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高偉)為深入貫徹落實《黑龍江省農村黨支部工作規範》和全市「三基」建設要求,有效提升農村黨建工作水平,大同區創新實施「三化」模式,在58個村全部建成黨群服務中心,實現黨建陣地、服務平臺、活動中心、黨員學校、信息平臺等功能於一體,進一步增強了村黨組織服務水平。
暢通「最後一米」,實現陣地功能多元化。堅持一村一策、應建盡建的原則,有效整合資源,夯實陣地基礎。「改」場所增面積。對房屋老舊、結構不合理的,進行內部改造,重新規劃設計,改造的數量佔總數60%;對面積狹小、內部無法改造的,進行原址擴建,增加總體面積,擴建的數量佔總數25%;對不宜改造和擴建的,通過與閒置校舍置換後進行整體維修,置換的數量佔總數15%。目前,全區黨群服務中心平均面積達到400平方米。「變」設計增空間。服務中心劃分為辦公、服務、活動共三個區域,均有寬敞的獨立空間,解決以往「屋多面積小、人多坐不了」的房屋擁擠問題。全面推行村幹部集中化辦公,打破村幹部「一人一屋、一屋多牌」設計格局,真正實現「一門式」辦公,改變以往群眾辦事挨屋找人情況。「合」陣地增功能。各村對原有房屋進行合併,重新建設會議室、衛生室、活動室和服務大廳的「三室一廳」,其中村級活動場所平均面積由原來的30平方米增加到90平方米以上,可滿足黨員活動需求。同時,各村建有主題廣場、黨建文化牆,陣地基礎水平顯著提升。
延伸「最前一站」,實現便民服務一體化。立足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以村級服務平臺為中心,打造「15分鐘服務圈」,向自然屯再度延伸,通過中心+站點+網格的「三位一體」模式,實現服務觸角全覆蓋。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各村黨群服務中心全部建有便民服務大廳,平均面積60平方米以上,黨群、民政、社保等十餘項業務可在窗口一站式辦理,並提供免費複印、免費列印等服務,全面實行首問負責制和坐班值班制,保證全天候有人在崗,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增設「代辦式」服務站點。按照一屯一站的布局,把服務向各自然屯延伸,以黨小組為單位,全區共設置服務代辦站點270個,每個站點至少設1名義務代理員,由黨小組長或屯長兼任,及時為本村孤寡老人、殘障人士、貧困戶、五保戶等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代辦各類事務,讓群眾辦事更加便捷。劃分「網格式」服務區域。試點實行黨員服務網格化管理模式,以無職黨員為主體,結合村民居住分布情況,按每10-20戶村民劃分1個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威望高、能力強的黨員任網格員,在政策宣傳、教育管理、調解糾紛、維護穩定等方面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補齊「最弱一環」,實現基本保障規範化。區、鄉(鎮)、村三級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確保服務中心規範運行。建立「標配」隊伍。圍繞「服務怎麼抓」問題,重點依託三股力量,即把村幹部作為核心力量,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8歲,專科以上學歷佔51%,班子整體年富力強;把村級後備幹部作為骨幹力量,每個村按照2名標準配備,全部作為服務大廳主崗;把志願服務隊作為補充力量,每個村成立1個志願服務小隊,吸納1000多名黨員為群眾服務。同時,在服務大廳設立黨員先鋒崗,每天至少安排1名無職黨員在中心為群眾「跑腿」辦事。用活「眾籌」資金。圍繞「資金怎麼辦」問題,將各級專項經費進行「打捆」使用,以村集體投入為主,鄉鎮給予資金匹配,區級列支專項經費支持,合理使用市級資金,全區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累計投資560餘萬元,保證了中心建起來、建的好。規範「硬槓」標準。圍繞「基礎怎麼建」的問題,陣地標準由原來的「六有」標準升級為「八有」標準,實現有場所、有標識、有旗幟、有設施、有制度、有書報、有廣場、有氛圍,各中心全部統一懸掛「黨群服務中心」紅色標識,結合實際設計服務LOGO,基層黨建陣地功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