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壞笑,聽說過我們與惡的距離麼?(閱讀時長10分+)
現實中魏則西案、江歌案、滴滴司機案、章瑩穎案等等,可能時間久了就最終都會塵埃落定,但是對於當事人的傷害卻是會跟著一輩子,hbo和臺灣當地電臺合作的這部現實題材的9.5高分良心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大意是向觀眾展現了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對於受傷害家庭以及相關人等的影響,我是連著2天刷完的,非常推薦大家沒看過的,找個空點周末刷劇,無論是已婚的還是在校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悟的。非常喜歡《與惡》的片頭,每集都一個爆點+底下的評論,表面上是鍵盤俠在指點江山,這也是某種程度的「惡」,但我看到的更多的解讀是:重點在於「我們」而不是「與惡」。
前段時間大熱的小歡喜,迎來了大結局,當然這個題材確實也當屬好劇,我看到有篇公眾號上就列舉了黃磊飾演的方圓多麼多麼的善解人意,婚姻之間的關係就應該多學學方圓和董文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自己失業,老婆被上司X騷擾,父母被騙,最後不得不賣房子來償還債務,而這些大事件的的背後都透露著兩性婚姻之間的互相包容好理解,相對的,在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時候,我能更明顯的感覺到,小歡喜裡還是淺嘗輒止,婚姻這方面的完全沒撕開一個口子,去揭露真正遇到的道德困境、三觀不合這些,而與惡則是把殺人事件這樣的極端情況下,來演繹不同的家庭之間,不同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對立。
所以這期帶來10大金句的盤點,試著帶大家去快速的過一遍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劇情還有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整理。
第1句:他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王赦
語出自幫助殺人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一開始很不理解,我明白他心中所追求的「正義」,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罪犯也是有人權的,但是沒道理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置於危險之中。正義感爆棚而不自知,直到最後以自己襁褓中的孩子的死亡而告終,開始認清老丈人說的那個自私的人就是自己,然後就開始接一些能賺錢的案子,而且本身業務能力強,賺錢的機會多的是,但就是不再露出開心的笑容了,一堆假笑。片中跟妻子和解的那場戲看的也是讓人動容。妻子說我懷念從前那個意氣風發,追求正義的老公,但是他已經不在了,然後王赦就哭的像個孩子說,我在啊,我在啊,我在啊...
情緒到了就爆發了,而後來的又去幹老本行,還上了電視,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希望能夠了解罪犯,從而預防犯罪。現實中呢,對標的人物,原型是黃致豪先生,臺灣刑事辯護律師,臺大心理研究所博士生,網站上也有TEDx死刑辯護的視頻,那句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就是出自他口。他的事件更有助於理解王赦這個人物的動機,如果我們急著判死刑,那當初抓到罪犯,直接捅死就好了啊,幹嘛要花2年的時間來走程序正義,結果都一樣啊,不去搞清他為什麼犯罪,以後還會有此類案件的發生。
第2句: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宋喬安
其實當時有被這句話給帶入坑的,感覺像要揭露什麼,後來才發現想多了...現實遠比宋喬安嘴裡說的複雜,她也僅是負責電臺媒體這塊的,一切對收視率負責。在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才慢慢解開心結,對身邊的人開始友善,開始嘗試走出陰影,走進現實。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演技真的不是蓋的,好幾場哭戲都是教科書級別的,知乎上一搜就有:如何評價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賈靜雯的演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821020/answer/654985865
然後得知8月底也剛得知被提名為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憑藉的就是這部劇。我也明白最後大結局的設定,當然要把前面的做個收尾動作,告一段落,但是在談及天彥被殺事件的時候,媽媽聲淚俱下,還有連爸爸都哭出來了,憋了很久很久了,傷疤遠沒有好而且還一直留著,可是現實就是天彥再也不能復生,生活還要繼續,還有個女兒,要給女兒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第3句: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後跟預防。——劉昭國
本身也是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自己的兒子天彥就是被流彈擊中死亡。跟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還不一樣,對待天彥去世的事件是持相反態度,所以兩個一直搞不好,一直在吵架。這件事任發生在誰身上,他人都不能感同身受,哪怕失去的是同一個孩子,夫妻之間的態度可以對立。一個是走不出,一個是去放手,能說出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後跟預防這句,是頂著多大的壓力說的,這個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不只是一句話,而是接下去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記得南方公園有一集,具體記不太清有可能人物對不上,講的是胖子對凱子還是屎蛋說我理解你,(回答)不,你不理解,然後就要說我要跟你各種感同身受,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劇情原地杵。最後胖子終於放棄,好吧,我不能理解你,直到說出這句,這時候凱子還是屎蛋說好的,我原諒你了。其實就是你說你理解了,實際上就是敷衍我的話,說實話在氣頭上的人聽到這句話就煩,你要是理解的話就不是勸我了,而是跟我一起罵,對吧?
第4句:沒有一個爸媽,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林秀麗
隨機殺人事件的殺人犯李曉明是她的兒子。看到這句的時候,人的同情心就開始出來了,當然並不是為了洗,殺人償命就該受到刑罰,而是一旦反過來去想,李曉明的爸媽和妹妹也是受害人,沒人去養一個殺人犯的,家庭的教育,親子關係影響了李曉明,但是社會大眾某種程度上也有責任,因為是群體,法不責眾,所以只能逮住李曉明的家人不放,憑什麼能夠繼續生活下去?還能笑的出口?而且片中林女士對著女兒李曉文說,你以後就改名字叫李大芝,3個人死總好過一起死,已經做好了用生命來償還罪責的舉動。
我是沒想到這部劇能夠往這方面拍,還拍的這麼深刻, 這麼揪心,最後李大芝他們一家被媒體報導,這件事的經手人就是news哥,雖然已經把地名把標誌性建築都模糊化,剪輯掉,但住在附近的人還是一眼就看出,原來殺人犯的一家是住在這裡,趕快去找,讓他們不得安生。
第5句: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應思悅
全篇最大的勵志角色是給了奶茶店長應思悅,說起來其實是挺適合的,角色是姐姐,上有老下有小,爸爸生病住院,弟弟又精神失常,還要一天忙店裡的事,收容了李大芝,也就是李曉明的妹妹,最後店被受害者家屬給砸了,然後又是遇到渣男失望透頂,不得已退婚。
多插一句,鑑別渣男最好的一招:就是看能不能同甘共苦。最後呢,news哥照顧生意,說打賭輸了,沒想到你們店還能夠堅持這麼就不倒,而看不見的背後是連晚上哭的時候,都還在對著電視練習擊打動作,嘴裡念著你不可以輸,不可以倒下,一定會變得更好的。全篇也是因為她的存在,她是那個誘因,雖然渺小實則偉大,幫了身邊的人的同時,身邊的人也幫他走出困境,最後的結局真的就如她所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第6句: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李大芝
片中此段劇情之後,接著又發生了命案,校園霸凌事件是導火索,但是沒有一家媒體去報,而是去追更大的熱點,小孩子模仿犯罪,高呼李曉明萬歲,然後網上又是一陣熱議,因為自帶話題自帶流量自帶收視率,所以媒體一窩蜂都去追這個,其實就有點跟王赦對著來,王赦追求的是原因,而媒體是結果導向。因為劇中的小孩先天有病,智力低下,經常被同學欺負,正當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媒體大肆報導,給小孩造成了不好的引導,原來邊緣人群是可以通過這樣搞就能博得關注,因此去犯罪,直到最後小孩的媽媽飽受非議,發出視頻聲明是媒體殺了她們母子(但媒體把媒體之罪這段給剪了),留下遺言便從容赴死。這起案件正是讓李大芝的這句一語成讖(chen),同時也帶來了宋喬安和news哥對媒體責任看法的產生微妙轉變和實施行動。
第7句:一般觀眾只有七歲的智商。——宋喬安
單獨摘這句出來,是因為那些成天寫新聞的那些不良媒體,心裡就是這麼想的,挖掘人性,製造嗨點,標題吸精,味同嚼蠟,有的甚至還起反向作用,俗稱的帶節奏。這個我也無法評判,就連劇中人都無法逃脫「收視率」這個怪圈,有了收視率才有底氣跟大老闆談,觀眾原意看才是王道,不然金主爸爸還投什麼廣告,越有爭議的新聞就越要報導,底下評論吵起來才好,吃瓜觀眾不分青紅皂白草草站隊,鍵盤俠不經求證維護心中的正義,這些現象都不陌生,而且愈演愈烈。
劇中記得播報的一則新聞手下人將標題標註如說《XXX施暴女大學生》宋喬安問:這女大學生是哪個大學的?答:臺大。宋喬安想了一下:把"女大學生"改成」高材生「等等,還有後來證實是假新聞的,為了搶奪時間不加求證就播了,觀眾也就點開看了。之前寫過黑鏡第五季第3集,也是血淋淋的給演了出來,碎片化新聞的背後是人們並不關心事實的真相如何,只是過個大概劇情,不符合自己的價值判斷就開撕。真相是什麼?重要嗎?
第8句:我不想我的小孩生下來,要面對這個眾生皆有病的世界。——林一駿
倒是從另一個角度替丁克一族平反。醫生林一駿和護士宋喬平真的是片中為數不多的可以輕鬆看劇的一組CP了,辦公室戀情但絕對是超乎你的預期。這條線的主要矛盾是林一駿認為病人達到出院標準後就不應該再佔用醫院的資源,之後的生活和治療、監督工作應由其家屬負責,管好自己的事就行。而宋喬平則認為病人家屬家庭條件如何,明顯不能為病人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這種情況下病人不能出院,而出院之後作出的傷人責任反倒是往自己身上攬。
索性之後的劇情這個矛盾被解開了,林醫生其實是知道醫療體制不健全,但是資源有限啊,不能厚此薄彼,還有更多需要救治的病患在等著,必須「公事公辦」,而在後續的劇情裡也有鬆動,就是開始嘗試去理解病人,甚至開始對自己未出生的孩子抱有期待,主動承擔一個父親、一個醫生的責任,規則是用來守的,也是用來打破的。
第9句:因為你比較勇敢。——宋喬平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病人應思聰手握碎玻璃拿命要挾,被護士小姐姐宋喬平安慰好之後,問的一句話,整個人都快要崩潰了,為什麼我愛的人都離我而去?為什麼只有我獨活?為什麼我要活著痛苦中,為什麼是我?「因為你比較勇敢」,說這句的時候感覺整個人都有光環護體,因為她還是懷有小孩的,弄不好就會一屍兩命。可能有些覺得這句話無足輕重,純粹是鼓勵和雞湯,但是在當時的緊急關頭,說出這句還是要點底氣和勇氣的,這句話就像四兩撥千斤一樣,把應思聰從犯罪或者自殘的邊緣拉了回來,也才有了最後恢復「正常」,主動要求出院,照顧家人,積極生活,因為他開始勇敢面對了。
第10句: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卓別林
語出應思悅的弟弟應思聰,因為事業愛情雙重打擊,而罹患思覺失調症,所謂的人格分裂,演員演的真的太好了,要不是有正常人狀態下出鏡,不然真以為直接叫個病人來演呢,演技炸裂!劇中他本身是青年才俊導演,早先還獲過獎,從7000(?)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不僅他個人,連劇中的每個人物都照著這句話說的應驗。我其實有點介意最後大結局的happy ending,太理想化了,一廂情願的結尾,比方說應思聰還有他爸爸的病還是有會復發或者嚴重的可能,王赦夫妻哪怕最後懷小寶寶了,如果還一直接這類」爭議「的,容易被網友帶節奏的案子,就還會對家人造成影響和」傷害「,但後來發現,我的視角還是小了,往遠了看,就是一群人在各自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走得慢有顛簸但不後退,近看悲劇,遠看喜劇。
10分鐘的評論,10段人物對白,對於10集嘔心瀝血的創作確實太草率了,這麼好的本子+這麼好的演員,給我們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發人深思,希望看完的你也能夠有所收穫。
片子放映之初,說是名字叫:巴別塔。簡單說下來歷,舊約中記載當時人類對上帝的誓言產生質疑,遂聯合起來想興建一座通天塔,沒想到此舉驚動上帝,為了阻止人類,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所以現在我們有著不同的種族,說著不同的語言。就跟何以為家,一開始叫迦百農一樣,是聖經中的地名,據說是耶穌最初傳道的地方,現已荒廢。
追本溯源,就能明白導演跟編劇為何要起這類名字,核心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然後再反向去思考看完了,自己能獲得哪些。我自己就是在看這部劇之後,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很大的感觸,我們雖不至於劇中會遇到極端,但依舊有參考價值,雙方關係一旦矛盾,其中一方做出改變,則溝通的模式跟著改變,改變別人難,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真因為在乎,才會想要坦誠布公,繼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