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一支原本來京旅遊的俄羅斯少年足球隊不經意間名震京城。這支名為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迪納摩隊的少年足球隊,先以11∶0橫掃地壇小學隊,再以7∶3擊敗東園小學越野隊,又以2∶1戰勝八喜俱樂部的小學梯隊。即便當這支俄羅斯少年足球隊離京之後,有關中國足球基礎和青少年體質的反思仍在繼續。
如果這幾場足球賽不是在中俄少年之間展開,如果比分不是像11∶0那樣懸殊,如果中、俄少年的體質對比不像最初新聞報導顯示的那樣反差強烈,由少年足球衍生出的青少年體質話題不會引發如此聲勢的關注。
其實,有關中、日青少年教育模式和身體素質的差異,早在10多年前的一次夏令營中就暴露無遺,並由此引發全社會範圍內的大討論。自此之後,每當涉及青少年體質問題,諸多專家、學者首先想到的也還是在中、日、韓青少年間展開對比研究,似乎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有說服力。
事實確實如此,我們常常會為中國青少年體質不敵日、韓青少年而深感自責,卻往往忽視一些運動會上中小學生常因儀式時間過長暈倒的原因也包括身體素質不達標。前不久,第五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在長沙啟動,個別參加啟動儀式的學生繞場跑了一周便累倒在地,但這樣一則新聞並未引發太多關注。
比起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社會的漠視也許更可怕,也更令人感到痛心。對於校長和家長來說,沒有誰比他們更了解孩子們的身體素質下滑的事實。但孩子們身體素質下滑的事實非要通過中外青少年對抗的極端結果才能引起社會關注的時候,這說明整個社會對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漠視已經達到了何種地步。
試問,現在全國有多少學校能夠確保 「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有多少校長能將體育教學提升到人格養成與素質教育的應有高度?有多少班主任能自覺做到不佔用學生的課餘休息和體育課時間?有多少家長能想到陪孩子一起鍛鍊提高身體素質、而不是通過不正常的渠道謀求體育加分?又有多少體育項目在蜂擁進校園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為增強學生體質著想,而不是依然想著擴大項目發展基礎、擇機從校園中選拔好苗子?
由10多年前的中日青少年夏令營對抗到日前的中俄少年足球對抗,我們一直在扮演被動反思的角色。遺憾的是,這種反思多停留在顏面無光的感慨上,而較少考慮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問題。果真如此,我們只能充當中外青少年對抗反思者角色的一幕豈不是要在多年之後再度上演?
來源:人民日報
本文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