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12屆上海雙年展由來自墨西哥的夸特莫克·梅迪納(Cuauhtémoc Medina)擔任主策展人,以「禹步(Proregress)」為主題。展覽將呈現近70位/組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或嶄露頭角的當代藝術家們的最新力作。
第二十二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展期:2018年11月8-11月11日
地點:上海世博展覽館
來自國內外的近120家畫廊與藝術機構,將展出5000餘件藝術作品,覆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新媒體等各種藝術門類,全面呈現精彩的藝術世界。在主展區的近120家參展畫廊與藝術機構中,有30家左右來自上海本地,50餘家來自海外。他們為上海觀眾帶來了趙無極、陳佩秋等名家名作。而Bell Art 、紐約佛瑞曼等海外畫廊也將帶來畢卡索、魯本斯、呂佩爾茨等國際大師的原作,為藝博會帶來更廣的藝術視野。
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展期:2018年11月8日—11月11日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
來自全球18個國家及地區、30個城市,共計103家頂級畫廊,齊聚上海展覽中心,精心呈現國內外傑出的當代藝術作品。博覽會不僅延續之前三個主要板塊:主畫廊單元(MAIN GALLERIES)、APPROACH單元和BEYOND公共項目單元,還全新推出BEYOND-EXTENDS單元,並且新增加了DETOUR「繞行」全新策展單元。
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布爾喬亞被認為是20世紀和21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融合了深層心理暗示和高度形態創造而享有盛名。此次展覽以「切不斷的線」這一貫穿其全部創作生涯、極具象徵意義的主旨元素來連接始終。她的懸掛式雕塑有著這樣永恆的矛盾與疑惑:牢固卻脆弱,被固定的卻可以改變。它們懸掛著,從一個單獨的點開始並且只依靠一根線支撐。
辛迪•舍曼中國首展展期:2018年11月7日—2019年1月13日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以「化裝自拍」攝影風格著稱,其融入概念藝術,具有表演性的肖像自拍作品,在拍攝手法上顛覆了傳統攝影強調的紀實性,開拓了攝影的更多可能性。展覽將回顧其藝術創作生涯,呈現128組涵蓋藝術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系列的攝影代表作品,以及曾使用過的拍攝道具、相關文獻和影像資料等,力圖梳理藝術家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40餘年的藝術創作歷程,充分展現其對當代攝影藝術的深遠影響。
縹緗流遠——中國古代圖書裝潢藝術展期:2018年11月1日—11月15日
地點: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2018年度大展,展出明清特別是近現代著名收藏家如項元汴、黃丕烈、龔心釗、吳湖帆等家裝潢的珍貴典籍,文獻品類涵蓋佛經、書籍、碑帖、尺牘,裝池形式包括線裝、蝴蝶裝、經折裝、冊頁裝、捲軸裝等等,並分類展現繪畫、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在圖書裝潢中的運用。總數達100件(組),每一件都堪稱是鎮館之寶。
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展期: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藏品,呈現美國藝術在1865年至1945年間的風格演變,在這80年間美國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藝術則隨著國家擴張與科技進步而發展。
檔案視角:「海上非遺」攝影展展期:2018年10月31日 - 11月11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覽將展出13位攝影者以「海上非遺」為拍攝對象的攝影作品,聚焦了16個上海非遺項目,歷時4年完成,將攝影紀實敘事與拍攝技術相結合,探索上海地域文化和民俗人物相關的圖像故事。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展期:2018年11月9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弗朗西斯 · 埃利斯是一位出生於比利時旅居墨西哥多年的行為觀念藝術家。" 漫遊者 " ,他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裡,他在地緣政治的邊界上移動,他的眼光略過表面,看著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事物、角落、細節,甚至是內在的關係,並以 " 稀鬆平常 " 的行為舉動,對他所到之處進行細微且詩意地幹涉。
莫瑞吉奧·卡特蘭:藝術家此在展期:2018年10月11日—12月16日
地點:上海餘德耀美術館
展覽以「複製即創造」為核心概念,共展出來自全球超過30位藝術家的作品,專注展示將模擬和複製納入全球文化範例的藝術家項目,對原創性、創作意圖、表達方式等藝術原則提出疑問。展覽由莫瑞吉奧·卡特蘭策展。
翰墨傳薪——紀念李天馬先生誕辰110周年師生書法展展期:2018年11月2日-11月9日
地點: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復興中路524號)
李天馬(1908-1990),室號希逸齋,廣東番禺人。幼承家學,篤嗜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書法精擅小楷,兼工甲骨文、周金文、章草、大小草、行書、楷書等諸種書體。曾任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教師,1960年受聘為廣州市文史館館員。六十年代初移居上海,1961年受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生前受聘任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名譽理事。展覽展示了李天馬及其學生的作品。
「何影重重:何曦攝影作品展」&「何佶佴個展」展期:2018年11月3日—11月13日
地點:八號橋藝術空間(南蘇州路1247號2樓)
此次展覽是何曦、何佶佴父子的雙個展。「何影重重」展出畫家何曦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是他多年行走世界各地拍攝的。「何佶佴個展」將展示其2016-2018年之間完成的15件作品,何佶佴強調自己嚴肅觀念藝術家的身份,在展覽現場他將用文字引導觀眾並以不容質辯的態度來帶領他們感悟藝術,在此展覽語境之中他保有絕對的權威。展覽標題也此次將展出的新作之一。
阿瑪莉亞·皮卡: 無聲展期:2018年11月6日-2019年2月28日
地點: Cc基金會&藝術中心(M50 創意園區15號樓101)
此次展覽為阿根廷藝術家-阿瑪莉亞·皮卡在中國的首個個展。「交流」是阿瑪莉亞·皮卡藝術實踐和創作的核心,她一直通過繪畫、裝置、雕塑、攝影、表演和影像等藝術形式,來探究信息的傳遞與接收。
陳英新作展展期:2018年11月8-11月11日
地點:上海世博展覽館
展覽由道潤文化公司策劃,女畫家陳英曾是建平高級中學館員,師從江南花鳥畫大家江寒汀的弟子徐放。她擅長的墨竹,有「江虛谷」意味。
第四屆「童心繪」公益美術大賽獲獎作品展展期:2018年10月25日起
地點: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由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主辦的第四屆「童心繪」公益美術大賽近日舉行頒獎典禮並展出,這一大賽提出了發揮特教學校孩子們充滿想像力的特長,用真情,用內心繪畫,打破傳統繪畫的條條框框,走界外藝術之路,擺脫在外人眼中兒童畫的定位。在第四屆「童心繪」公益美術大賽頒獎典禮後,觀眾可以欣賞到孩子們具有創造性的作品。
北京展期:2018年10月23日 - 12月23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112件佛教造像文物,涵蓋古代西北印度、中印度、東北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地區,時代跨度從6世紀到15世紀,呈現藏傳佛教藝術的源流及其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展期:2018年10月23日 – 12月23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60幅西方藝術繪畫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呈現16至20世紀的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祖帖故裡 雲間墨韻——上海松江書法晉京展展期:2018年10月26日—11月5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是上海古文化發祥地松江「雲間書派」研究型展示的一個當代延伸,是松江書法首次以「雲間書派」的整體面貌赴京展出,同時也是「海派書法晉京展」系列的第三回。展覽主要以松江地域存留的書法作品文獻為依託,通過140件古今書法篆刻精品的展示,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中國書法史上的松江軌跡。
觀海望京——毛冬華水墨作品展展期:2018年11月8日-11月18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共展出作品60件,以「觀海」與「望京」兩組作品為主線,探索傳統筆墨的當代轉型課題,借用傳統山水畫積墨法和花鳥畫沒骨畫法來表現北京古建與上海外灘萬國建築群,呈現這兩座中國最重要城市所承載的歷史人文意涵。
展覽將結合水墨作品多媒體動畫影像的現代展陳方式,在圖像與畫面、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之間營造展廳的歷史場域。
西夏唐卡研究所作品成果展展期:2018年11月1日—11月30日
地點: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展示中心
展覽主要推出多派畫師年敘·多吉頓珠的精選遺作,同時介紹西夏唐卡研究所近年來取得的教學成果。
杭州展期:2018年10月27日—11月25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為紀念文同誕辰1000周年,本次展覽將展出元明清三代的墨竹作品39件/組,感悟竹子的君子性情和古代賢士的品格,進而觀照自身的內心世界。
展期:2018年10月10日—11月11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
為紀念豐子愷誕辰120周年,本次展覽將展出豐子愷作品125件、師友作品72件、文獻資料120件,展現他的藝術人生。
黃賓虹墨竹展展期:2018年10月8日—12月30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黃賓虹藝術館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黃賓虹墨竹作品近40件,這些作品多以臨摹歷代名家畫竹為主,尤以文同、吳鎮、倪瓚、夏昶、歸昌世、崔瑤等居多。通過這些畫稿,揭示了黃賓虹學古的態度、途徑與方法,展現了黃賓虹純任天真、傳神像外的筆墨意趣。
展期:2018年10月18日—11月28日
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遴選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與江蘇省美術館收藏的部分清代仕女畫,將兩館相同時代與題材的作品對照展出,互為補充。展出作品藝術家包括潘振鏞、改簣、錢慧安、何其昌、黃慎等。
展期:2018年10月19日—12月19日
地點:廣州博物館
遴選80件/套魯迅收藏的中外版畫、金石作品,以及魯迅培養的第一代中國青年版畫家作品,展現他引領中國傳統版畫走向創造性變革的藝術歷程、以版畫為武器救國救民的戰鬥軌跡。
展期:2018年10月4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如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卷、鵲華秋色卷等。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8年10月1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展期:2018年10月1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精選院藏與瓶花與盆景有關畫作42組件,著重呈現插花與盆景美學,觀者可透過欣賞古典花藝盆景陳設美學,體驗古代宮廷與文人美好的雅興與審美品味。
日本展期:2018年10月27日—11月12日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正倉院每年秋季舉行寶物展,本次第70回展共有56件展品,其中10件是第一次展出,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平螺鈿背八角鏡」,據《國家珍寶帳》記載是聖武天皇的遺愛。
蒙克展 - 靈魂《吶喊》的共鳴展期:2018年10月27日—2019年1月20日
地點:東京都美術館
愛德華·蒙克,因代表作《吶喊》聞名全世界。位於蒙克故鄉、挪威奧斯陸的蒙克美術館目前在世界上擁有蒙克作品數量最多,本展展出其中包括《吶喊》在內的油畫約60幅,加上版畫等其他作品共計100件展品。
京都大報恩寺 - 快慶、定慶的佛像展期:2018年10月2日—12月9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創建於13世紀鎌倉時代的大報恩寺,是位於京都上京區的真言宗智山派寺廟。歷史悠久的大報恩寺因藏有諸多日本「慶派」工匠的古佛像聞名,本展將這些珍貴的傳世品集中呈現,以紀念將在2020年到來的建寺800周年。
英國展期:2018年11月8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出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相關的約200件物品,包括彩磚、石雕、壁畫、金屬器皿、黃金和象牙制家具配件等,呈現了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生平與故事。
文藝復興藝術家 Lorenzo Lotto 肖像畫展展期:2018年11月5日 - 2019年2月10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Lorenzo Lotto(約1480-1557)出生於威尼斯,一生輾轉於義大利的多個城市,主要繪製宗教題材畫作和肖像畫,其畫作記錄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形形色色的中產階級,包括商人、神職人員和人文主義者。展覽由英國國家美術館與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聯合舉辦,展出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 Lorenzo Lotto 的肖像畫作品。
法國展期:2018年9月18日 - 2019年1月6日
地點:奧賽博物館
展出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1900至1906年創作的畫作與雕塑,以及他接觸過的同時代藝術家和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他們對畢卡索創作的影響。
羅浮宮彩色版畫展展期:2018年10月18日 - 2019年1月14日
地點:羅浮宮 南敘利廳
展出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多位知名藝術家的彩色版畫作品,追溯彩色版畫的起源和重要性。重要展品包括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拉斐爾(Raphaël)、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作品。
美國展期:2018年10月14日 - 2019年1月20日
地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的繪畫技法,通過強烈明暗對比的基調以塑造三維立體的效果。在16世紀初開始流行,人們使用多塊印版實現立體的印刷效果,有效提高了版畫印刷質量。展覽將展出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明暗對照」木刻版畫,嘗試探索這一古老技法的工藝、發展與應用。
講座時間:11月10日-11日(周末)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三樓劇場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語言:英語/中文(同傳翻譯)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如此富有創意的「禹步」(proregress)方式,在引導藝術家展覽的同時,震撼著哲學家們的思緒。「禹步」,一個意味深長的生造概念:在進步(progress)中蘊含著倒退(regress);在回歸(regress)中又寄託著前進(progress)的希望。看似矛盾,卻道盡了現代社會的曲折。所以,我們將此次國際論壇與後續的系列思想工作坊命名為「迴環(Detour)」,意在與「禹步」形成呼應。生命的迂迴由時間的禹步鑄就,歷史的迴環亦是曲折的循回往復。精美複雜如時間的貝殼,布滿不可複製的迴環。藝術和哲學,是這迴環的密碼。期待在想像與邏輯的衝撞中,我們能夠撩開生活的面紗,重新建立與世界的關聯。在上海雙年展未來的四個月展期中,我們將繼續以系列思想工作坊的方式,推進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和協作,共同履行面對現代世界的責任,並在時間和歷史的禹步中,刻劃屬於自己的迴環。
超越本土—略談美國文學的包容性時間:2018年11月4 周日(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陸建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外國文學評論》《文學評論》主編
美國獨立以後,文學上依然師法歐洲,但是歐文、庫柏的小說帶來一股新風。愛默生呼喚「美國學者」的獨立性之後,美國作家的本土意識漸漸加強,「美國精神」的代表惠特曼唱出了獨特的「自我之歌」。然而內戰後的美國作家仍然對歐洲所象徵的舊世界抱有濃厚興趣,亨利.詹姆斯以無比細膩的筆觸探索大西洋兩邊文化上的異同。二十世紀頭二十幾年的巴黎吸引了大量極富才華的美國作家,現代派的核心人物龐德在英、法掀起一陣新風后定居義大利,《荒原》作者艾略特甚至以復興歐洲文化為己任。二戰以來,眾多少數族裔的作家不斷挑戰傳統,使現當代美國文學呈現出內容無比豐富的多元格局。
從肉身抵制到媒介裝置:半世紀的觀演身體流動時間:11月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香港大學上海學習中心(北蘇州路298號)
講者:周慧玲,臺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教授;劇作家、劇場導演
講座將首先回溯1960年代在西方,藝術家是如何開始改以行動(action)(而非藝術品),從整治自身身體(body)出發,透過對非藝術體制空間的探索來重新定義藝術、藝術家與藝術品的概念,從而抵制藝術體制、激蕩出觀念藝術,以此揭開何謂藝術的大辯論?他們(藝術家和藝術行為)所處的社會歷史情境(socio-historical context)又如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