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是我讀的第七部金庸小說,過去三年內讀了「射鵰三部曲」和「金庸三傑作」(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基本上最膾炙人口和成就最高的幾部小說都已被我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所以讀《俠客行》前,就已經做好「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心理準備了。
但凡事有利有弊,由於之前讀過的六部金庸小說知名度較高,在閱讀原著前,早已經看過根據小說改編反覆翻拍的電視劇。雖然小說讀起來精彩,但對於人物結局及關鍵情節早已內心明了,閱讀時也就相應的少了一些驚喜和期待。比如讀到大戰聚賢莊,即使形勢兇險到極致,心裡也清楚蕭峰將有驚無險;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明教危在旦夕,但我知道張無忌馬上會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笑傲江湖哪怕金庸有意在前幾回設計以林平之為主線,那我也不會把他當成男一號,而是耐心等待令狐衝的出場。但對於《俠客行》,由於此前了解不多,讀起來反而更有懸念感。而這部小說的劇情設計風格也恰好也是充滿懸疑色彩的:比如男主角身世之謎,石破天和石中玉究竟是什麼關係,或者難道是同一個人?俠客島為什麼每隔十年要在江湖掀起一陣腥風血雨,他們用意和企圖何在?相比之前讀過的幾部小說,《俠客行》略顯平淡,沒有朝代更迭的歷史背景,故事局限在一個單純的江湖裡,並且這江湖小之又小,翻來覆去也就長樂幫、雪山派、玄素莊、丁氏兄弟。也沒有吸引觀眾的情節,缺少反轉劇情。人物設計簡單,主角有光環護體,永遠不會受傷;配角的名字甚至有些敷衍:丁不三、丁不四、張三、李四、阿秀、叮噹.
《俠客行》屬於那種可速讀的小說,人物和情節一般,但亮點在懸疑貫穿始終,後半部還是相對比較精彩的。個人認為如果給《鹿鼎記》打10分,那麼《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可以打9分,「射鵰三部曲」平均8分,《俠客行》可以估值7分。
下面我將從主人公談到整部小說,進而拓展到金庸武俠江湖,從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金庸小說有很多經典的笨主人公,最有名的當然是郭靖。郭靖的笨有先天性質,他有很強的國家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最後也成為了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同樣是「笨人」,《俠客行》裡的石破天和郭靖不同。石破天的笨是家庭教育,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所謂「原生家庭」造成的。他沒有郭靖那樣強烈的道德使命感,始終愉快地玩耍,成為了傻人有傻福的標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敢奢望有金庸小說主人公那樣上天眷顧的好運氣。就比如在金庸武俠世界,有個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跳崖=不想死。對於主人公而言,跳崖死是不可能的,懸崖看起來危險,其實對待主人公是很友好的:半山腰堅守崗位的歪脖子樹會接住五湖四海跳崖的人們;就算沒有歪脖子樹,山崖下也會有碧水深潭;跳崖後不僅可以起身再戰,說不定還會得到武林秘籍buff加成。雖然本部小說的主角光環槽點過多,但男主角那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生命態度還是令人深思的。愛因斯坦說:「瘋狂的定義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樣的事,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瘋狂的,總是不停地在和周圍的人事物「奮戰」,試圖改變他們,好遵循我們的意思。
其實我們也可以像男主人公石破天那樣,「把上帝的角色還給上帝」,隨順生命之流,帶著一定意圖,朝著自己想去的方向前進。如果一陣風吹來,把我們帶到不同的道路,我們也可以試著調整目標,命運自有其深謀遠慮的邏輯。生命是流動的,我們應該毫不費力的,就像被河流託著朝下遊漂流一樣,是我們的掙扎讓生命之流被堵塞。有人說,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重要。但究竟適合什麼,也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有人說,上帝聽過最好笑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人明天有個計劃」。我們不過是舞步,生命才是舞者,讓生命自己跳舞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俠客行》成書於「三傑作」之間(1965),他的上一部書《天龍八部》(1963-1966)是浪漫主義的高峰;下兩部書《笑傲江湖》(1967)是諷刺現實的極致,《鹿鼎記》更是武俠小說最高峰。在《俠客行》的字裡行間,讀者也會嗅到未來即將創作兩部力作的味道,比如的雪山派掌門白自在那喜歡被吹捧的可笑言行,讓人不僅聯想到《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和《鹿鼎記》裡的神龍教。某種意義上講,《俠客行》是在為金庸最後的兩部大作熱身。
如果將《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比作正餐,那《俠客行》就是正餐間的甜點。在《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這三部耗費心力大作的創作之間,金庸也許想輕鬆一下,用放鬆的心態寫點東西,舒緩一下心情,留下一些單純美好的文字,於是就有了這部童話般的《俠客行》。金庸武俠小說中那些所謂武林人士,其實可笑的臭毛病很多:虛榮、好面子、論資排輩、腦迴路單一.哪怕「三傑作」裡人物也不例外。《俠客行》裡的人物設計更多只是推動劇情走向的工具,忽高忽低的智商完全是根據劇情需要,沒什麼深刻邏輯,不符生活常識。既然有那麼多槽點,那為什麼還要讀金庸武俠?換個角度想想,金庸武俠江湖本來也和我們正常社會不在一個「次元」。金庸小說劇情發生在特定的武俠環境——古代沒有法制、以武力解決爭端的社會。所以,幹嘛那麼鑽牛角尖呢,讀起來開心就好。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以來是「文以載道」。比如《詩經》中的情歌,在中學生閱讀理解中會牽強附會解釋為諷刺君主,人們似乎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只是感情,認為文字非要有一定功能為特定價值服務。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時代社會雖然與現在不同,但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是相通的。郭靖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讓人肅然起敬;蕭峰豪氣幹雲卻命途多舛的一生令人嘆息;趙敏和周芷若,關於這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話題討論更是常年熱度不降。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讓現代人共鳴。
雖然小說中人物是虛構的,但假如文學作品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麼有錄像機、照相機,又何必還要音樂、繪畫。金庸武俠小說創造的一些人物,在讀者心中最終變成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小說人物和讀者心靈發生聯繫,這就是作者最大的成功。
以上就是關於《俠客行》這部小說的讀書感悟。補充一點,《俠客行》書名源於李白「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那首家喻戶曉的詩。在小說中,將李白這二十四句詩與武功招式進行了聯繫想像,這也是作者一大創意。但換個角度想想,「俠客行」這三個字又幾乎適用於任何一部金庸小說(除了鹿鼎記),因為每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路線都會跨越遼闊空間,都配得上「俠客行」三字。
僅就這部小說而言,不是特別推薦。如果對金庸小說感興趣,不妨讀「三傑作」或「射鵰三部曲」。其實每次讀書分享,收穫最大的是分享者自己。通過閱讀後的分享,可以對書籍進行深入思考並濾清思路。至於寫完讀後感,別人看不看或者有多少人看,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