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灣還在迷思時,北京平均工資已超過臺灣!

2021-02-15 兩岸商匯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

問:怎麼都能免費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只需點上面《兩岸商匯免費關注

綜合臺灣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今日新聞網、東森新聞雲報導

編輯:海峽導報臺海中心劉強

臺灣《聯合報》5日發表社論,以《萎縮之謎:當臺北薪資輸給北京》為題,提出一個讓他們「心頭一驚」的問題:

 儘管臺灣薪資低迷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最近當人們聽到臺北市的平均薪資已經輸給北京的消息,仍會心頭一驚:居然已到這種地步!

北京CBD夜景

 社論中指出,根據中國大陸人力資源供貨商智聯招聘的一項統計,北京第三季平均薪酬排名居大陸城市之冠,為九千九百元人民幣,約合新臺幣四萬六千元。此一數字,已超過臺北市新臺幣四萬三千五百元的平均薪資。而大陸排名第二的上海,則以新臺幣四萬三千元緊追在後,或許第四季就能超越。 

臺北夜景

 這項薪資變化,正是兩岸之間廿年來「龜兔賽跑」的大縮影。廿年前,臺灣深信自己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絕對深具「優越性」,從不認為有被趕上、甚或超越的可能。也因此,許多人看輕大陸的政治體制,看不起大陸製造的產品,嘲笑大陸遊客的素質,柯文哲甚至說出「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再來談統一」的狂言。當人們越是沉浸在「臺灣好」的迷湯裡,我們就越容易關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裡,也就越看不清楚現實世界的變化,也就迷失了對自己相對處境的認知。 

 於是,廿年一覺夢醒,「烏龜」已遠遠跑到「兔子」前面去了。事實上,兩岸形勢的逆轉不是一夕發生的,廿年來迭有軌跡可循,但臺灣政治人物卻裝作若無其事。二○○七年,廣東省的GDP首度超越臺灣,當時當局不以為意;次年,江蘇和山東兩省的GDP也超越了臺灣,然後浙江、河南也後來居上。更令人驚愕的是,去年臺灣的GDP退縮到僅及廣東的42%,十年的變化,只能以一句「不進則退」形容。 

 社論中又指出,如果覺得這些衰退的故事太感傷,那麼,不妨回頭看看我們的光榮年代。一九九○年,臺灣的GDP是一七○○億美元,大陸的GDP是三八七八億美元,臺灣的經濟量體約達整個大陸的四成四。而當時的廣東,GDP不過一八八億美元,約僅臺灣的十分之一。那個年代,臺灣因為外銷暢旺,享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連年突破紀錄,何其風光。 

 但曾幾何時,那些締造臺灣從無到有的輝煌歲月,卻被新世代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歷史,甚至被扭曲成「罪惡的繁榮」。尤其,在臺灣過去的安定和繁榮,卻變成了「威權統治」、「黨國不分」的歷史罪孽,以致今天不斷要以「轉型正義」為名加以追討清算。但回頭檢視從「在野」到兩度「執政」,除了「愛臺灣」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究竟留下什麼幫助臺灣成長壯大的功績?除了阻滯及削弱臺灣的發展,又幫臺灣開闢了什麼新的出路? 

 社論中表示,臺北的平均薪資輸給北京,發生在全力推動「新南向」之際,不能不說是一記當頭棒喝。從發展的策略看,分散發展市場和區域以避免風險過度集中,當然是一種考慮。但是,所謂分散發展或多管齊下,並不是要封閉自己經濟仰賴供輸的大動脈,轉靠繞道手術創建的人工血管來輸送血液。何況,「新南向」,更是繞道手術尚未完成,即急急去切斷兩岸的主動脈。而且,除了在當地撒錢,根本不見足以紮根的耕耘可言,這真是愚不可及! 

 當然,還有最後一個阿Q的機會。竟然辯稱,臺北市平均薪資並不是臺灣最高的縣市,新竹市的五萬四、新竹縣的四萬九,都還超過北京的平均薪資;所以,我們仍然保有「臺灣之光」的冠冕。問題是,在「一例一休」吵得翻天覆地、在新世代反「功德院」風起雲湧之際,那些話要說給誰聽? 

 社論中說,一邊擋著兩岸和平交流之門,一邊捂著眼睛拒看世界,一邊又對內高喊拚經濟,這樣的方式能幫臺灣找到出路嗎? 

最新調查

臺灣上班族普遍對薪資失望

 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發現近4成是月光族,甚至有9%須借錢度日;能存錢的上班族,每月僅能存6345元(新臺幣,下同)。臺灣物價不斷上揚,薪資停滯不前,讓繳稅主力的上班族處在憂慮中。

 臺灣1111人力銀行近日公布「跨世代壓力調查」。調查指出,高達9成2上班族不滿意目前的薪水,其中將近4成的人每個月根本擠不出錢儲蓄,甚至有9%處在貧困中掙扎,必須借款度日。另外6成有餘錢儲蓄的上班族,平均每個月僅能存下6345元。

 此外,調查發現,起薪低(24.4%)已成為多數上班族切身之痛,其次為加薪難(19.2%)、工作機會少(9.8%)、人事鬥爭(9.2%)及工時太長(8.1%)。進一步觀察不同世代上班族的職場壓力,6年級生(年齡接近70後)最擔心工作機會少,7年級生(年齡接近80後)憂慮加薪難,而八年級生(年齡接近90後)最在意起薪低。

 調查分析不同世代上班族的薪資現況,以六年級生的期待落差最大,現職薪水平均為36252元,但自評合理的待遇應是53175元,兩者差距高達16923元。至於八年級生期待可以擁有33596元的月薪,但實際上,企業僅提供給薪條件僅27108元,差距6488元。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表示,據調查臺灣9月失業率3.77%,創17年來同期新低,前8月平均薪資為39793元,在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後,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0.93%。雖然上班族手中可用的錢微幅增加了,但不同世代的上班族普遍仍對薪資水準感到失望。

臺當局承認

實質薪資連續倒退16年

 臺灣低薪已成為常態。臺當局統計部門今年調查發現,2016年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沒達到2000年水準,造成目前臺灣「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現象普遍。

 據臺當局統計部門透露,2016年臺灣人均月薪資為48790元,年增0.62%;但若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1.4%,較2015年實質平均薪資減少0.77%,實質薪資連續倒退16年。

 根據臺灣人力資源公司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新鮮人期望月薪平均值31284元,較去年減少254元,降幅0.8%。求職網調查發現,3萬元恐成起薪天花板,從校園踏入職場,大家已經不敢奢望拿到更高月薪。

 在一場校園徵才博覽會上,臺灣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提及自己1979年畢業時,企業起薪是2萬元左右,工作兩三年後,就能領到3萬元,但35年後的今天,企業徵「新鮮人」也只開出26K~30K的薪水。他語重心長地表示,「臺灣35年薪資幾乎沒有變,這是社會很大的危機。」

 臺灣青年為何深陷「薪貧庸」?臺灣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揭背後隱藏的問題:

 滿街都是學士及碩博士,造成學歷貶值嚴重;企業盛行僱用派遣人力,其平均薪資不及正職員工的七成,無形中拉低薪資水準;許多企業也面臨生存挑戰與危機,只得走向裁員減薪;年輕人不願意做「黑手」(就是藍領工人),產業只好引進外勞替代,也是影響薪資的因素之一;依「勞退新制」規定,僱主須提撥6%至勞工帳戶作為退休金,然而部分僱主為降低公司開支減少提撥,因而調降員工底薪;這幾年景氣低迷,廠商為降低成本,改以縮短工時或無薪假對應,致低薪族增加;當局強制推行「1例1休」,不少行業縮短服務時間,員工不僅領不到加班費,薪水還跟著減少。

人才外流

臺灣即將是全球第一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二○二一年國際人才的分析報告中,直指臺灣人才外流將是全球第一,其中專業人才外移將佔外移人口的六成,也就是說每十個外流者,會有六個是屬於專業性的人才。這份報告對臺灣不僅是項警訊,更是必須力挽守住的防火線,臺當局必須正視未來臺灣人才流失爆增的嚴重性,以及人才斷層缺口帶來的隱憂。 

 經濟不振及低薪已迫使臺灣人才陸續出走,大陸出手以人民幣計薪,新加坡、香港,甚至歐美外商近年也頻頻招手,開出的數倍價碼已吸走不少臺灣各界人才,此現象對大多數人而言似無感,但未來的數年,周遭親友離開臺灣到海外工作的機率可能上升,機場離愁可能都在你我身邊真實上演。 

 世界搶人才大戰已悄悄上演,臺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卻長期陷入大量虛耗與內鬥,數年過後,周邊競爭力已快速提升,反觀臺灣還在原地踏步。 

 論臺灣人力,其實素質不差,但低薪問題始終是近年人才外流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美國Facebook曾直接來臺徵才,不是要在臺灣開設分公司,而是要到美國加州或西雅圖工作;印度商人籌備的臺灣研發中心,並非要求一定要飛到印度工作,而是在臺為其創造高效生產力;中國大陸的阿里巴巴多次來臺徵才,開出的薪資普遍高於臺灣。 

 當別人紛紛以高薪挖角搶人,臺灣若還活在縮減成本的思維中,未來遭遇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缺口問題,亦不令人意外。

雖是如此,臺灣文化依然是眾所依歸,更多精彩文化,請猛點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全國17地公布2018平均工資:北京最高 超過10萬
    截至6月3日,全國已有17個省(市、自治區)公布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其中,僅有5地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82461元,比2017年增加8143元,名義增長11%。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49575元,比上年增加3814元,名義增長8.3%。北京平均工資最高從已經公布的各地數據看,北京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最高,達到145766元,比2017年增加14066。
  • 上海:對不起,臺灣最低工資標準5000元,我可以理解成平均工資麼
    上海:對不起,臺灣最低工資標準5000元,我可以理解成平均工資麼?一種觀點認為,臺灣最低工資標準5000人民幣左右,上海已經是中國最高了才2480元,可見別真以為臺灣很拉跨,一個半導體產業就至少還夠臺灣吃個10年……
  • 賴清德稱臺灣年輕人平均工資上萬 柯文哲:怎麼可能
    據臺媒9月30日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今早趕赴新竹,合體民國黨(臺灣一個政黨)新竹縣長參選人徐欣瑩開直播,會中談到青年就業薪資的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到「平均工資5萬元新臺幣(約合1.1萬人民幣)」讓年輕人反彈。
  • 立陶宛平均工資超過愛沙尼亞
    去年,愛沙尼亞的平均月工資比立陶宛高出100多歐元,今年第三季度,立陶宛在這一指標上超過了愛沙尼亞。2020年第三季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平均總工資分別為1441歐元、1147歐元和近1455歐元。立陶宛第三季度的平均工資增長也比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快得多。立陶宛第三季度的平均總工資為1454.8歐元,比2019年第三季度高出10.4%。
  • 現在臺灣人均月收入是多少?2020年臺灣工資專家預測
    現在臺灣的工資到底高不高呢?人均收入是多少?最低月工資是多少呢?未來工資可能漲到多少呢?小編在TRADING ECONOMICS找到了臺灣工資的情況,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現在臺灣人均月收入是多少?
  • 驚喜合唱團 於北京 於臺灣101
    合唱吧求關注,求轉發,謝謝1、簡介  驚喜合唱團(又被稱為驚喜101合唱團或者快閃101),,於2013年12月23日踏上北京國貿商城
  • 廣州臺青:大陸四大一線城市平均工資是臺灣「六都」1.89倍
    今天早上,活動啟動儀式暨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開營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據悉,粵臺兩地有著深厚的淵源,早年孫中山先生領導民主革命把廣東作為最重要的基地。孫中山先生也曾三次到臺灣,將辛亥革命的火種在臺灣點燃。1987年兩岸人員開始往來後,廣東是臺胞「登陸」的第一站。目前,約有20萬臺胞在廣東學習、工作、生活,粵臺兩地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十分熱絡。
  • 臺灣大學畢業生 平均薪資3萬元新臺幣
    臺灣勞動部門昨天公布近5年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及薪資行情,從勞退平均提繳工資發現,去年博士薪資為6萬7495元(新臺幣,下同)、碩士為4萬9017元、大學畢業生為3萬422元、專科為3萬1331元;住宿及餐飲業平均薪資僅有2萬8030元,為全部行業中最低的類別。
  • 臺灣人平均身高上升 東亞排名第二
    ­  一項全球最大規模的身高研究發現,臺灣地區男女身高百年來在全球排名中均大幅躍進,目前已位列東亞排名第二。­  這項由倫敦帝國學院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表在eLife期刊上,研究涵蓋1914年到2014年200個國家和地區的18歲者身高數據。其中顯示,百年來臺灣男性的平均身高從全球第122名進步到57名,臺灣女性身高從149名進步到68名。
  • 在北京的臺灣女人,都不「臺灣女人」了
    你們臺灣女生好可怕。」東北大哥哭訴。 我同情地看著他,傻孩子,誰讓你娶臺灣女人就算了,偏偏還娶個在北京奮鬥這麼多年的臺灣女人呢。我身邊獨自漂泊在北京的臺灣女子比男人多太多,有些超過三十五仍未嫁、活得如同欲望都市的女主們;有些在臺灣有個不愛賺錢的臺灣老公,她霸氣地一人生活在北京,賺的比老公多?沒關係啊,我們都AA,各自負擔生活費!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多年來臺灣年輕人的月薪,平均為2萬2千元。賴清德上任,宣稱要給全臺灣的公務員加薪,並且要提高年輕人的平均薪資為三萬元。賴「院長」出席某臺灣企業界領袖會議,呼籲各大董事長響應號召,給他們的員工加薪,企業界反應冷淡。本來嘛!大小企業是否應該提升員工薪資,是人家的家務事,當官的能替他們加薪?幾個月過去,還沒見到臺灣執政當局提升年輕人工資的具體計劃和實施日程表出來。
  • 【中國新聞網】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北京香港澳門上海臺灣已進入第...
    孫自法 攝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6日在北京發布最新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顯示,2017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初等發達國家行列,中國34個省級地區中,北京、香港、澳門、上海、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 看點 臺灣人緣何對退休生活沒信心?
    ,100分的調查問卷平均得分只有47分,顯示出臺灣人對退休生活準備相當不足。勞工退休時,可以領到兩筆退休金,一筆是勞保金,一筆是退休金。勞保金來源於社會保險,依「勞工保險條例」的支付規定領錢。退休金是強制僱主支付給勞工的錢。兩筆錢加起來,約相當於在職時工資的70%左右。軍公教的退休金也由兩部分組成,也是複雜的算式,一般而言只要任職超過30年,退休後平均每月就可以領到在職工資的80%—90%。
  • 全國17地公布2018平均工資你拖了多少後腿?
    截至6月3日,全國已有17個省(市、自治區)公布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其中,僅有5地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82461元,比2017年增加8143元,名義增長11%。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49575元,比上年增加3814元,名義增長8.3%。
  • 【兩岸訊息】新媒稱大陸薪酬已是臺灣1.72倍:更多臺灣人慾西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日報導,臺灣《遠見》雜誌7月31日舉行32周年慶記者會,公布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的「2018臺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發現大陸薪酬是臺灣的1.72倍,高於去年的1.57倍;但大陸生活費已比臺灣高,是臺灣的1.63倍;45%的西進者對工作感到滿意,44%對生活感到滿意,不滿意的比率皆低於10%,願意繼續留在大陸工作的更超過八成。
  • 臺灣這方面竟超過北京和上海,城建並不繁華,看優勢在哪裡
    臺灣是和我們福建省隔海相望的,臺灣以臺灣島和周圍的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為首等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其中臺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這麼多島嶼組成的臺灣和福建1500多個島嶼相比還顯得有些太少。臺灣用面積爭奪面子,其實還有不是自己的雖然在島嶼數量上和福建相比比較少,但臺灣的面積可要比福建省要大得多。
  • 「一國兩制」在臺灣已是事實!
    蔡英文在2020大勝就是臺灣人這種「恐慌」心理的具體體現。但隨著大陸全力推進兩岸統一,「一國兩制」已經成為了兩岸未來必然的政治選項,也成為了臺灣百姓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現實。但如何化解「一國兩制」被妖魔化了的現象,或者說如何讓臺灣百姓理性正面看待「一國兩制」、擺脫政治固有思維迷思就成為了關鍵。
  • 臺灣「瘋狂亂象」背後的真實故事
    這裡的工資在附近工廠中最高,每月346元的薪水遠超國企8級工人,而那時大陸的年平均工資才1300元左右。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了眾多像陳父一樣第一批到大陸投資的臺商,他們之間有一條名言:「把那些過時的機器運到大陸去,就能換到世界市場的出口合同和份額。」陳父在這群工人身上賺到幾十倍的錢,他們卻在為自己300多元的工資心滿意足。
  • 人生最大的灰犀牛,你和你的朋友需要知道的|| 「下流老人」,花費快、錢難賺…… 臺灣養老金迷思
    所謂下流,不是道德無恥低俗,而是「難以維持國家訂定的最低限度健康且有基礎生活質量的高齡者」,收入低、因醫療等花費入不敷出、遇上難題時沒有可依賴的高齡者,成為所謂「下流老人」。根據臺灣學者介紹,臺灣地區的下流老人,正在快速增加。2016年末,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已達11%。
  • 臺灣人緣何對退休生活沒信心?
    摘要:軍公教的退休金也由兩部分組成,也是複雜的算式,一般而言只要任職超過30年,退休後平均每月就可以領到在職工資的80%—90%。而臺灣農漁民,只要年滿65歲,人人可以領到每月7000元(新臺幣,下同)的老農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