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免費訂閱
問:怎麼都能免費收到這種好文章呢?
答:只需點上面《兩岸商匯》免費關注
綜合臺灣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今日新聞網、東森新聞雲報導
編輯:海峽導報臺海中心劉強
臺灣《聯合報》5日發表社論,以《萎縮之謎:當臺北薪資輸給北京》為題,提出一個讓他們「心頭一驚」的問題:
儘管臺灣薪資低迷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最近當人們聽到臺北市的平均薪資已經輸給北京的消息,仍會心頭一驚:居然已到這種地步!
北京CBD夜景
社論中指出,根據中國大陸人力資源供貨商智聯招聘的一項統計,北京第三季平均薪酬排名居大陸城市之冠,為九千九百元人民幣,約合新臺幣四萬六千元。此一數字,已超過臺北市新臺幣四萬三千五百元的平均薪資。而大陸排名第二的上海,則以新臺幣四萬三千元緊追在後,或許第四季就能超越。
臺北夜景
這項薪資變化,正是兩岸之間廿年來「龜兔賽跑」的大縮影。廿年前,臺灣深信自己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絕對深具「優越性」,從不認為有被趕上、甚或超越的可能。也因此,許多人看輕大陸的政治體制,看不起大陸製造的產品,嘲笑大陸遊客的素質,柯文哲甚至說出「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再來談統一」的狂言。當人們越是沉浸在「臺灣好」的迷湯裡,我們就越容易關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裡,也就越看不清楚現實世界的變化,也就迷失了對自己相對處境的認知。
於是,廿年一覺夢醒,「烏龜」已遠遠跑到「兔子」前面去了。事實上,兩岸形勢的逆轉不是一夕發生的,廿年來迭有軌跡可循,但臺灣政治人物卻裝作若無其事。二○○七年,廣東省的GDP首度超越臺灣,當時當局不以為意;次年,江蘇和山東兩省的GDP也超越了臺灣,然後浙江、河南也後來居上。更令人驚愕的是,去年臺灣的GDP退縮到僅及廣東的42%,十年的變化,只能以一句「不進則退」形容。
社論中又指出,如果覺得這些衰退的故事太感傷,那麼,不妨回頭看看我們的光榮年代。一九九○年,臺灣的GDP是一七○○億美元,大陸的GDP是三八七八億美元,臺灣的經濟量體約達整個大陸的四成四。而當時的廣東,GDP不過一八八億美元,約僅臺灣的十分之一。那個年代,臺灣因為外銷暢旺,享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連年突破紀錄,何其風光。
但曾幾何時,那些締造臺灣從無到有的輝煌歲月,卻被新世代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歷史,甚至被扭曲成「罪惡的繁榮」。尤其,在臺灣過去的安定和繁榮,卻變成了「威權統治」、「黨國不分」的歷史罪孽,以致今天不斷要以「轉型正義」為名加以追討清算。但回頭檢視從「在野」到兩度「執政」,除了「愛臺灣」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究竟留下什麼幫助臺灣成長壯大的功績?除了阻滯及削弱臺灣的發展,又幫臺灣開闢了什麼新的出路?
社論中表示,臺北的平均薪資輸給北京,發生在全力推動「新南向」之際,不能不說是一記當頭棒喝。從發展的策略看,分散發展市場和區域以避免風險過度集中,當然是一種考慮。但是,所謂分散發展或多管齊下,並不是要封閉自己經濟仰賴供輸的大動脈,轉靠繞道手術創建的人工血管來輸送血液。何況,「新南向」,更是繞道手術尚未完成,即急急去切斷兩岸的主動脈。而且,除了在當地撒錢,根本不見足以紮根的耕耘可言,這真是愚不可及!
當然,還有最後一個阿Q的機會。竟然辯稱,臺北市平均薪資並不是臺灣最高的縣市,新竹市的五萬四、新竹縣的四萬九,都還超過北京的平均薪資;所以,我們仍然保有「臺灣之光」的冠冕。問題是,在「一例一休」吵得翻天覆地、在新世代反「功德院」風起雲湧之際,那些話要說給誰聽?
社論中說,一邊擋著兩岸和平交流之門,一邊捂著眼睛拒看世界,一邊又對內高喊拚經濟,這樣的方式能幫臺灣找到出路嗎?
最新調查
臺灣上班族普遍對薪資失望
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發現近4成是月光族,甚至有9%須借錢度日;能存錢的上班族,每月僅能存6345元(新臺幣,下同)。臺灣物價不斷上揚,薪資停滯不前,讓繳稅主力的上班族處在憂慮中。
臺灣1111人力銀行近日公布「跨世代壓力調查」。調查指出,高達9成2上班族不滿意目前的薪水,其中將近4成的人每個月根本擠不出錢儲蓄,甚至有9%處在貧困中掙扎,必須借款度日。另外6成有餘錢儲蓄的上班族,平均每個月僅能存下6345元。
此外,調查發現,起薪低(24.4%)已成為多數上班族切身之痛,其次為加薪難(19.2%)、工作機會少(9.8%)、人事鬥爭(9.2%)及工時太長(8.1%)。進一步觀察不同世代上班族的職場壓力,6年級生(年齡接近70後)最擔心工作機會少,7年級生(年齡接近80後)憂慮加薪難,而八年級生(年齡接近90後)最在意起薪低。
調查分析不同世代上班族的薪資現況,以六年級生的期待落差最大,現職薪水平均為36252元,但自評合理的待遇應是53175元,兩者差距高達16923元。至於八年級生期待可以擁有33596元的月薪,但實際上,企業僅提供給薪條件僅27108元,差距6488元。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表示,據調查臺灣9月失業率3.77%,創17年來同期新低,前8月平均薪資為39793元,在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後,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0.93%。雖然上班族手中可用的錢微幅增加了,但不同世代的上班族普遍仍對薪資水準感到失望。
臺當局承認
實質薪資連續倒退16年
臺灣低薪已成為常態。臺當局統計部門今年調查發現,2016年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沒達到2000年水準,造成目前臺灣「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現象普遍。
據臺當局統計部門透露,2016年臺灣人均月薪資為48790元,年增0.62%;但若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1.4%,較2015年實質平均薪資減少0.77%,實質薪資連續倒退16年。
根據臺灣人力資源公司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新鮮人期望月薪平均值31284元,較去年減少254元,降幅0.8%。求職網調查發現,3萬元恐成起薪天花板,從校園踏入職場,大家已經不敢奢望拿到更高月薪。
在一場校園徵才博覽會上,臺灣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提及自己1979年畢業時,企業起薪是2萬元左右,工作兩三年後,就能領到3萬元,但35年後的今天,企業徵「新鮮人」也只開出26K~30K的薪水。他語重心長地表示,「臺灣35年薪資幾乎沒有變,這是社會很大的危機。」
臺灣青年為何深陷「薪貧庸」?臺灣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揭背後隱藏的問題:
滿街都是學士及碩博士,造成學歷貶值嚴重;企業盛行僱用派遣人力,其平均薪資不及正職員工的七成,無形中拉低薪資水準;許多企業也面臨生存挑戰與危機,只得走向裁員減薪;年輕人不願意做「黑手」(就是藍領工人),產業只好引進外勞替代,也是影響薪資的因素之一;依「勞退新制」規定,僱主須提撥6%至勞工帳戶作為退休金,然而部分僱主為降低公司開支減少提撥,因而調降員工底薪;這幾年景氣低迷,廠商為降低成本,改以縮短工時或無薪假對應,致低薪族增加;當局強制推行「1例1休」,不少行業縮短服務時間,員工不僅領不到加班費,薪水還跟著減少。
人才外流
臺灣即將是全球第一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二○二一年國際人才的分析報告中,直指臺灣人才外流將是全球第一,其中專業人才外移將佔外移人口的六成,也就是說每十個外流者,會有六個是屬於專業性的人才。這份報告對臺灣不僅是項警訊,更是必須力挽守住的防火線,臺當局必須正視未來臺灣人才流失爆增的嚴重性,以及人才斷層缺口帶來的隱憂。
經濟不振及低薪已迫使臺灣人才陸續出走,大陸出手以人民幣計薪,新加坡、香港,甚至歐美外商近年也頻頻招手,開出的數倍價碼已吸走不少臺灣各界人才,此現象對大多數人而言似無感,但未來的數年,周遭親友離開臺灣到海外工作的機率可能上升,機場離愁可能都在你我身邊真實上演。
世界搶人才大戰已悄悄上演,臺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卻長期陷入大量虛耗與內鬥,數年過後,周邊競爭力已快速提升,反觀臺灣還在原地踏步。
論臺灣人力,其實素質不差,但低薪問題始終是近年人才外流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美國Facebook曾直接來臺徵才,不是要在臺灣開設分公司,而是要到美國加州或西雅圖工作;印度商人籌備的臺灣研發中心,並非要求一定要飛到印度工作,而是在臺為其創造高效生產力;中國大陸的阿里巴巴多次來臺徵才,開出的薪資普遍高於臺灣。
當別人紛紛以高薪挖角搶人,臺灣若還活在縮減成本的思維中,未來遭遇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缺口問題,亦不令人意外。
雖是如此,臺灣文化依然是眾所依歸,更多精彩文化,請猛點下面"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