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著名作家茹志鵑書室掛著寫有「煮書」二字的條幅。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
然而,現在出現了一種現象:請人來閱讀某本書或者某篇文章,把讀後的收穫做成10-30分鐘的錄音或視頻。請人代替自己「讀書」,就不用花費自己過多的時間,這種「讀書」方式也獲得了一部分人的認可。
針對以上讀書方式,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例文:
耳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書要躬讀
夤夜燈盞,翰墨書卷,精騖千載,思接聖賢。每每提到「讀書」二字,腦海中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這畫面中,有千古留香的書籍,有凝眸靜觀的讀者,卻沒有滔滔不絕的錄音或光影閃爍的視頻。是以,這種請人讀書的現象才讓我尤為驚異。這喧騰時代中的浮躁風氣,竟也沾染到最該踏實深入的讀書行為了嗎?在此,請允許我談一談:耳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書要躬讀。
親自深入閱讀,才能體味精髓,領會思想。一部恢弘洋灑的巨著,一篇妙理無窮的文章,我們都需要親自閱讀、深入閱讀甚至反覆閱讀,才能洞悉其中高拔的精髓和超邁的思想,才能升華自我,獲得成長。明張溥,少時讀書,每文必抄錄七遍方止,終成「七錄齋」的士林美談;清玄燁,教育子孫讀書,規定名篇必須背誦120遍方可,終傳百餘子孫無一人紈絝的教育佳話;今豐子愷,讀書時如遇佳篇,必讀22遍方休,終築翻譯巨匠的深厚功底。書中乾坤,非躬讀不能領悟。
只聽他人解讀,則易浮光掠影,難求甚解。一本好書,往往蘊含豐富,只憑不足30分鐘的解讀,勢必無法將精華全部呈現。甚者,若解讀者本身理解有誤,這二手的知識則更是有害無益。我們若心態浮躁一味求快,只靠他人的錄音、視頻來了解書籍,則難免走馬觀花、印象不深,甚至偏聽一詞,墮入旁門。試想,若少陵只是「讀書『聽』萬卷」,又如何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若東坡只是「舊書不厭百回『聽』」,又如何能明白「熟讀深思子自知」的道理?書山有路,他人的解讀或許是捷徑,但終究難到終點。
當然,不能只聽他人解讀,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他人解讀一味拒絕。當我們已有自己的理解時,他人的不同看法或許會幫我們打開思路;當我們確有難解之惑時,他人的獨特剖析或許會幫我們點亮靈光。我想,對待這類錄音、視頻的最好方式,是在自己閱讀的基礎之上去批判借鑑。拿來主義,正在於此。
當夤夜燈盞被灼眼的視頻之光取代,當翰墨書卷被蝕耳的錄音之聲掩蓋,當本應平靜的靈魂被躁動的時代誘拐,能夠踏實讀書的人似乎真如《詩經》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語所說的那樣越來越少。但越是如此,我越要疾呼:耳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書要躬讀。願我們都能重拾書本,深入閱讀,拒走捷徑,踏實成長。畢竟,書,要好好讀,路,要自己走。
【審題】
(一)這是一道話題性質的新材料作文題,材料作文審題原則:(1)整體性原則:材料作文的審題要有全局意識,要從材料的整體著眼,不能糾纏局部的細節。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偏題走題現象。(2)多向性原則:一般來說,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蘊涵的觀點並不是唯一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要學會多角度審視材料。(3)篩選性原則:因為我們從材料中獲得的觀點具有多樣性,因此,在進入寫作時對所得到的觀點還要進行適當的篩選。篩選的原則:①服從材料的整體;②觀點可能比較新穎;③有話可說。所謂話題性質意即明確了寫作的視角、範圍,「針對以上讀書方式,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見本題要求是以「讀書方式」為話題作文。關鍵詞有兩個,一為「讀書」,二為「方式」,「讀書」是大範圍,「方式」是就讀書方法而言的,也就是說緊扣讀書談方法技巧,但這裡的「方式」並非自由選擇,而是結合材料有所限定,所以雖然具有話題特點,還是需要審題,以明確寫作區間的。
(二)材料的內容是相關的讀書的方式,材料中列出兩種現象,一是「一本書,深入閱讀,才能得其精髓;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領會思想」,一是「人代替自己『讀書』」,要求針對此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立意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可以肯定其中的一種,也可以辯證分析。行文時注意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論證,強調自己閱讀的重要性,注意從材料中的提示「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鑑賞、記憶等行為」「一本書,深入閱讀,才能得其精髓;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領會思想」從讀書的實質和要求的角度進行論證。強調代替讀書可從「節省時間」「方式新穎」等角度論述。
【立意】
(1)替讀不及親涉獵,自酌「三到」方讀書。
(2)躬捧卷書嗅墨香。
(3)讀書,亦是一個靜心潛默日積月累的過程。
(4)讀書要「手不釋卷」。
(5)替讀,也是一種讀書方式。
【素材】
(1)當衝斷韋編的不是青燈下孔丘的百遍翻閱,而是網際網路冷漠的數字流;當「眼到」處非糙礪紙張而是螢屏,「口到」處非誠摯的誦讀而是朋友間的「文化誇耀」,「心到」處非與作者字句之間的溝通而是急功近利的浮光掠影,誰不感嘆;朱熹潰散的大成無人集起,快餐文化的鐵騎踐過書籍這一最後的高地。
(2)若說火遍暢銷榜的聽書類應用不過是將評書、評史等口語化的信息充實人們的忙裡偷閒,尚說得上無可厚非,則最近興起的請人替讀文章書籍再咀嚼殘餘飯菜般的「感悟」的行為,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即時文化」的底線本是不壓榨文化本身的精華,替讀者與接受者三觀各異,願意透過他人不合於己的鏡片掃描一攤支離破碎的經典者,只能是但求將利益化的東西從精神的瑰寶中挖出,甘心桎梏於物質的浮躁的心態使然。更有甚者,自以為可以如此博古通今、提升休養,既褻瀆了經典,又不過捧來竹籃打水的泡沫——知識做不成壓縮餅乾,書得好好讀,路要自己走。
(3)要是沒有靜得下心來鑽圖書館的篤定,就沒有「活字典」錢鍾書「照相機式的記憶」,何談蒙塵的中國琉璃從歷史長河中免於擱淺的命運,精巧的榫卯結構怎樣迎來新世紀的重生,隱身於大到現代建築小到手機的方方面面;要是沒有毛澤東不因軍中事不破萬卷的豪情,那本隨軍攜帶的《孫子兵法》何以沐浴新中國的曙光,何處有山舞銀蛇,何處有原馳蠟象?
(4)通讀一書,逢人便說,此乃得書中意而忘形;手不觸卷,替讀了之,此乃不至於學而無成功之術。替讀心態若生根抽節,錯失的不僅是繁盛的文化花園,更是心中本應守一份嗅薔薇之清淨恆久的猛虎。若再等錯失了閱讀心態的一份鑽研,錯失了酌字品句的一份情調,錯失了深究到底的一份毅力,試問為人處世,何事能成,何功能就?鑿一條有源頭活水的清渠,別再炒熱替讀者的殘羹冷炙倒入淤塞汙臭的水潭。把那零碎的浮躁而渾噩的時間,完整地獻給一本完整的書——眼到於此,心到於此,口到於此。再起身,再去奔波打拼,角逐操勞,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致敬西藏冒險王:探險雖刺激,理性更可貴(作文)
寫作教學:明星直播帶貨利弊兼有
作文指導:不守規矩,自食惡果
由華為賣掉榮耀說開去:放棄,也是一種智慧的抉擇
作文指導:我們這個時代從不缺聰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