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的改編翻拍,往往會有好多個版本。《簡·愛》亦是如此。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一提起《簡·愛》,當然會想起英國於1970年拍攝的故事片。是的,那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不僅僅是原片,喬治.C.斯科特飾演的羅切斯特。順便提一句,喬治.斯科特也是《巴頓將軍》的主演,同樣是在1970年拍攝,成就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兩部經典。而且,《簡·愛》也是上譯廠的經典,配音大師邱嶽峰的巔峰之作,而李梓配音的簡·愛同樣深入人心。我記得第一次從廣播裡聽到並且有印象的譯製片,就是《簡·愛》。
其實上譯版的《簡·愛》,還有一個版本,同樣經典。1943年的美國電影。奧遜.威爾斯飾演羅切斯特,瓊.芳登飾演簡·愛。奧遜.威爾斯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自然無需多說,一部《公民凱恩》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瓊.芳登同樣也是好萊塢的大明星,去年剛剛去世,享年97歲。
有意思的是,兩個「簡·愛」,都由李梓配音,而美國版的羅切斯特,則是由畢克配音。同樣是大師級的作品。同一個經典角色,分別由兩位大師級的藝術家配音,在譯製片中,恐怕也並不多見。十多年前,曾經看過這一版《簡·愛》,是在央視電影頻道的「流金歲月》欄目。
將兩個版本的《簡·愛》放在一起看,當然是各有千秋。就個人喜好而言,還是更喜歡英國版。
美國版是典型的上世紀四十年代好萊塢風格,黑白影像,造型感極強,桑菲爾德莊園看上去更像是中世紀的古堡,陰風颯颯,充滿了詭異突兀的氣氛。羅切斯特第一次騎著馬出場,感覺就像是一位騎士俠客。與此相適應,敘事風格也是劇情懸疑片類型。奧遜.威爾斯看上去過於年輕了一些,而且太強悍,缺少一種與生俱來、天然渾成的滄桑感。而瓊.芳登本人就是大美女,就簡·愛這個角色而言,還是太漂亮了,只是顯得弱小無助而已。然而,簡·愛的氣質,恰恰是在看似平庸的外貌後面,有一顆堅強而桀驁不馴的心,對於平等自由的執著追求。在這裡,男女主人公或強悍或漂亮的外貌,可能把內在的東西給稀釋了,因此演員對於角色的把握,也就缺少了內在充分的心理依據?
其實,不僅僅是電影本身,夏綠蒂.勃朗特的小說本身就有一定的懸疑元素,也可以說是開創了懸疑小說的先河,後來,英國女作家達芙妮.杜穆裡埃繼承了這種風格,寫出了成名作《呂蓓卡》,由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拍成了經典的《蝴蝶夢》,同樣是由瓊芳登主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吧。
英國版《簡·愛》在時間上推後了將近三十年,因此影像風格當然更加當代化。而且更接近於英國本土文化,桑菲爾德莊園的氛圍,使人能夠明顯感受到英國的貴族文化氣質,雍容華貴。即便是今天看到的《唐頓莊園》,感覺與《簡·愛》也是一脈相通的。
影片的敘事風格從容舒緩,有了更多人文關懷,也有了更多的溫馨與感動。尤其是對白寫得睿智雋永,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即使是幾十年之後,還是會常留在觀眾的記憶中,回味無窮。
有幾場關鍵戲,如簡·愛和羅切斯特的第一次見面,羅切斯特送走梅森以後歸來,早晨與簡·愛在莊園裡相遇,婚禮沒能舉行後,簡·愛與羅切斯特在客廳裡的對話,以及最後簡·愛回到羅切斯特的身邊,怎麼看,都是英國版要比美國版更勝一籌。
英國版《簡·愛》中的許多臺詞,幾十年來,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記憶中,成為人生感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長得不美,不應該太挑剔。「
這是羅切斯特對簡·愛開玩笑調侃的一句話。其實不僅僅是人的外貌長相,人生中的許多選擇又何嘗不是如此?人貴有自知之明,工作中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目標沒錯,追求完美也沒錯,但是如果過分追求完美,就有可能過猶不及,反而變成了一種強迫症。所以,「不應該太挑剔」?
「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
當我們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累,感到筋疲力盡甚至茫然無助的時候,想到這句話,會使我們感受到人生的一種動力,辛苦怕什麼,只要我們的辛苦是值得的,只要有結果,能為家人或者他人帶來幸福快樂,自身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升華,即便含辛茹苦,又有什麼呢?
「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過墳墓,將同樣地站在上帝面前。」
這一段是全劇的畫龍點睛之筆,再清楚不過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年輕時讀《簡·愛》,當時被灌輸的,說是作品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金錢至上,人情冷漠,等等。或者按照極左的觀點,貴族老爺居然會愛上貧窮的家庭女教師,那是宣揚「階級調和論」。其實都不對。簡·愛所追求的,就是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個體的自由、人權與平等。這樣的理念,其實是深深地根植於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中,看不到這一點,那就絕對是誤讀了《簡·愛》。
人生而平等。
簡·愛在和羅切斯特分開時,對他說,「我不能做你的情婦。做你情婦我成什麼了,靠人施捨,成了一個沒地位的寄生者。我沒有權利在這兒,所有的權利都在你那兒,絲毫不在我這兒。」羅切斯特下意識地脫口而出,「權利?哼,你說話像個律師!」
羅切斯特看似無心的一句話,恰恰說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地位高於一切,不論遇到什麼事,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法律,想到找律師。這就是西方人的素養,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西方人在精神上信奉上帝,生活中一切以法律來約束自己,也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由此才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從一百多年前簡·愛和羅切斯特生活的年代,直到現在,一直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重溫《簡·愛》,難道還不明白,我們究竟缺了點什麼嗎?
來源: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