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漢雲
古今淳安歷史上於國於家鄉有貢獻的兩類淳安兒女:一類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淳安人,一類是位尊毋忘故土情的淳安人。因為有了他們,淳安歷史才寫得燦爛輝厚,因為有了他們,淳安的形象才更加美麗出彩。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語出自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遊的《病起書懷》,意即地位雖然卑微,但不能忘卻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這句話成為後世許多愛國之士自勉自勵的座右銘。
【陳碩貞】、【方臘】
淳安歷史上兩位農民起義領袖陳碩貞和方臘都是出身卑微的人,一位是唐代梓桐源田莊裡的一名鄉間農婦,一位是北宋宣和年間萬年鄉(今威坪鎮)的一名鄉間傭工。他們為了替老百姓爭得生存權,不顧自己的「位卑」,率眾反抗朝廷。他們的義舉或者震撼了浙皖山區,或者威震東南半壁,動搖了反動統治,在中國農民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嚴忠良】、【盧福生】、【唐敦祿】、【張元明】、【徐樟順】、【方雲峰】、【方志雲】
到了近代,當一炬堅信共產義的革命火種傳入淳安大地後,淳安的一些平民出身的優秀兒女就以社稷為重,擔負起天下興亡的責任,不顧灑熱血、拋頭顱,向國民黨反動統治展開了殊死的地下鬥爭,湧現了一大批像嚴忠良、盧福生、唐敦祿、張元明、徐樟順、方雲峰、方志雲等為革命獻身的英雄兒女。
【王之榮】
在現代,也有許多出身平民的農家子弟在革命需要時挺身而出,將生死大權交與黨和人民,不惜為國捐軀。像鳩坑鄉青苗村的王之榮烈士,他1978年入伍,入伍後就寫信給家裡對父母說:「我把一切交給黨,生為革命生,死為革命死。」1979年聽從部隊的命令,奔赴越南參加保衛戰,結果光榮犧牲,部隊授予他二等功臣,忠骨埋在廣西防城縣那良鄉那六村那六嶺。又如同嚴家的嚴發奎,他1978年入伍,1986年在部隊進行實彈試驗中,為排除啞彈不幸以身殉職,解放軍某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南京軍區授予他「愛軍精武模範」稱號,由軍區司令員向守志親自書寫在墓碑上,忠骨安葬在淳安縣城。
據1990年11月出版的《淳安縣誌》記載,淳安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開展地下鬥爭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有334人,其中在抗美援朝中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有199人,他們的英名與業績寫在了淳安的革命史上,將永遠銘記在淳安人民心中。
【新安江移民】
在淳安的現代史上,最能詮釋「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一哲理之言的,要舉在50多年前發生在淳安大地上的那場驚世駭俗的新安江大移民。29萬淳安兒女為了國家的利益,背井離鄉遷徙東南西北,移居他鄉異地,表現了淳安人「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國是家」的胸懷。
「位尊毋忘故土情」的淳安人
【商輅】
在淳安的古代,「位尊」的莫過明代芝山(今裡商鄉裡商村)人商輅。他在近300年的明代科場趕考中奪得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第一,成為明代唯一無爭議的「連中三元」的英才。他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地位,儘管做了這樣的大官,但他始終不忘故鄉情,對家鄉的一切牢記在心,他少年時外出求學,對家鄉人出門行路難的事就記在腦海。天順丁丑年(1457年)因朝廷鬥爭,商輅被解官歸田,他想到的就是帶頭捐款募工鑿山開道興修道路。到成化丁酉年(1477年)商輅被重新召回京城為官,他仍然召集石工繼續修築道路,第二年終於修好,為家鄉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才心安。商輅情系家鄉的情結溢於言表。一日,同朝官員聚集在一起,各自讚美自己的家鄉,商輅聽了大家的發言後也振振有詞地說:「眾位家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各有特色,我的家鄉在浙江淳安,古蹟之奇、人才之傑、物產之豐、風景之秀,可能與眾位家鄉相比還會更勝一籌呢!如若不信,聽我道來:桐橋鐵井小金山,石峽書院活龍山;小小金鑾殿,大大鐵帽山;百裡足三元,隔河兩天官;一門甲兩第,三元迭三方……」商輅的一番表述博得大家嘖嘖稱讚。
【楊桂枝】
比商輅約早300年的南宋時期,同樣是裡商(遼沅十五裡坑)出了一位麗人、才人楊桂枝,她被宋寧宗封為皇后。「位尊」至「千歲千歲千千歲」的楊貴妃身處皇宮,但心不忘家鄉人民的疾苦,總想為家鄉人民做點事。當時浙江百姓苦於重賦,繳不出「生子錢」,凡有男者,均暗藏不報。楊貴妃了解民情後就向宋寧宗提出了請求,宋寧宗即御批「盡免兩浙生子錢」,博得後人讚賞。
【邵華澤】
在現代的淳安籍人中,位居最高的是邵華澤同志。他從17歲於省立嚴州中學參軍離開家鄉,在黨的培養下迅速成長,成為一位知名報人。他歷任解放軍報副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和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職位為部長級,軍銜為中將。他是一位高層的文化人,但始終不忘故鄉情。1991年4月,他應《浙江日報》「情系桑梓」欄目所約,寫了一篇《情系遠遊子》的文章。文中開門見山寫道「我非常熱愛我的家鄉。我生在淳安,在淳安度過了學生時代。淳安的山山水水哺育我成長,淳安的勤勞之風給我以薰陶,淳安的父老師長教導我如何做人、治學。我以自己是淳安人而自豪。我把自己的書室取名為『青溪齋』、『青溪書屋』就是這種心境的表現。」他對家鄉的變遷用詩歌來表達:「青溪吾故裡,名城變湖底。千島山水秀,情系遠遊子。」邵老退休後依然時常惦念家鄉人民。據他侄兒邵永增說,他叔叔一直想去每個鄉鎮走走,看一看大家的生活過得怎麼樣。他向縣裡多次建議,建設千島湖,一定要保護好水源。當家鄉建設取得成就,他很高興,到處作宣傳,家鄉的建設遇到困難,他也著急,積極出點子、提建議,竭盡全力向有關部門反映、呼籲。淳安中學是他的母校,他先後向母校捐贈的圖書已達15000餘冊,建立了邵華澤贈書室,成為學校一大財富。他還向縣裡無償貢獻了大批的書法攝影作品,建立了展覽館。他為家鄉的報紙書寫了別具風採的「今日千島湖」報頭。他十分關心淳安的移民,大力宣傳淳安移民為國作犧牲的精神,他以高度凝鍊的語言點出了新安江大移民的意義:大移民大貢獻!邵老是從淳安故土走出去的一位儒雅將軍,他的愛鄉情結銘刻在淳安人民心裡。
【徐全才】
徐全才是一位從山區農民兒子成長為共和國將軍(少將)的另一位愛鄉人。他成了將軍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表達對家鄉的愛戀之情,他從外地採購了三對石獅子分別贈送給千島湖博物館、母校和本村。他為母校牽線搭橋引進資金,建起閱讀園地。為了感謝母校教育他的教師,2014年又在千島湖舉辦了別開生面的敬師會。
【童禪福】
童禪福同志原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信訪局局長、省民政廳副廳長,現任省人民政府參事。他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對故土「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託」。他入學時,家鄉的父老鄉親拉著他的手說:「禪福啊,你將來要是當了官,千萬記得為我們說話,讓黨中央曉得我們新安江移民的苦……」他將父老鄉親的囑託牢記在心,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走南闖北、歷盡艱苦,寫成了一部震撼世人的《國家行動•新安江大移民》一書,將父老鄉親要向黨中央說的話都寫在裡面。他退休後,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寫成了另一部讓政府更多了解老百姓的書《察訪中國•社會調查四十年》。除此,他還經常向《今日千島湖》等報刊投稿,表達他愛鄉、思鄉、憂鄉的故土情。
愛鄉懷土的淳安人舉不勝舉。2012年10月,由金華市淳籍同鄉聯誼會組織、由邵介安老師任主編,彙編了62位淳籍人士撰寫的121篇回憶文章,定書名為《情深深 意濃濃——淳安故鄉回憶》。讀了這本書中許多情真意切的懷土文章,讓你悟到一句話:
故鄉永遠在我心頭。
責任編輯:王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