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創業邦連續第十年推出「30歲以下創業新貴」榜單,也是創業邦首次把「30歲以下創業新貴」的舞臺交給年輕的90後和00後們。在市場風雲驟變,競爭局面更加暗潮湧動的情況下,通過解讀這些年輕的創業新貴們,展現他們在各種前沿技術中的探索、深耕,他們的創業激情和創新意識,將如何影響並改變這個時代。這是本系列第 5 篇報導。
文 | 林翠萍
編輯 |楊絢然
圖片設計 | 李斌才
攝影 | 張勇
繼無界空間和優客工場合併之後,經歷過風口創業的萬柳朔這次將精力聚焦在,鮮有人問津的公裝(公共建築裝飾裝修)賽道上。
inDeco領築智造是一家研究技術型的裝修公司,提供空間設計、施工建造、軟裝配飾、辦公服務等一站式商業辦公空間解決方案。通過採用網際網路思維自研SaaS系統解決裝修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利用AI 技術賦能公裝流程,解放在裝修流程中的個人生產力。
經過三年多的摸索,inDeco目前已服務超1500家客戶,包括字節跳動、美團、小米、拜騰新能源汽車、美菜網、如涵文化、鬥魚、華米360金融等新經濟企業。且自成立以來inDeco不僅實現了年對年的超預期增長,今年還有望實現全面盈利。
從無界空間到inDeco,不到5年曆經2次創業,萬柳朔——這位今年剛剛滿30歲的90後創業者,對「創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創業令人著迷」
創業最吸引萬柳朔的是,它就像一個升級打怪的遊戲,身在其中不斷自我迭代、挑戰上限,而有機會用新技術改造行業這件事讓他最感興奮。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萬柳朔從小就對創業「很著迷」。他父親16歲考上西安交通大學,22歲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26歲當上副教授,卻放棄了安穩的職業,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而他外公也是不怕折騰的人,做了幾十年的中學校長,70歲退休後又借錢自己蓋了一所私立學校,如今80多歲了還奮鬥在教育一線。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萬柳朔一直抱有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初中的時候,萬柳朔就嘗試和朋友一起寫了很多博客,靠廣告費來變現,當時日活躍用戶一度達到幾十萬。像這樣的「小折騰項目」在萬柳朔的成長中還有很多次。
2012年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萬柳朔曾面臨一個關鍵抉擇,是留在美國繼續創業還是回國發展。那時候,他和4位同學在舊金山租了一個兩房一廳的房子,剛剛開啟「車庫創業」。這是一個類似「禮物說」的項目,基於Facebook上的信息,向用戶提醒朋友的生日日期,並根據其朋友的社交喜好做相關禮物的自動推薦。
思索再三,萬柳朔覺得他還年輕,應該在正式創業前,去大公司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人脈和資源,於是,他回國加入BCG諮詢公司,同時在尋找合適的創業機會。
2015年共享經濟風口正盛,看準機會的萬柳朔從聯合辦公賽道切入,正式成立無界空間。名校海歸的背景讓他在創業之初就獲得了多家資本的青睞。在之後的廝殺中,萬柳朔也帶領無界空間迅速進入行業第二梯隊。在2018年3月與優客工場合併之前的三年時間裡,無界空間在全國布局了23個空間,總面積接近10萬平方米,服務700+企業。
無界空間和優客工場合併之後,萬柳朔便將全部精力投入inDeco中,開始了一段新創業。
inDeco最早是在無界內部孵化的一個項目。因為在無界空間創立之初,場地裝修是令萬柳朔最頭疼的事,佔公司的成本開銷也最大。在不斷「被坑」過程中,萬柳朔逐漸了解到公裝市場的亂像、低效,為此他特意在內部組建了一支小團隊,探索用新技術改變這個傳統行業的可能性。2016年底,這塊業務正式從無界空間獨立出來,發展為現在的inDeco領築智造。
據險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裝修行業規模達6.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家裝3.2萬億元,公裝3萬億元,然而目前行業仍處在原始階段。萬柳朔希望通過新技術提升現有公裝市場的效率,並以裝修作為切入點,不斷推動大建築行業的發展。相比上一段風口上的創業,萬柳朔認為,「這是一件可以持續為之奮鬥20年的事。」
最初inDeco的種子客戶,大多也來自無界空間的資源。很多無界的客戶因為喜歡空間的設計風格,在搬離出去裝修自己的辦公室時,會找inDeco進行合作,也會幫忙推薦給其他有需求的合作夥伴。靠老客戶的復購和口碑推薦,inDeco一點點在業內打出了知名度。
用技術撬動公裝萬億市場
傳統公裝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對人的依賴程度高,同時又面臨工人老齡化、用工荒等問題;二是信息化程度低,所有施工管理過程基本上靠手動填寫表格來完成,人效和管理邊際成本無形之中增加。這兩個問題導致整個行業利潤較低且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
inDeco領築智造的網際網路公裝解決方案本質是降本增效,利用技術手段賦能生產環節,解放個人生產力。而規模化的前提是標準化,因此第一步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給客戶定製化設計的同時,確保供應鏈又是標準化的。
最早inDeco仿照家裝推出類似「愛空間」的套餐模式,採用平方米報價,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務(從毛坏到精裝,包含設計、施工、主輔材等),後來發現這個模式很難跑通。因為在公裝領域,不同的客戶對每個辦公室、會議室以及功能區等的需求都不太一樣。
緊接著,inDeco又嘗試了「套餐+定製」半包模式,基礎定價450元每平方米,定製的部分再單獨收費,發現效果依然不好。
最後才形成了如今「sku+模塊化定製」的思路。具體來說,是把一間辦公室拆分成100多個模塊,如沙發、地毯、地板等,每個模塊再設置30~40個不同的sku,最終生成3000~4000個標準化sku,像拼樂高一樣可以自由組合,從而實現空間設計的工程化轉型。
同時inDeco還將sku庫裡的每個模塊都和建材供應鏈打通,以F2C模式直接與廠商和一級代理合作,突破傳統多級供應商代理的機制,降低材料採購成本。這就在模塊化定製的基礎上,也實現了供應鏈的標準化。而一旦模式跑通達到一定規模,供應鏈的集採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
解決了供應鏈標準化的問題後,下一步是如何將管理數位化,以降低對人的依賴,從而提升服務標準化和效率。萬柳朔告訴創業邦,這個行業有點「負規模效應」,隨著管理的項目越多,涉及的細節越多,越容易出現問題。
2019年,inDeco上線了「內部BIM「系統,開始將線下成熟的業務流程線上化和信息化。包括商務系統、工程管理系統、供應鏈系統、成本系統等,實現一鍵式報價,一鍵式發包等的業務動作,同時解決因為項目服務流程長、時間長導致的前後信息不一致。流程線上化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繁雜的項目管理,擺脫對人的依賴。
而通過線上化在系統中沉澱了數據之後,inDeco又在加速研發公裝一站式自動化方案,覆蓋整個公裝服務鏈條,從自動化輸出設計方案,到自動化施工圖,自動化報價,自動化排期等多個環節。
比如,在生產環節,儘可能利用自動化技術,解放純機械性或純體力工作。在設計環節,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將客戶需求轉化成設計語言,在後臺跟供應鏈系統打通,系統根據客戶喜歡的風格自動識別材料,提升設計師選型效率。據悉,用AI輔助技術代替人工設計,inDeco可以用半天到一天時間完成傳統公裝7~9天的設計工作量。
此外,後期inDeco還將布局智能硬體領域,實現傳統行業中的「去人工化」。這一趨勢已經逐漸顯現,智能硬體可以代替其中部分工作的基礎環節。比如,在場地測量環節,相較於傳統量房模式,依靠3D掃描設備可以節約2個人力和一半的時間,測量結束後同步生成圖像,並在後期直接與供應鏈打通,快速進入生產。
萬柳朔告訴創業邦,目前inDeco的人效已經達到接近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而未來inDeco還將把這套數位化管理的內部SaaS系統對外開放,從而賦能整個行業。
借用inDeco投資人源碼資本執行董事張星辰的話:「inDeco領築智造從組織、產品和系統都貫徹了『智造』的基因。」而不斷迭代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和複製,也使其成立三年完成3倍業務增長。據萬柳朔透露,inDeco預計今年營收會在7億元左右,並有望實現全面盈利。
二次創業心得
90年出生的萬柳朔今年剛好滿30歲,從無界到領築智造,創業這些年,萬柳朔也經歷過創業最開始的「興奮、盲目樂觀」,以及「遭遇與預期的落差、自我否定」的階段。
在做無界時,萬柳朔一度壓力大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吐」,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三四個月。那段時間他經常自我懷疑,甚至想要放棄。「但熬過去就好了,回頭看其實那時的壓力比現在小很多。只是當時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本質上壓力來自發展遇到瓶頸,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和發力。回看上一段創業,萬柳朔也有了更多的反思。「第一次創業比較容易著急,而且容易被資本牽著走,每次想的東西都是圍繞著下一輪融資」。
在他看來,年輕的創業者常常容易在資本的「關懷」中迷失自己,從而忘記掉創業的初心。但一個公司最核心的還是要賺錢,回歸到核心競爭力上。如今萬柳朔已經越來越能把握好創業的節奏,做到張弛有度。按他自己的話說,現在的創業狀態可以用「平靜」一詞來形容。現在再碰到想不通的事,萬柳朔就會去跑步釋放壓力,在跑步的過程中重新梳理思路;或者是乾脆給自己放一天假,完全放空,不碰和工作相關的事情。
心態上的轉變,也讓他對待創業「耐心」了許多,能夠更著眼於對行業產生長遠影響的事情,以此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不僅僅是為下一輪的融資。
這反而讓inDeco受到了更多資本的青睞。inDeco自成立以來已經完成了3輪融資,幾乎每年一輪。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斯道資本領投,兩家全球500強企業,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和建築材料企業聖戈班集團跟投,老股東源碼資本、高利盛竹繼續加碼。
雖然經歷過多次創業嘗試,但萬柳朔還是建議,決定創業前要慎重考慮,「這真的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一旦決定了,就要堅持,並把它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
關於更多榜單詳情請見《創業邦》雜誌六月刊,戳下圖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