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脫歐過渡期結束的前一周,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平安夜,終於與歐盟方面達成了最終協議。這也意味著英國在經濟貿易領域實現了脫歐,英國徹底從歐盟退出。英國首相詹森稱,「這個偉大國家的命運從此牢牢掌握在我們手裡」,支持者歡呼迎來「新時代新曙光」。
脫歐與當初加入歐盟一樣艱難,過程也十分複雜。不僅僅要在國內先進行公投,而且還需要與歐盟方面協商相關事宜,爭取每一個歐盟成員國同意。這其中會有關於直布羅陀、北愛爾蘭的政治議題,而且還有後續與英國的經貿關係問題,雙方還涉及跨國勞工、入境管理、漁業資源分配、商業等多方面細節問題需要協商。這些東西都完成總共歷時四年半,經歷三屆英國內閣和兩屆歐盟委員會。
英國為什麼脫歐,留在歐盟不好麼?
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英國當初加入歐共體時主要是看到了西歐整體的經濟復甦和繁榮,而聯邦德國的地位正在上升。英國想加入其中分享發展機會,並且試圖成為其中心國家,獲得主導權。
然而英國國內並非是所以政客和民眾都希望加入歐共體。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時,在野的工當方面就極力反對,激烈程度正如同其今天要留在歐盟一樣。在1974年工黨上臺之後,便一年之後推動公投要退出歐共體,結果67.2%的英國人選擇留下。不過在留歐和脫歐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最終促成了2016年的公投。
英國加入歐盟,也就是加入了歐洲共同市場,貨物、勞務、人員可以自由進入歐盟各國。很顯然對於一個掌握了優勢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貿易大國而言是有益處的。然而相應的也自然會失去很多的自主權,比如財政和貨幣政策無法完全自主、無法與歐盟歪的第三方籤訂單獨的貿易協定、相關產品必須執行歐盟的標準。另外英國本身還需要支付會費和其他相關隱形的關稅等。這些本身對於英國而言否是十分不利的。
政治因素和現實情況兩方面也是促使英國脫離歐盟。英國在歷史上的相當長的時間裡對於歐洲大陸持高度警惕,所以先後推出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政策。這兩種政策就是避免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且強橫的政治實體對自身構成威脅。雖然目前英國和歐盟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相互所處安全與政治紛爭的那環境和背景下,但是經濟紛爭卻依然存在。英國並不希望被歐盟裹挾。
現在的歐盟正如當初的羅馬帝國一樣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也正在變質。因為容納了太多經濟狀況中東歐相對較差的實體進入,整體的水平和競爭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內部問題越來越多。很多這些國家的勞工進入到英國和西歐其他國家務工,搶佔當地的就業,產生很多社會問題。然而英國自身投入到歐盟的資金,很少反補給自己。對於這種情況,一項多疑的英國自然不會再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