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言教育
在我們國家許多家庭裡,大人們忌諱談死亡,因為不吉利。
人成長的過程也是經歷死亡與離別的過程,我們會看到周圍的老人離我們而去;陪伴自己長大的寵物也突然在某一天離開;有時意外也會奪走身邊親密的人,或許在前一日,他們還與自己暢想過未來。
或許我們在夜深人靜時,想到自己的死亡也會惶恐不安。
人都害怕死亡,這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現在就要面對死亡,給自己寫一份遺囑和墓志銘,你會怎麼寫呢?
01課堂上的「生死學」
廣州大學的胡宜安教授開設這堂「生死課」已經將近20年了。他是國內最早講述「生死課」的教師,而他編著的《現代生死學導論》,則是國內唯一一本講述「生死」的教材。
在一開始,他還擔心因為人數不足開不了班,但他沒想到,原來有很多學生對這堂課感興趣,而近年來他的課程更是越來越熱門,就連「生死課」的網絡課程都有數百名學生選修。
這樣備受關注的「生死課」是怎樣上課的呢?
在課堂上,胡宜安教授和同學們互動,讓同學們暢談自己對死亡的疑惑,他也分享自己最接近死亡時的經歷。
在2007年時,他被車撞出十幾米遠,差點撞上建築用的磚塊,陷入了短時間的昏迷。他告訴同學們,如果運氣差點,他當時可能就沒命了。
胡教授也會聽取同學們的分享,並一起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教人也是自教」胡教授是這樣認為的,他在將近20年的講課的過程中,也讓自己逐漸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除了課堂上關於死亡的交流,胡教授在每個學期都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同學們為自己寫墓志銘和遺囑。
「讓學生寫墓志銘、立遺囑,就是希望學生能直面『我』的死亡。」胡宜安教授認為,把自己置身於將死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02死亡並非忌諱之事
當今社會,人們都在追求年輕拒絕衰老,追求健康忌諱疾病。
在這樣一個醫療技術發達的時代,大多數人更是覺得死亡離自己十分遙遠,看見各種意外死亡的新聞也是草草翻過,內心甚至毫無波動。
但有趣的是,人們忌諱死亡卻總是能被死亡相關的消息博取眼球。許多人將「生死課」稱為大學裡的奇葩課,而很多同學也確實是因為這個「奇葩課」的說法才想來體會「生死課」。
這恰恰說明了,國內對生死的教育還不夠重視。胡教授也表示,死亡是一件嚴肅的事,不該被這樣調侃。「普及生死教育,讓『生死學』成為必修課,難也要努力」。這成了胡教授多年來的願望。
現在的人們對生命缺少敬畏,但當死亡真正降臨自己身上時,人們才切實體會到那種痛苦絕望。以前焦慮的全是工作家庭和生活,而突然間,所有的期望都變為一件事——想活下去。
在充斥著消毒水味的醫院,每一天都有人逝世。病人們因病痛呻吟,因絕望哀嚎,而他們在掙扎、痛苦後便會變作一抔黃土,化為虛無。看見這些人們才會意識到,原來生命如此脆弱,一生又如此短暫。
但即便如此,死亡也只是一件嚴肅而並非壓抑的事。能讓學生們學會從容、坦然地面對死亡,能敬畏生命珍惜生活,這是胡宜安教授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
03向死而生,珍惜當下
人生在世總會有數不盡的壓力與憂愁,但人只有活著才有資格去煩惱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
埋頭趕路的人一心只想著他的目的地,他會因為路途的艱辛而埋怨,也會因為錯失機會而痛惜,卻忘了能活著朝理想前進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人們常被世間的瑣事蒙蔽了內心,便不惜一切代價去達成目的,卻忘記了生活的本質。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因為被父母嚴厲逼迫學習,承受不住壓力的孩子自殺了。於是父母悲痛懊悔,他們希望孩子能回來,學得怎麼樣都無所謂了,能活著就好。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受到死亡逼迫時,人們才會回歸最本真的心態,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所謂向死而生便是如此。
有死才有生,死亡應該得到正視。坦然地面對死亡才能克服恐懼,才能意識到生命的美好,珍惜當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