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在人類所有情愫中總是最能動容人心的部分,父親在家庭中給人的印象是如山一般,成熟、可靠、穩重,有父親在,外界的風雨便無法侵擾。
「克裡斯蒂安」這個聽來陌生的名字正是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的兒子,小克裡斯蒂安出生於戰火連綿,硝煙四起,被白色恐怖籠罩著的德國第三帝國時期。戰火令人心生恐懼,但作為父親的埃·奧·卜勞恩用自己的幽默為兒子在戰火中打造了一個溫暖有趣的童年;戰火使當時德國的普羅大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作為漫畫家的埃·奧·卜勞恩創作的漫畫《父與子》則給了整個國家精神上的慰藉。
「當我的聲音因死亡而沉寂時,我的歌仍將在你活潑的心中唱著。」
就像《美麗人生》中的那位父親,即使自己是走向納粹的槍口,也不忘回頭向年幼的兒子做出一個鬼臉,讓兒子將集中營的生活當成是自己和父親之間的一場遊戲。卜勞恩用自己的才華與本性的善良正直,為兒子建造了一堵堅固的城牆,將外界的紛擾隔離開來,父親的懷抱猶如克裡斯蒂安的桃花源。漫畫中所表現出的父與子之間的摯愛之情,守護著克裡斯蒂安,治癒著那些因無力抵抗戰火而飽受創傷的心靈,也正是《父與子》系列漫畫作品長久俘獲人心的原因。
所有看過《父與子》這本漫畫的人,無一不被父子二人的天真純摯和幽默可愛所打動。這本書畫風輕鬆、風趣,簡樸幽默,就像是每一個你我他的日常生活,雖平凡卻又逗趣不斷,滿滿的都是生活的氣息和溫暖的小感動,似乎給人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錯覺。
然而作者生活的現實卻是與漫畫描繪的完全相反的兩個世界,戰火以及政治上的白色恐怖充斥著成年人的世界。埃·奧·卜勞恩原名埃裡斯·奧塞爾,作為一名時事漫畫撰稿人,正值事業發展之際,因為發表了一篇諷刺希特勒的政治漫畫而遭到納粹的仇恨和迫害。在這種情況下,《柏林畫報》預見了他的才華,不忍其就此隕落,於是邀請他以非政治性的主題創作一個長篇系列漫畫。最終,奧塞爾以自己和兒子克裡斯蒂安的生活為藍本,創作了《父與子》系列,並以自己成長的城市卜勞恩為筆名發表了這組作品。
卜勞恩所建構的是他與兒子的親情世界,這裡不言政治,沒有戰火,只有童心未泯的禿頭大鬍子爸爸和人小鬼大的刺蝟頭淘氣兒子,善良和溫情是其中永遠不變的主題。其內容取材於生活中的尋常小事,用簡潔、洗鍊的描繪手法,向人們呈現父子之間的趣事,雖然沒有一句臺詞,卻連不識字的孩童也能單從漫畫中感受到瀰漫瀰漫在父子之間的愛意,這或許也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蒙。
這組作品從1934年12月到1937年12月連續3年在《柏林畫報》刊載,匯成了舉世聞名的《父與子》系列漫畫。漫畫的每一頁就像是父子生活的一張張剪影,真實中讓人忍俊不禁。但了解到父子倆生活的真實處境,歡樂中便又增添了對卜勞恩作為父親的良苦用心的敬佩之情,以及對父愛更深層次的感悟——父親或許不會直言說愛你,但他的一舉一動都旨在保護你幸福安康的長大,即使你生逢亂世。
1944年3月,卜勞恩和摯友埃裡西克瑙夫被作為納粹分子的鄰居告發,指控他犯「反國家言論罪」而遭逮捕,而這顯然是有預謀的政治陷害。4月6日,卜勞恩在被判處死刑的前夕,自殺於牢房內。在遺書中,卜勞恩寫道:「……我為德國人而畫……還希望把他(克裡斯蒂安)撫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對於克裡斯蒂安而言,《父與子》不是單純的漫畫,更是父親對他愛意的體現,父親去世後,這本書也將帶給他一生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