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一直排斥看電視的我,喜歡上了TVB,開著粵語臺,聽聽聲音也好,不寂寞,也是平時晚上看一些枯燥的數據,做研究時的一種調劑。另外,每晚12年點左右,有懷舊劇場,《新紮師兄》、《創世紀》……最近在播《妙手仁心》,懷舊劇場後還有TVB神劇《皆大歡喜》,也是蠻開心。
這個周末正好是金像獎TVB直播,看到好多青年時期的錄像廳明星,泰迪羅賓、麥嘉、黃百鳴,真是溫馨,港片的黃金時代。70、80年代生人,特別是那些小鎮青年、小城市青年,一定忘不了這種港片補給的時代,很多現在的導演、編劇、影視行業從業者,都是錄像廳愛好者,其中的佼佼者是魏君子,寫過幾本港片的書,從錄像廳小弟到可以和徐克、杜琪峯談笑風生的老闆、出品人、製片人。
這幾年,大陸人除了一副不去買香港就會死的優越感外,對港星的抵制也充滿優越感,搞得想去看黃秋生這些老戲骨,只能翻牆上Facebook。
港片港劇確實在衰落,現在可能是TVB最折墮的時光了,連陳展鵬這些完全不會演戲的爛仔都是鐵打的主演,怎能不讓人感到唏噓。
可以說是惡性循環,港星都到大陸淘金,沒人演戲,戲越爛,新人培養越少,而最好的港星都只拍電影了。但即使這樣,港片港劇的製作水準、專業程度還是沒怎麼下降。電視劇方面,最多只是轉型投資更小的情景劇,《今晚八點》、《開心速遞》等等,當然,《皆大歡喜》是這類情景劇的鼻祖。電影方面,港片還是偶有佳作,比如今年金像獎的《寒戰》系列、《樹大招風》、《一念無明》。
很多上了一定年紀的大陸觀眾,相信對TVB劇都無比懷念,實際上TVB的好,不僅僅是它的電視劇,它還和香港電臺合作,播放後者很多嚴肅節目,我最喜歡看的是《鏗鏘集》,播放了40年了,反映香港社會、民生的紀錄片。這周播的是情緒病,因應了金像獎提名電影《一念無明》的話題。
曾志偉去領獎時,挺有趣,說競爭對手太「勁」了,秦沛、達哥、智叔,哪一個不是影帝級,再看看大陸,那個一邊當代表、一邊代言牛奶問「要是再讓我演一遍」的人簡直像個傻逼。
看港片,看金像獎,你能看到很多的溫馨和溫情,即使港人以現實而著稱,這些在杜琪峯的電影裡流露,也在《金雞》這樣的系列喜劇中有著非常好的表示,所謂獅子山下。你無法想像,人人舉報人人、誕生「朝陽群眾」APP的大陸有這種圈子文化,有鬥爭,有不和,但整體是團結。
可能是上了年紀的原因,我現在看90年的TVB劇居然有愛不釋手的感覺,年輕時可能是看戈達爾、帕索裡尼、法斯賓德、北野武看多了,會覺得《北京的風很大》驚為天人,對所有的電視劇都抱有百分百的排斥,認為那是人間垃圾。嗯,逼裝大了感覺,現在要落入人間。
也曾抱有電影夢,但入行是做電視,後來的事情,娛樂化愈來愈嚴重,電影工業越來越發達,但是,電影藝術越來越萎縮。中國的第六代已經30年了,可能也是最後一代了,沒有第七代了。
同樣的,這也伴隨著我這樣的觀眾的衰落吧。記得剛來廣州那會兒,幾乎把所有的錢都奉獻給了盜版碟,一個月1500的工資,省吃儉用,家裡現在還擺著幾十箱,有學電影時的《戰艦波將金號》,只是想擁有課堂上的「敖德薩階梯」,各種導演的合集套裝自不用說,後來,我太太給我家的電影編了號,哪個電影在哪個箱子裡。可惜的是,現在我們家的碟機都已經收起來了。
但是,至今,我還是守著唯一的底線,就是不看大陸劇。
朋友圈、社交網站最新熱刷的某部劇,讓我愈加加深對這個底線的堅守,加上之前看到一些文章寫大陸劇的偶像摳像,簡直像笑話。大陸神劇的爛當然有很多原因,不想去深究了,也不是我的範疇,大概自己總結了一下。能過審的,不是宣傳劇,就是安眠藥,最近那部當然是宣傳劇。
想想也可以理解,每年春節,大型宣傳劇「春晚」大家看的津津有味,然後還能更加津津有味地吐槽。真是黨的政策亞克西。
你可能會喜歡
———
懂行 | 拾趣 | 談情 | 靈光 | 日常
長按下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