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創業後聚焦公裝賽道,3年業務增長3倍,90後名校海歸的二次創業...

2021-01-10 創業邦

今年是創業邦連續第十年推出「30歲以下創業新貴」榜單,也是創業邦首次把「30歲以下創業新貴」的舞臺交給年輕的90後和00後們。在市場風雲驟變,競爭局面更加暗潮湧動的情況下,通過解讀這些年輕的創業新貴們,展現他們在各種前沿技術中的探索、深耕,他們的創業激情和創新意識,將如何影響並改變這個時代。這是本系列第 5 篇報導。

文 | 林翠萍

編輯 |楊絢然

圖片設計 | 李斌才

攝影 | 張勇

繼無界空間和優客工場合併之後,經歷過風口創業的萬柳朔這次將精力聚焦在,鮮有人問津的公裝(公共建築裝飾裝修)賽道上。

inDeco領築智造是一家研究技術型的裝修公司,提供空間設計、施工建造、軟裝配飾、辦公服務等一站式商業辦公空間解決方案。通過採用網際網路思維自研SaaS系統解決裝修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利用AI 技術賦能公裝流程,解放在裝修流程中的個人生產力。

經過三年多的摸索,inDeco目前已服務超1500家客戶,包括字節跳動、美團、小米、拜騰新能源汽車、美菜網、如涵文化、鬥魚、華米360金融等新經濟企業。且自成立以來inDeco不僅實現了年對年的超預期增長,今年還有望實現全面盈利。

從無界空間到inDeco,不到5年曆經2次創業,萬柳朔——這位今年剛剛滿30歲的90後創業者,對「創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創業令人著迷」

創業最吸引萬柳朔的是,它就像一個升級打怪的遊戲,身在其中不斷自我迭代、挑戰上限,而有機會用新技術改造行業這件事讓他最感興奮。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萬柳朔從小就對創業「很著迷」。他父親16歲考上西安交通大學,22歲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26歲當上副教授,卻放棄了安穩的職業,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而他外公也是不怕折騰的人,做了幾十年的中學校長,70歲退休後又借錢自己蓋了一所私立學校,如今80多歲了還奮鬥在教育一線。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萬柳朔一直抱有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初中的時候,萬柳朔就嘗試和朋友一起寫了很多博客,靠廣告費來變現,當時日活躍用戶一度達到幾十萬。像這樣的「小折騰項目」在萬柳朔的成長中還有很多次。

2012年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萬柳朔曾面臨一個關鍵抉擇,是留在美國繼續創業還是回國發展。那時候,他和4位同學在舊金山租了一個兩房一廳的房子,剛剛開啟「車庫創業」。這是一個類似「禮物說」的項目,基於Facebook上的信息,向用戶提醒朋友的生日日期,並根據其朋友的社交喜好做相關禮物的自動推薦。

思索再三,萬柳朔覺得他還年輕,應該在正式創業前,去大公司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人脈和資源,於是,他回國加入BCG諮詢公司,同時在尋找合適的創業機會。

2015年共享經濟風口正盛,看準機會的萬柳朔從聯合辦公賽道切入,正式成立無界空間。名校海歸的背景讓他在創業之初就獲得了多家資本的青睞。在之後的廝殺中,萬柳朔也帶領無界空間迅速進入行業第二梯隊。在2018年3月與優客工場合併之前的三年時間裡,無界空間在全國布局了23個空間,總面積接近10萬平方米,服務700+企業。

無界空間和優客工場合併之後,萬柳朔便將全部精力投入inDeco中,開始了一段新創業。

inDeco最早是在無界內部孵化的一個項目。因為在無界空間創立之初,場地裝修是令萬柳朔最頭疼的事,佔公司的成本開銷也最大。在不斷「被坑」過程中,萬柳朔逐漸了解到公裝市場的亂像、低效,為此他特意在內部組建了一支小團隊,探索用新技術改變這個傳統行業的可能性。2016年底,這塊業務正式從無界空間獨立出來,發展為現在的inDeco領築智造。

據險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裝修行業規模達6.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家裝3.2萬億元,公裝3萬億元,然而目前行業仍處在原始階段。萬柳朔希望通過新技術提升現有公裝市場的效率,並以裝修作為切入點,不斷推動大建築行業的發展。相比上一段風口上的創業,萬柳朔認為,「這是一件可以持續為之奮鬥20年的事。」

最初inDeco的種子客戶,大多也來自無界空間的資源。很多無界的客戶因為喜歡空間的設計風格,在搬離出去裝修自己的辦公室時,會找inDeco進行合作,也會幫忙推薦給其他有需求的合作夥伴。靠老客戶的復購和口碑推薦,inDeco一點點在業內打出了知名度。

用技術撬動公裝萬億市場

傳統公裝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對人的依賴程度高,同時又面臨工人老齡化、用工荒等問題;二是信息化程度低,所有施工管理過程基本上靠手動填寫表格來完成,人效和管理邊際成本無形之中增加。這兩個問題導致整個行業利潤較低且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

inDeco領築智造的網際網路公裝解決方案本質是降本增效,利用技術手段賦能生產環節,解放個人生產力。而規模化的前提是標準化,因此第一步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給客戶定製化設計的同時,確保供應鏈又是標準化的。

最早inDeco仿照家裝推出類似「愛空間」的套餐模式,採用平方米報價,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務(從毛坏到精裝,包含設計、施工、主輔材等),後來發現這個模式很難跑通。因為在公裝領域,不同的客戶對每個辦公室、會議室以及功能區等的需求都不太一樣。

緊接著,inDeco又嘗試了「套餐+定製」半包模式,基礎定價450元每平方米,定製的部分再單獨收費,發現效果依然不好。

最後才形成了如今「sku+模塊化定製」的思路。具體來說,是把一間辦公室拆分成100多個模塊,如沙發、地毯、地板等,每個模塊再設置30~40個不同的sku,最終生成3000~4000個標準化sku,像拼樂高一樣可以自由組合,從而實現空間設計的工程化轉型。

同時inDeco還將sku庫裡的每個模塊都和建材供應鏈打通,以F2C模式直接與廠商和一級代理合作,突破傳統多級供應商代理的機制,降低材料採購成本。這就在模塊化定製的基礎上,也實現了供應鏈的標準化。而一旦模式跑通達到一定規模,供應鏈的集採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

解決了供應鏈標準化的問題後,下一步是如何將管理數位化,以降低對人的依賴,從而提升服務標準化和效率。萬柳朔告訴創業邦,這個行業有點「負規模效應」,隨著管理的項目越多,涉及的細節越多,越容易出現問題。

2019年,inDeco上線了「內部BIM「系統,開始將線下成熟的業務流程線上化和信息化。包括商務系統、工程管理系統、供應鏈系統、成本系統等,實現一鍵式報價,一鍵式發包等的業務動作,同時解決因為項目服務流程長、時間長導致的前後信息不一致。流程線上化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繁雜的項目管理,擺脫對人的依賴。

而通過線上化在系統中沉澱了數據之後,inDeco又在加速研發公裝一站式自動化方案,覆蓋整個公裝服務鏈條,從自動化輸出設計方案,到自動化施工圖,自動化報價,自動化排期等多個環節。

比如,在生產環節,儘可能利用自動化技術,解放純機械性或純體力工作。在設計環節,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將客戶需求轉化成設計語言,在後臺跟供應鏈系統打通,系統根據客戶喜歡的風格自動識別材料,提升設計師選型效率。據悉,用AI輔助技術代替人工設計,inDeco可以用半天到一天時間完成傳統公裝7~9天的設計工作量。

此外,後期inDeco還將布局智能硬體領域,實現傳統行業中的「去人工化」。這一趨勢已經逐漸顯現,智能硬體可以代替其中部分工作的基礎環節。比如,在場地測量環節,相較於傳統量房模式,依靠3D掃描設備可以節約2個人力和一半的時間,測量結束後同步生成圖像,並在後期直接與供應鏈打通,快速進入生產。

萬柳朔告訴創業邦,目前inDeco的人效已經達到接近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而未來inDeco還將把這套數位化管理的內部SaaS系統對外開放,從而賦能整個行業。

借用inDeco投資人源碼資本執行董事張星辰的話:「inDeco領築智造從組織、產品和系統都貫徹了『智造』的基因。」而不斷迭代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和複製,也使其成立三年完成3倍業務增長。據萬柳朔透露,inDeco預計今年營收會在7億元左右,並有望實現全面盈利。

二次創業心得

90年出生的萬柳朔今年剛好滿30歲,從無界到領築智造,創業這些年,萬柳朔也經歷過創業最開始的「興奮、盲目樂觀」,以及「遭遇與預期的落差、自我否定」的階段。

在做無界時,萬柳朔一度壓力大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吐」,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三四個月。那段時間他經常自我懷疑,甚至想要放棄。「但熬過去就好了,回頭看其實那時的壓力比現在小很多。只是當時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本質上壓力來自發展遇到瓶頸,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和發力。回看上一段創業,萬柳朔也有了更多的反思。「第一次創業比較容易著急,而且容易被資本牽著走,每次想的東西都是圍繞著下一輪融資」。

在他看來,年輕的創業者常常容易在資本的「關懷」中迷失自己,從而忘記掉創業的初心。但一個公司最核心的還是要賺錢,回歸到核心競爭力上。如今萬柳朔已經越來越能把握好創業的節奏,做到張弛有度。按他自己的話說,現在的創業狀態可以用「平靜」一詞來形容。現在再碰到想不通的事,萬柳朔就會去跑步釋放壓力,在跑步的過程中重新梳理思路;或者是乾脆給自己放一天假,完全放空,不碰和工作相關的事情。

心態上的轉變,也讓他對待創業「耐心」了許多,能夠更著眼於對行業產生長遠影響的事情,以此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不僅僅是為下一輪的融資。

這反而讓inDeco受到了更多資本的青睞。inDeco自成立以來已經完成了3輪融資,幾乎每年一輪。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斯道資本領投,兩家全球500強企業,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和建築材料企業聖戈班集團跟投,老股東源碼資本、高利盛竹繼續加碼。

雖然經歷過多次創業嘗試,但萬柳朔還是建議,決定創業前要慎重考慮,「這真的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一旦決定了,就要堅持,並把它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

關於更多榜單詳情請見《創業邦》雜誌六月刊,戳下圖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資本寒冬五年後創業成勇敢者遊戲 新經濟中堅創業者平均估值超10億...
    原標題:資本寒冬五年後創業成勇敢者遊戲,新經濟中堅創業者平均估值超10億美金   12月25日,以崇嶺計劃三期開學典禮在北京舉行,60名新經濟企業創始人集結成班
  • 女性創業愛「拼」才會贏 新疆90後海歸轉型拼多多新農人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洲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 海歸白領 「創業村姑」!賣棗年銷3000萬元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大利亞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 昔日白酒王者,被茅臺趕超,五糧液二次創業,能否扳回一局?
    同時,五糧液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採取了一系列更適應當下市場環境的措施,現在看來,這些措施效果顯著。 城頭變幻大王旗。未來十年,五糧液能扳回一局嗎? 業績越來越好 近幾年,五糧液的業績表現非常不錯。
  • 創業眾生相:70、80、90後的創業故事 《後會無期》後會有期
    90後周然的故事:曾經的創業典範從天堂跌落到了地面創業,一場遊戲一場夢很多人和浩漢一樣,十年的風雨,十年的努力,都消散於無形,到最後只能被迫樂觀:「其實就這麼平平淡淡活著也挺好的。」2016年,2017年,這是很多創業者真實的寫照。
  • 百度(NASDAQ:BIDU)三季報反彈明顯,二次創業重新起航
    百度在今日美股盤後發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財報發布後表示,三季度是今年增長最好的一季,並表示這只是個開始,要以歸零的二次創業心態,為我們的未來去戰鬥。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三季度百度的表現。
  • 「海歸精英」創業新路徑:從底層做起,催生垃圾回收新模式!
    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少發達國家做到垃圾分類也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海歸精英」遇「垃圾分類」創業風口彭凱,90後合肥本土小夥,2016年從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留學回國,潛心創業。回到合肥後,他首先嘗試了商貿創業,在家人的扶持與幫助下,從事與父輩相關的酒水貿易行業,事業也算風生水起。隨著2020年年初疫情的影響,酒水貿易行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在慘澹的行業背景下,彭凱決定拓展一條新的創業道路!
  • 關帥:展望「十四五」開創海歸創新創業新局面
    銀行招聘職位為初級櫃員,不但吸引了清華,北大,和人民大學等名牌大學畢業生,來應徵的還包括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等美英名校的畢業生。海外疫情蔓延下,不少留學生選擇回流中國,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但隨著國內大學生群體競爭力增強,他們與海歸的優勢差距正逐步縮小。金融和科技行業向來是最多海歸從事的行業。
  • 41歲創業的百億富翁,不通英文8次拒籤,他才是真華人之光
    ▲去年年底的時候,還有財經媒體發文《從黃金盛世到沒有一人,矽谷巨頭再無華人高管》,誰知幾個月後就跑出來個華人創立的獨角獸Zoom的股票價格打著滾兒地飆升,今日股票收盤價$141,比發行價翻了3倍。而Zoom的創始人袁徵,因持有公司20%的股票,身價跟著水漲船高。
  • 螞上創業營「創業十誡」:2020,重新定義「創業」
    2020年12月12日,螞上創業營二期43位學員正式畢業。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在螞上創業營這個小生態當中,在43位學員和他們領導的創業公司之間,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也觸發和孕育了諸多交流與合作的可能。「2020年,我們收穫了不少美妙的數字,收入同比增長300%+,訂單同比增長250%+。」「在螞上創業營學習期間,我們啟動了對寵物產品線的探索、調研與論證,一個全新的業務正在孵化當中。」
  • 第一波創業的90後,今天變成了什麼樣?
    這個在《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書裡的句子,像是這些 90 後創業者的映射。豐叔(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是這場圓桌的主持人,他也是國內最早押注 90 後新生代創業者的投資人之一。如今回頭看,2012 年到 2015 年豐叔參與主導投資的那批年輕創業者,有的走到了紐交所(比如 B 站),有的公司被巨頭收購(比如臉萌、順順留學),有的還在創業路上,當然也有不少人離場。
  • 老牌「聯姻」網紅 白象轉型二次創業
    9月3日,白象食品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白象食品參與了網紅零食品牌單身糧的數千萬元B輪融資。儘管對於白象食品來說,雙方合作僅是一次試水,但投資網紅產品無疑是為其正在進行的「二次創業」增加砝碼。而已經錯失上市黃金時期的白象食品能否趕超統一和康師傅,尚待時間檢驗。
  • 中科信息史志明:從「吃皇糧」到「自力更生」,二次創業再定「新...
    謀生存 中科信息董事長史志明告訴記者,中科信息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01—2006年是轉制創立謀生存;2007—2017年是立業發展換新顏;2018年至今則是二次創業再發展階段。「三個階段又存在三次關鍵事件,那便是2001年轉制、2013年股改和2017年上市。」
  • 厭倦六七年朝八晚六的生活,轉身進入創業賽道,埋頭攢錢卻不知的...
    錢生錢的方式,商家不為人知的套路,創業的途徑,投資的竅門,樣樣都有不少的門道。如今很多入職3到10年的普通人,他們的不安全感,大都來自於缺少更多可支配的財富,更多的焦慮都來自於自身沒有賺取更多價值的能力,耗盡了自己珍貴的時間,投資給了別人、外物,而沒有多一點投資自身,只知道埋頭攢錢,卻不知道賺錢的秘密。
  • 抖音直播電商的10個創業賽道
    二、抖音直播電商的三大核心領域 我把整個抖音直播電商生態分為了3大核心領域10個創業賽道,三個核心領域分別是: 控制流量——降低流量的獲得成本 控制店鋪——提高流量的變現效率 控制貨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核心領域:控制流量 雖然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直播電商本質上還是一門粉絲資產、流量採買的生意,從商業終局來看,誰能持續地將有效流量的獲得成本降到最低
  • 創業這「3個坑」不能踩,開特色小吃店,90後創業小夥負債200多萬
    現在是個人人創業的時代,即使你不在創業隊伍當中,很多人心中也有一個創業的夢想,90後的劉明就是其中的一個。劉明一直在私企工作,待遇一般,工作不穩定,晉升空間小,還經常被老闆針對,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2018年底他選擇了辭職創業,正式加入所謂的創業軍團。他想的是先註冊一個公司,公司下面做餐飲,然後一個一個的打造品牌,爭取做成未來的海底撈。
  • 【創業在青島】90後畢凱斌:生存易,追逐理想的創業很難
    即日起,魯網青島推出「創業在青島」專題新聞欄目,通過一個個初創者的故事,看這座青春之島如何培育和孵化這些新生力量,觀這座城市能否給這些創業者提供一個留下來紮根的理由。  本期,我們的採訪對象是一位90後創業者—畢凱斌,來聽他講述他的創業初衷和現狀。
  • 入獄6年,54歲出獄後二次創業,4年造出「客車中的特斯拉」!
    經過一系列動作,2000年創維得以在國內銷售44億元,出口5億元,保住了業界老四之位。黃宏生骨子裡是一個很敢冒險的人,不然當年也不會辭職下海,也不會在多次失敗後依然敢砸錢搞彩電。在創維彩電業務最繁榮的時候,黃宏生開始進軍房地產。2004年3月,他和鴻洲地產老闆王大富合資20億元興建海南省最大的地產項目「時代海岸」,涉及資金巨大。
  • 木槿打造中國校園影業第一品牌,一個90後創業項目為何備受好評?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數據,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超559億元,同比增長13.45%。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達457億,同比增長3.73%。而據國家電影局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國電影票房已達320.31億元,遠超2017年上半年票房。
  • 他43歲貸款200萬創業,54歲跨界二次創業,把集團做到了中國500強
    劉學景屬於改革開放後首批獨自創業的人,但是在之前他也沒閒著。1971年高中畢業的劉學景返鄉後擔任生產隊隊長,因為有著高中學歷,他還兼任植棉技術員的崗位。後來他就在村裡辦起了豆腐坊,一個小小的豆腐坊,承載的是他對創業的渴望,這是他第一次創業嘗試。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個體經濟越來越多,而豆腐坊生意的成熟,讓劉學景有了原始資金積累,於是1978年,劉學景又做出了一個決定,創建陽穀縣植物油廠,擔任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