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特殊的一堂課「生死課」,為自己寫遺囑和墓志銘

2021-01-18 文言教育

文|文言教育

在我們國家許多家庭裡,大人們忌諱談死亡,因為不吉利。

人成長的過程也是經歷死亡與離別的過程,我們會看到周圍的老人離我們而去;陪伴自己長大的寵物也突然在某一天離開;有時意外也會奪走身邊親密的人,或許在前一日,他們還與自己暢想過未來。

或許我們在夜深人靜時,想到自己的死亡也會惶恐不安。

人都害怕死亡,這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現在就要面對死亡,給自己寫一份遺囑和墓志銘,你會怎麼寫呢?

01課堂上的「生死學」

廣州大學的胡宜安教授開設這堂「生死課」已經將近20年了。他是國內最早講述「生死課」的教師,而他編著的《現代生死學導論》,則是國內唯一一本講述「生死」的教材。

在一開始,他還擔心因為人數不足開不了班,但他沒想到,原來有很多學生對這堂課感興趣,而近年來他的課程更是越來越熱門,就連「生死課」的網絡課程都有數百名學生選修。

這樣備受關注的「生死課」是怎樣上課的呢?

在課堂上,胡宜安教授和同學們互動,讓同學們暢談自己對死亡的疑惑,他也分享自己最接近死亡時的經歷。

在2007年時,他被車撞出十幾米遠,差點撞上建築用的磚塊,陷入了短時間的昏迷。他告訴同學們,如果運氣差點,他當時可能就沒命了。

胡教授也會聽取同學們的分享,並一起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教人也是自教」胡教授是這樣認為的,他在將近20年的講課的過程中,也讓自己逐漸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除了課堂上關於死亡的交流,胡教授在每個學期都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同學們為自己寫墓志銘和遺囑。

「讓學生寫墓志銘、立遺囑,就是希望學生能直面『我』的死亡。」胡宜安教授認為,把自己置身於將死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02死亡並非忌諱之事

當今社會,人們都在追求年輕拒絕衰老,追求健康忌諱疾病。

在這樣一個醫療技術發達的時代,大多數人更是覺得死亡離自己十分遙遠,看見各種意外死亡的新聞也是草草翻過,內心甚至毫無波動。

但有趣的是,人們忌諱死亡卻總是能被死亡相關的消息博取眼球。許多人將「生死課」稱為大學裡的奇葩課,而很多同學也確實是因為這個「奇葩課」的說法才想來體會「生死課」。

這恰恰說明了,國內對生死的教育還不夠重視。胡教授也表示,死亡是一件嚴肅的事,不該被這樣調侃。「普及生死教育,讓『生死學』成為必修課,難也要努力」。這成了胡教授多年來的願望。

現在的人們對生命缺少敬畏,但當死亡真正降臨自己身上時,人們才切實體會到那種痛苦絕望。以前焦慮的全是工作家庭和生活,而突然間,所有的期望都變為一件事——想活下去。

在充斥著消毒水味的醫院,每一天都有人逝世。病人們因病痛呻吟,因絕望哀嚎,而他們在掙扎、痛苦後便會變作一抔黃土,化為虛無。看見這些人們才會意識到,原來生命如此脆弱,一生又如此短暫。

但即便如此,死亡也只是一件嚴肅而並非壓抑的事。能讓學生們學會從容、坦然地面對死亡,能敬畏生命珍惜生活,這是胡宜安教授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

03向死而生,珍惜當下

人生在世總會有數不盡的壓力與憂愁,但人只有活著才有資格去煩惱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

埋頭趕路的人一心只想著他的目的地,他會因為路途的艱辛而埋怨,也會因為錯失機會而痛惜,卻忘了能活著朝理想前進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人們常被世間的瑣事蒙蔽了內心,便不惜一切代價去達成目的,卻忘記了生活的本質。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因為被父母嚴厲逼迫學習,承受不住壓力的孩子自殺了。於是父母悲痛懊悔,他們希望孩子能回來,學得怎麼樣都無所謂了,能活著就好。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受到死亡逼迫時,人們才會回歸最本真的心態,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所謂向死而生便是如此。

有死才有生,死亡應該得到正視。坦然地面對死亡才能克服恐懼,才能意識到生命的美好,珍惜當下生活。

相關焦點

  • 統戰「兩堂課」:一堂課教我文化自信 一堂課教我奉獻愛心
    統戰「兩堂課」:一堂課教我文化自信 一堂課教我奉獻愛心 2020-12-2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平魯布革鄉: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
    「請問家長喝酒後,對孩子實施家暴,孩子能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七嘴八舌一幕,發生在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俄黨村。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影響,學校開學日期一推再推,但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紮實推進,學校開學的時間也漸漸提上了日程。
  • 義烏這個鎮為新任村社幹部上了一堂特殊的課
    義烏這個鎮為新任村社幹部上了一堂特殊的課 2020-12-10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堂有溫度的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在重慶大學演出了兩場。首場是9月21日,為虎溪校區正在軍訓的2020級新生上了第一堂生動而又深刻的思政課,激勵大學生志存高遠、奮發有為。11月27日,為緬懷「11·27」殉難的革命先烈,紮實開展「四史」教育,在老校區為500餘名師生展演。
  • 開票 | 金士傑&卜學亮主演《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火熱開搶!
    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臺灣戲劇泰鬥金士傑及全方位藝人卜學亮領銜演出。暌違一年,感動回歸,值得您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觀賞的好戲。6月20日上午11:00正式開票!他是《暗戀桃花源》裡的江濱柳,卻也可以是《繡春刀》裡一世奸角魏忠賢,是《剩者為王》裡宅心仁厚的老父親,也可以在《唐人街探案》裡,唱唱K。然後一段自白在《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立馬讓人潸然淚下。
  • 阜陽師範大學:「同備一堂課」助推兩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
    阜陽師範大學:「同備一堂課」助推兩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 2020-06-04 11:17:17   來源:安青網
  • 1出戲2個人14堂課|《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再次襲來
    而這部由金士傑、卜學亮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2月首演以來,將近九年的時間裡累積演出已近300場,在僅有兩名演員的舞臺上展開了一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也贏得了無數觀眾的淚水和掌聲。卜學亮曾問過金士傑:「希望一起合作多久?
  • 鄉村振興 美麗共享 |美麗鄉村裡的一堂課
    鄉村振興 美麗共享 |美麗鄉村裡的一堂課 2020-12-23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特殊的畢業禮,特別的人生課
    6月20日,武漢大學畢業典禮上,全體師生在微雨中起立,向新冠肺炎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特殊時期的畢業典禮讓人難忘,而畢業典禮的一些有溫度的安排,也將成為一堂特別的畢業課、人生課。這是一個莊重而深情的儀式。
  • 《寫作七堂課》,不只是套路
    但怎樣才能寫得又快又好?怎樣才能忙裡抽閒堅持寫作?沒有靈感又該怎麼辦?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尤其是寫作新手。人的大腦喜歡結構化的記憶,搭框架的目的就在於為自己設置一個注意力的錨點,讓大腦在潛意識裡就可以關注所有有關寫作的信息,比如你和他人的聊天,你看過的書,網頁裡的新聞,公眾號的故事等等,能夠隨時分門別類的將自己要寫的話題和靈感記錄下來,這樣寫作的時候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沒有靈感的問題了。2.什麼是框架式寫作?
  • 9位獲得表彰的戰疫英雄,為重慶800餘名大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課
    在大會上,9位獲得全國和全市表彰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分享他們的抗疫故事,為全市800餘名大學生代表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課,用感人至深的講述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當日上午10點半,重慶師範大學大學城校區校友會堂內座無虛席,來自重慶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共800餘名,現場聆聽了這些抗疫故事。
  • 福利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你有勇氣面對死亡嗎?
    他編導的《荷珠新配》開啟了臺灣現代劇場的序幕,他和林青霞主演的話劇《暗戀桃花源》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他最新的話劇作品《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經演出了近200場,獲得了近二十五萬觀眾熱烈推薦。——米奇,希望透過米奇,把自己走過來的生命歷程、生死的領悟留下紀錄,利用14個星期二的時間,展開生與死的對話。
  • 金士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值得一看再看
    果陀劇場經典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每次演出幾乎一票難求,歷演不衰,其中不乏重看一次以上的死忠粉絲。究竟這齣話劇有什麼魅力讓人願意一看再看?聽多了他人推薦,這回聽聽當事人,也是這齣話劇的主演金士傑老師自己是如何看待這齣戲?覺得這齣戲令人回味再三的會是什麼?
  • 百小學子迎來一堂特殊「直播課」
    直播間裡,沈石溪為大家介紹動物的「過人之處」以及動物帶給人類的諸多啟迪,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他自己年輕時在雲南西雙版納插隊親手餵養的大象的故事。這頭通人性的大象嘎羧愛喝酒,於是沈石溪每天都會給大象兩毛錢紙幣,讓它自己去小商店「打酒喝」。有一天,沈石溪「壞心眼」地畫了一張假幣,沒想到大象用鼻子捲走「錢」後很快察覺出不對,狠狠地對著他打了一個大噴嚏!
  • 清華大學第三十五期暑期團校學員熱議「同上一堂課」
    在課堂末尾,當我和參加團校的戰友們同唱校歌之時,我更加感受到了清華人的凝聚力、認同感與歷史使命。清華人加油!2018級新聞學院本科生趙佳說,當聽到邱勇校長講「同上一堂課」是有特殊含義的,它意味著我們全體師生「在一起」時,我非常感動。
  • 【報名:夏草閉門大師課專場】一堂課教你識破財務詭計和報表舞弊!
    8月1日,見聞大師閉門課,邀請中國知名財務專家夏草,主題:識破財務詭計。  見聞大師課「財務」專場,邀請資深財務專家夏草老師,現場傳授獨創的「12大財務造假預警信號」,讓普通投資者從此不再踩坑。  嘉賓簡介:  夏草中國資深財務專家,廈門大學會計學博士,中國財務舞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夏草長期關注資本市場財務報表粉飾和舞弊現象,曾質疑上百家上市公司報表粉飾問題,為證監會、國資委、中投公司、上交所、深交所講授報表粉飾專題。
  • 《他人即地獄》:大學裡沒有一堂課可以讓少年直接變成成人
    房內的東西被動過、考試院裡住戶也一個個的消失、其餘住戶舉止詭異,甚至連在考試院附近經營牙科、幫初來乍到的自己融入新生活的牙科醫生徐文祖,都很詭異...到底自己住在什麼地方?長久下來連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奇怪。罪潛藏於心,在動物世界般的社會中停留,進化性的弱肉強食法則打破少年的意氣風發,摧毀著心中的樂園。
  • 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
    「情 緒,是 我 們 的 一 部 分」他是《康熙來了》裡的金牌主持,《奇葩說》裡觀點獨到的導師,他的《說話之道》暢銷兩岸。
  • 金士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值得二看三看
    果陀劇場經典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每次演出幾乎一票難求,歷演不衰,其中不乏重看一次以上的死忠粉絲。究竟這齣話劇有什麼魅力讓人願意一看再看?聽多了他人推薦,這回聽聽當事人,也是這齣話劇的主演金士傑老師自己是如何看待這齣戲?覺得這齣戲令人回味再三的會是什麼?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是生死課還是笑忘書?
    "他們在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莫裡說:"人只有在受到威脅時才變壞,而這一威脅正是來自我們的文明社會,來自我們的經濟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會受到威脅,因為他會擔心失去它。當你受到威脅時,你就會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你就會視金錢為上帝。這就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