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簡愛》有很多個版本,我看了其中三部。
如果沒有記錯,《簡愛》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外國小說,也是我上大學前唯一看過的一部外國小說。說來慚愧,上大學前我看的課外書少得可憐,最多的可能是小學時的童話和後來的文學雜誌。大學四年,瘋狂愛上外國文學名著,沒日沒夜地看,很享受的時光,也是最大的收穫。
簡愛,沒有財富沒有美貌的女子,依然有打動人吸引人的魅力,這種魅力可能更獨特更持久。如果把女子比喻成一本書,外表是封面,內在是內容。最佳當然是封面與內容俱優,吸引人也讓人滿足;次佳是內容優於封面,給人驚喜;最壞是內容劣於封面,讓人失望又懊惱。從這一方面說,容貌姣好的女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是不是更大呢?
1943年版的《簡愛》演員陣容強大,但男女主選角不太成功。瓊芳登的美是掩飾不住的,飾演外表平凡的簡愛缺乏說服力。奧遜威爾斯在表現羅切斯特的粗暴無禮上用力過猛,再配上他的那張娃娃臉,有點滑稽。倒是時為童星的飾演小海倫的伊莉莎白泰勒,讓人過目不忘。那一頭捲髮,那精緻的五官,太驚豔了。
1970年版的電影《簡愛》,是國人最熟悉的版本,上譯的邱嶽峰和李梓配音堪稱經典。尤其是簡決意離開時羅切斯特的那十聲呼喚,情感層層遞進,到最後撕心裂肺。與1943年版比較,選角明顯有進步。蘇珊娜約克的簡愛至少做到了其貌不揚,喬治斯科特的羅切斯特形象更豐滿,不再一味的粗暴無禮,也有溫柔儒雅的一面。演員的表演生動多了,有了很多細節的刻畫,也增加了內心戲。情節上,簡與舅母一家的瓜葛略過,增加了簡和聖約翰的情感插曲。結局的處理更溫情。林間的長椅上,簡依偎在失明的羅切斯特胸前,一臉滿足,歲月靜好……
1996年版電影《簡愛》,被公認為最經典最尊重原著。夏洛特甘斯布塑造的簡愛比較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自立,倔強,有主見,外冷內熱。臉部線條硬朗得恰當好處,脖子很美,氣質卓然,聲音也好聽。屬於很耐看的類型。威廉赫特版的羅切斯特最溫柔最憂鬱。堅硬的外殼下一顆柔軟的心。有點像天蠍女和巨蟹男的搭配。影片中的一些細節處理很喜歡,比如深夜起火時簡愛用玫瑰花瓶中的水潑醒熟睡中的羅切斯特,後來發現手被刺破了,說「玫瑰雖美但有刺」,比如簡愛應阿黛爾的要求偷畫羅切斯特被他發現,被他問起「我帥嗎」,口直心快地斷然否定,比如兩人互相表白時羅切斯特說「我愛你如同愛我的血肉」……故而,此版的愛情大廈是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有源可溯,有跡可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