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連片騎樓的恩寧路,是廣州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之一
風光無限,路面可以並排行八頂大轎,蜿蜒的騎樓令恩寧路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薛覺先、新馬司曾、紅線女、李小龍……璀璨明星留下無數的歲月印記。近日,荔灣區文化部門對恩寧路的文化資源進行調研,梳理出新的文化內涵。
有段古:在廣州西關,連片騎樓的恩寧路,是廣州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之一。走進恩寧路,騎樓蜿蜒猶如一條銀龍。「當年新建的恩寧路路面,能夠並行八頂大轎,是廣州出名的大馬路」,許多著名的西關大屋就分布在恩寧路的周邊。時至今日,恩寧路仍舊能夠看到大轎出沒,就連汽車也紛紛「讓路」,這是怎麼回事呢?
鑾輿堂:華光師傅從此出發「逛」恩寧路
鑾輿堂前身為德和堂,是粵劇武打行
鑾輿堂
華光師傅即粵劇的保護神。戲班中人及有關演藝工作者,均尊華光為祖師。相傳玉皇大帝曾派火神華光火燒粵劇戲棚,當華光下凡放火之前,發覺粵劇並非玉皇大帝所認為的那樣不堪,反而更是宣傳忠、孝、節、義,更有揚善教化之功,打消了火燒戲棚的主意,還吩咐雜箱叔父在舞臺前燒黃煙,回宮向玉帝復旨,從此戲班中人及有關演藝工作者,均尊華光為祖師。
鑾輿堂位於恩寧路永慶坊內,前身為德和堂,是八和會館下屬的粵劇武打行。從2016年開始,鑾輿堂參與主辦的華光師傅誕巡遊正式回歸恩寧路。鑾輿堂有關負責人表示,華光師傅誕當天,各地的群眾來到鑾輿堂,見證華光師傅出巡。「最近兩年華光師傅誕,巡遊隊伍都會用八人抬著華光師傅的轎子途經恩寧路」。華光師傅會坐著大轎從永慶坊鑾輿堂出發,經過恩寧路,巡遊到粵劇博物館。每當巡遊隊伍浩浩蕩蕩地從鑾輿堂出發,穿過永慶坊牌坊,來到恩寧路,此時,路上的汽車也會紛紛「讓路」。
八和會館:粵劇人的精神家園
如果說鑾輿堂代表了粵劇武打行,那麼與鑾輿堂近在咫尺的八和會館則是粵劇藝人的精神家園。
年過八旬的鑾輿堂榮譽主席葉兆柏說,「當年,日軍轟炸廣州,在黃沙的八和會館建築物被炸毀,只有大門沒被燒毀。」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所建立的粵劇行會組織,加強了戲行中人的團結,保障戲班營業正常開展,在清朝解禁粵劇後恢復戲班事業。當時修建八和會館的費用都是通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籌集而成。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要支付白銀一兩作為「份金」。
八和會館前身為瓊花會館,設於佛山。晚清粵劇逐漸登上大雅之堂,伶人在黃沙成立八和會館,以保障同行權益。舊八和會館毀於侵華日軍的轟炸,而藝人則於恩寧路籌款置地,建成新八和會館。騎樓的大門,仍保留著老會館經歷過的戰火洗禮。每年從世界各地趕來這裡尋根的粵劇藝人或愛好者不計其數。
葉兆柏說,「儘管經歷多次動蕩,原來的八和會館大門被保管得很好,等到八和會館重修完成,我們又將大門安裝上去。」
李小龍祖居:李小龍父為粵劇「四大名醜」之一
李小龍祖居
永慶坊鑾輿堂有一個更有名的鄰居——李小龍祖居。李小龍故居位於恩寧路永慶一巷13號,20世紀40年代由粵劇「四大名醜」李海泉所建。
葉兆柏說,李海泉就是李小龍的父親。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海泉以擅演「爛衫戲」而著稱。他多才多藝,武丑、文丑、二花面均表演精緻獨到,特別是以擔綱演出的《打劫陰司路》《煙精掃長堤》而聞名劇壇。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李海泉和廖俠懷、半日安、葉弗弱並稱「粵劇四大名醜」,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渾質樸,深受觀眾歡迎。
李小龍祖居為西關大屋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內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風間隔,坐南向北,三進深。「李海泉在此居住十餘年,李小龍姐姐也在此出生」,永慶坊項目運營負責人介紹道, 「李小龍祖屋格局為一正一偏,這是西關大屋建築風格,雕花屏風間隔。該房屋主體保留較好,可惜後期改建嚴重,屋內裝飾結構基本不存。2016年,永慶坊改造,將李小龍祖屋、鑾輿堂等納入改造範圍。」
恩寧路的「西關基因」
2016年10月,改造後的恩寧路永慶片區開放運營,再現西關風情。項目修繕範圍包括恩寧路69號-101號、永慶大街、永慶一巷、永慶二巷、至寶大街、至寶西一巷,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修繕維護建築物約7800平方米,屬於恩寧路舊城改造項目的一部分。
「恩寧路見證了西關繁華文化基因」,潘廣慶說,民國時期,恩寧路的戲班非常活躍,是當年經濟繁榮的代表。當時粵劇班的演出市場,除廣州市區內的幾間戲院之外,幾乎都在鄉下。一些經濟比較富裕的村莊,會出錢請戲班演出。
那麼,為什麼粵劇班會特別集中在恩寧路一帶?據潘廣慶分析,當時,粵劇的市場主要集中在省港澳地區,加上新加坡等地,而當時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輪船,恩寧路旁邊的黃沙碼頭作為珠三角最主要的樞紐式水運碼頭,並可通過鐵路連接其他地區,自然吸引了粵劇「大佬倌」們。
改造後的永慶坊,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創客文化辦公環境。
恩寧路:
恩寧路位於荔灣區,東起寶華路,西北至多寶路與龍津西路相接,是一條有濃厚西關特色的道路,是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它誕生於1931年,路面可並排行八頂大轎。恩寧路、龍津西路與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騎樓連接,分布了十幾處文物古蹟。2007年底,恩寧路被廣州市政府納入舊城改造計劃。
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原為恩寧路舊城改造地塊,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沿荔枝灣湧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為主館及仿古園林建築,主要承載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等功能,北岸為文物修復、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域。
八和會館:
八和會館是由鄺新華、獨腳英、林之等粵劇藝人所建立的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成立不久,眾粵劇名伶先後加入該館,後稱為「八和子弟」。
打銅一條街:
廣東很早就開始製造銅器。在老西關的和平路、光復路與恩寧路,各路民間工藝高人聚集於此,打造了上百年的西關老字號一條街文化品牌。雖然這門手藝逐漸失去了主導性的市場,恩寧路的打銅師傅們卻仍在為自己的情懷而堅守著。
恩寧路上的打銅師傅
本稿件轉載自廣州日報,由廣州日報記者嵇沈玲統籌,曾衛康撰文,莫偉濃、陳憂子、楊耀燁攝影,僅作傳遞資訊之用,本網站不對轉載稿件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