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地標永慶坊
永慶坊是廣州文創精華的聚集地,各色有意思的小店齊聚,比如這些造型可愛又奇特的招財貓。
腦洞大開的創意印章(在日式風格文具店「曉生活「裡),都是雕刻的廣州獨特食物及符號。
還有復古情懷的歲月郵局等等。
隱藏在小巷裡的西瓜劇院,門面也很有粵式特色。
永慶坊裡還有一個小小的展廳,介紹著西關與恩寧路的歷史與人文,西關五寶「三彩一雕一繡「的匠人之心,西關大屋獨有的麻石路、趟櫳門、滿洲窗、灰塑、硬山頂等五大建築特色,讓人更了解西關,也更理解廣州的過去與現在。
當我們再把鏡頭拉寬一點,來到恩寧路時,竟發現了一套留住城市記憶的別樣玩法。
最美騎樓老街恩寧路
俗話說:「廣州看西關,西關看恩寧」。首先你可以取一張打卡地圖,然後跟隨著數字遞減的門牌號,依次尋找老廣州的文化符號,八和會館、照相館、士多店(雜貨鋪)、銅鋪、粵劇藝術博物館。
既然已經來到了廣州著名的騎樓區,就不得不說說騎樓的起源。這種中西風結合的建築最早可追溯到雅典衛城中最著名的建築——帕特農神廟。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十八世紀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後漸漸被南亞、東南亞國家普遍採用。建造的初衷是為了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環境。由於英國殖民者很難適應南亞炎熱的天氣,所以在居室前加建了走廊,遮擋烈日與風雨。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樓身的設計大多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徵,如羅馬柱、捲曲花紋等;同時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牆體多是採用中式清水磚材料。其中最具中式特色的要數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滿洲窗,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方形窗。
當然在恩寧路,不僅保留了最長最完整的騎樓街區,還有泰華樓、李小龍故居、詹天佑故居等一系列的廣州文化記憶。
銅鋪也是西關特殊的文化符號。據說當時西關富人豪商比鄰,路上常常傳來陣陣清脆的打銅聲。舊時銅器是身份的象徵,只有西關大戶人家才用得起。至今這裡依舊有幾家門面不大但十分有名的銅器鋪。
粵劇、銅藝、騎樓在這裡見證著城市的變遷。它們安靜、低調、古舊,但卻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活著的記憶,是一座城市不可抹去的年輪。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系旅行博主,馬蜂窩攻略作者,攜程旅行家。探尋小眾旅行路線,揭秘目的地文化,發現生活另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