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輅(公元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明代遼源人。遼源,原名芝山,商輅十二世先祖商瑗原本河南汴梁(開封)人,因留寓西夏,為西夏都知兵馬使。嘉佑六年(1061),以使者身份,潛其妻、子返歸中原,借入朝納款之名,向宋朝廷陳說西夏欲犯中原機密。宋仁宋嘉其義,賜之田宅,以代世祿,並命擇地青溪(淳安)芝山居之,子孫受蔭庇補官三世,自後,芝山便以遼源名,後因出了商輅,又名「文源」今稱商家源、裡商鄉。
商輅自幼喪母,敏慧早熟,讀書刻苦,卓絕超群。宣德十年(1435)鄉試奪魁,正統十年(1445)會試至殿式皆第一,連中三元,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累官至內閣秩一品事,為一代名臣,也稱「三元宰相」、「三朝元老」。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進襲大同,時宦官王振挾持英宗親徵失利敗歸,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其時國無王,人心惴惴。時任內閣修撰的商輅,偕群臣具本,懇請郕王繼帝位,是為代宗。當時有侍講徐珵倡言南遷,商輅與兵部侍郎于謙上疏抗言:「京師為天下根本,若一動,宋南渡之事可鑑也。一步不得離此!」至敵兵臨城下,商輅與二三大臣,統籌經略戰守事。
景泰元年(1450)八月,英宗朱祁鎮被送還北京,代宗表面上歡迎「太上皇」,暗地裡串通心腹廢除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儲地位,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們不從,各賜金銀元寶,一時升遷者甚眾,致有「滿朝皆太保,一部兩尚書」之謠。唯獨商輅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職,表明他在「易儲」問題上的持正立場。時商輅已晉為學士、大學士和兵部左侍郎。天順元年(1457)正月,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在一些舊臣的擁戴下,乘代宗病重,發動「奪門之變」,一舉復闢成功。英宗重新執政後,第一個召見商輅,同他商量國家大計。
在用人問題上,英宗提出「像陳循這樣的人不能用」,而商輅卻向皇上進言「陳循歷事累朝,老成練達」,更何況「陛下」初復大位,宜新天下耳,不宜有議。英宗聽取商輅意見,任用如故。時有石亨、張輗、張輒、楊善等,竊弄權術,勢熖可畏,商輅從容不迫,與他們辯論不已。因此,石亨輩忌恨商輅,屢加彈劾,大肆誣陷,終因誣于謙謀逆,牽連下獄。最後被削職除名,貶斥為民,時年四十四歲。
在罷官南歸居家的十年中,多在深洞嶺下「仙居書屋」賦詩自娛,並募工鑿山開道,去險就夷為故鄉做好事。一度應邀赴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講學。成化二年(1466),憲宗朱見深召輅復出,以故官人內閣參與機務。不久言官林誠、胡琛等交章詆毀商輅,說皇上不當用他。憲宗不信讒言,即升商輅為兵部尚書,兼職如故;同時,要加罪林誠、胡琛等人。商輅忙向憲宗進言:「臣嘗請優容言者,奈何因論臣復責言乎?」憲宗喜曰:「真大臣也!」商輅首疏八事:勤聖政、納諫言、儲養將才,整飾邊備,革冗濫之弊,設社倉之法,崇先聖之號,以配天開入德之基以基以造士等均被皇上採納。
商輅風儀俊偉,器宇凝重,為人平易純潔,簡樸穩重,寬宏厚重,有容人之量,至臨大事,決不議,毅然莫能奪。他直言持正,剛正不阿。景泰間(1450-1455),「塞上腴田為勢豪侯據,商輅請還之」乾清宮門火災,工部請採木至川、湖、商輅極力勸阻少緩,以節民財;開封鳳陽諸府饑民,流徙濟寧、臨清,商輅招墾畿內八府,給糧種,使民有所養。成化年間,替周太后管莊的內吏侵佔民間地產,眾民與內吏械鬥,太后大怒,「欲盡徙蘇民之邊者計八十餘家。」(驅趕百姓至邊疆)。司禮太監將本下至東閣會議,商輅據理力爭:「天下以天下為家,何以莊為?」只有內吏侵佔民地,未有平民百姓敢侵佔官地者。眾民遂得安寧,而免徙邊庭。
成化十四年(1478),司札太監汪直設西廠(類似特務機關)橫恣無比,權傾朝野。商輅上疏抗言,力罷西廠。先是憲宗覽疏不悅,認為「朕用一內臣,焉得系國安危乎?」於是傳旨詰責甚厲。商輅力諫:「朝臣無大小,有罪皆請旨取問。汪直輩擅自抄收三品以上京官,擒械南京留守大臣,害得大臣不安於職,商賈不安於市,旅行不安於途,士卒不安於伍,如此輩不黜,國家危乎,安乎?」上奏遂立命撤去西廠。不久,汪直心腹韋英等,也犯了「誣緝妖言」之罪而斬於市,人心大快。事隔不久,商輅終因得罪宦官,以「疾作休致」而辭歸故裡。後居家十年而卒,享年73歲。商輅23歲中舉,歷時10年中狀元;為官10年;罷官10年;復官10年;告退10年;十年一節,節節如竹,真是「凌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
卒後贈太傅,諡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鑑綱目》等書。子良輔孫汝謙皆以輅恩入國子監良輔授禮部精膳司主事,汝謙授尚寶司丞。後人為紀念商輅,在北京、杭州、嚴州和他家鄉均建有「三元坊」,淳安縣城和嚴州府城皆有「三元宰相」碑坊各一座。
千島湖新聞網 徐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