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模仿了一句諺語 ,叫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一般使用這句話的意思都只不過是感慨:有些好事兒固然什麼時候都可以做,但是最好的時機其實已經錯過了。不過我這可不是感慨,我要給你一個科學的建議。
最近美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 2020)非常流行,它講了一個虛構的天才女棋手,貝絲·哈蒙,的故事。這是一部爽劇,我們快樂地看著貝絲從小一路成長,打贏各種比賽。那你看這個劇的時候,想不想也下幾盤西洋棋呢?我最近下了一些。Chess.com 推出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貝絲的模擬器,我輕鬆戰勝了(8 歲的)她。
下棋有很多樂趣,但這一講要說的不是樂趣,而是科學。西洋棋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工具,數據齊全,規則簡單,有人有勝負有技術,而且現在特別適合用計算機分析。
學習西洋棋並不能有效提高你的綜合智力水平 ,也不會把你變成生活中其他領域的戰略戰術大師。但是象棋的確對你的大腦有影響,能反映你 —— 在西洋棋這個項目上的 —— 記憶力、對複雜局面的感知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要學好象棋,你既需要一定的認知能力,也需要有效的訓練和實戰經驗。
認知能力、訓練和經驗,這都是科學家感興趣的話題。認知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賦,是硬體,訓練和經驗則可以通過刻苦學習獲得。找到學象棋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大腦的成長。可能很多人都感覺自己小時候學什麼東西特別快,長大以後慢慢腦子就不行了 —— 那到底是怎麼個不行法呢?西洋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量化分析的手段。
法國和荷蘭的三位經濟學家剛剛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項關於西洋棋與年齡的關係的研究 。
你可能注意到了,現在西洋棋也好、圍棋也好,頂尖棋手的年齡有越來越小的趨勢。當今圍棋排名世界第一的是中國的柯潔,他出生於 1997 年,第一次拿世界冠軍的時候才 17 歲。對比之下,中國第一個拿世界冠軍的圍棋選手馬曉春,奪冠的時候已經 31 歲了。當今西洋棋排名第一的是出生於 1990 年的挪威棋手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他第一次拿世界冠軍也只有 23 歲。
頂級棋類比賽似乎是年輕人的遊戲。那人的大腦是從什麼時候成熟到能達到頂級水平,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行的呢?巴黎理工學院安東尼·斯特裡特馬特(Anthony Strittmatter)等人的這個研究能給我們相當精確的答案。
這個研究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評價歷史上和現代棋手的水平。研究者取得了從 1890 年到 2014 年間,專業棋手在正式比賽中的 24000 局棋的棋譜,這些棋局總共有 160 萬步。我們可以想像,棋手們走的這些步中,有的非常高明,有的可能不算高明。特別是一百年前人們的水平可能不如今天,當時人覺得挺高明的走法,放在今天可能根本不行。那你怎麼能客觀地、迅速地評估每一步棋的高明與否呢?
以前沒辦法,現在是人工智慧時代,現在有辦法。有個特別厲害、而且還是開源的人工智慧下西洋棋的程序 叫 STOCKFISH 8,能夠對任何棋局的中間任何一步給出最有效的走法。科學家只要把棋手的實際走法和這個「AI 建議最佳走法」做個對比,看看棋手有多大比例的走步正好符合最佳走法,就知道這個棋手的水平如何。當然最好的走法常常不止一種,但那都可以視為誤差,這個 AI 標準對所有時代的所有棋手都適用。
使用這個方法,研究者可以看出一個棋手整個職業生涯的水平變化。
下面這張圖的縱坐標是棋手有百分之多少的步走對了。整張圖表現了平均而言,每個棋手的下棋水平隨著年齡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