專訪。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香港,每年粵劇演出超過1400場,平均每天4場左右。這一繁榮景象背後,也有汪明荃及其領銜的香港八和會館的一份功勞。□本報記者餘如波
演出《天仙配》打破香港粵劇票房紀錄
汪明荃1947年生於上海,後來到香港。「小時候爸爸就帶我進新光戲院,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戲曲。」不過,由於在香港,不少劇種沒有足夠的人手去組建一個完整的劇團,汪明荃最終只好學了粵劇。
1956年,汪明荃應考麗的映聲藝員訓練班,正式投身演藝事業,其粵劇表演生涯也隨著影視、音樂、話劇等同步展開。網上流傳的一份列表顯示,從1983年至2010年,汪明荃參演大型粵劇劇目近40種。早在1983年,其參演的《天仙配》就打破了香港粵劇票房紀錄。1988年,汪明荃又與香港粵劇名伶、如今的丈夫羅家英組建福升粵劇團。
1992年至1996年,以及2007年至今,汪明荃一直擔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成立於1953年的香港八和會館以弘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不但積極向公眾推廣粵劇,也關注粵劇演員及從業人員的專業發展和傳承工作。
汪明荃認為,傳統戲曲的故事內容都差不多,大都傳揚忠孝仁義、英雄事跡,但各有各的藝術特點。「中國有300多個劇種,它們都有特別的地方,表演程式、唱腔、語言、基本功都有不同。」汪明荃表示,認識每個地方不同的劇種,不是為了超過對方或者怎麼樣,而是要百花齊放。
汪明荃對川劇很感興趣,多年前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曉艇赴港演出,她還請曉艇傳授扇子功。她認為粵劇重視鑼鼓,而川劇的唱腔更有特色,高腔等變化很多。「川劇和粵劇定期進行交流當然是最好的。」汪明荃希望川劇演員多到香港,演出之餘深入了解粵劇,同時體驗香港獨特的文化氣息。
面對小學生也要呈現最專業的演出
汪明荃說,曾經有一段時期,香港人一窩蜂地擁抱西方和日韓文化,粵劇慢慢走向邊緣。再加上高地價推波助瀾,香港不少戲院改建成商廈,導致粵劇演出沒有足夠的劇場。「最危險的時候,就連新光戲院都已經被一個商家買下,要改建成超市。」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汪明荃去跟對方談判,動員政府相關力量,最終才保住劇場。
2012年,歷史建築「油麻地戲劇院」被改建、活化為戲曲演出場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還啟動「場地夥伴計劃」,與香港八和會館一起運營粵劇新秀演出,將此發展為培育粵劇接班人的搖籃,如今每年有130多場粵劇演出在油麻地戲劇院上演。今年底西九龍地區首座文化建築「西九龍戲曲中心」落成後,粵劇及其他戲曲都可以在此展演。
汪明荃還注重粵劇在香港的傳承發展。早在2009年,香港八和會館便發表「粵劇承傳計劃」,以搶救傳統技藝、專業培訓、觀眾拓展和發展粵劇為主要目標,同時在下屬八和粵劇學院推出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培訓有志投身粵劇行業的13歲至20歲青少年。「我很欣賞內地的劇團,都有藝術家手把手地教,比如曉艇老師就有一堆徒弟學他的行當。香港還沒有這樣的資源,我會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匯報,請他們多關注這方面的培訓。」
「戲曲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欣賞,合格的戲曲觀眾也需要培養。」汪明荃還不斷推動粵劇進校園,一些學校將粵劇列為正式課程。油麻地戲劇院的演出中,不僅專門設有學生場,還將一些西方童話故事改編成粵劇。「年輕人如果對一種藝術形式發生興趣,一生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面對小學生,也要把最專業的演出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