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低碳生活?
怎樣才能把夏天的雨水在生活中循環利用?
如何把果皮、菜葉等生活垃圾做成花園的肥料?
在北京市朝陽區由蓋婭設計工作室設計的自然之友·低碳生活館裡,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北京衛視新聞頻道在低碳展館開幕會中對低碳展館志願者進行了採訪,並進行了報導。
以下是視頻文字概要:
走進位於朝陽區裕民路華展社區的低碳生活館,動靜相宜的環保漫畫展示牆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它採用交互式設計,將低碳生活的細節生動地展示在牆上。
(環保漫畫展示牆)
在變廢為寶展區,展示了大家親手製作的零廢棄樂器,包括由廢舊的金屬瓶蓋和盒子做的鈴鼓,以及由奶茶瓶、大米、豆子製作的沙錘。
(由廢舊的金屬瓶蓋和盒子做的鈴鼓)
推進低碳展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環保志願者們不忽略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細節,並賦予它新的生機,例如在戶外的小花園裡升級雨水回收系統、自製堆肥箱等。
(蓋婭設計創始人泰山講解雨水收集系統)
(從雨水收集系統中流出的雨水)
這個雨水收集桶每次下雨時可以收集半噸的雨水,雨水可以進行小花園的澆灌,也可以進行馬桶的衝洗、洗車等。
在堆肥箱中,先把廚餘垃圾放進去,再把稻殼放進去,然後乾濕疊在一起,它就自己發酵,三個月以後就變成肥料了。
(堆肥箱和稻殼)
而在室內,收集來的雨水也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屋頂的雨水,可以導到室內去,然後進行初級過濾,雨水收集完之後,流到生態牆裡面去,可以起到室內加溼器的作用。
(充滿生機的生態牆)
這所家庭式低碳科技館,將常年為公眾免費開放,成為環保志願者交流綠色設計思想的場所,它通過在社區層面進行節能減排的嘗試與實踐,從而總結可推廣的低碳家庭樣本,尋找低碳家庭的能效標準,以及通往低碳宜居城市的路徑和公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儘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社會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雙贏。
想了解更多關於低碳展館的詳情,請戳下方藍字~
開幕啦 | 大家的低碳展館,大家的參與式營造體驗和綠色生活智慧
自然之友·蓋婭設計工作室
FON·GAIASCAPE
自然之友 • 蓋婭設計(FON • GAIASCAPE)工作室,簡稱「蓋婭設計 「,是自然之友和蓋婭自然教育從事可持續環境設計的專門機構。
蓋婭設計踐行「參與式設計」理念,以「設計啟蒙公眾的環境意識,增強公眾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能力,使設計生活化,景觀教育公眾化,從設計視角培力綠色公民的社會氛圍」為行動目標。採取與公眾「共知共行」的設計方式(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分享使環境永續的設計理念、技術與案例。在實際體驗營造的過程中,與在地使用者一起,共同發現環境問題,共同學習解決問題的知識與經驗,共同付出改善環境的行動,共同享用改善後的環境。
蓋婭設計工作團隊積累了大量關於城市與鄉村社區營造案例,在生態社區和生態校園營造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設計理念及實踐曾被中央電視臺、《北京晚報》、《中國環境報》、《南方周末》、《瑞麗生活家居》等媒體報導,其中「營造城市社區綠細胞--蓋婭生態花園」榮獲2016年年度福特汽車環保獎「社區實踐獎」。
自然之友低碳議題致力於傳播低碳理念,並通過家庭、社區層面的節能減排實踐,總結出可推廣的「低碳家庭」樣本,形成「低碳家庭」的能效標準,探索通往低碳宜居城市的路徑和公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為積極的環保行動社群和潛在的行動者提供行動方案參考,陪伴和支持「綠色社群」成長。
2017年低碳實體展館改造正式啟動,低碳家庭實驗室積累的6年低碳生活經驗得以更多公眾進行傳播,通過參與式營造等創新手法,「低碳展館+公益講師發展體系+GREEN TOUR」的等「公眾行動產品」系列活動將進行落地測試。影響更多公眾的同時,激發參與者的自組織能力和創造力,研發更多公眾參與環保行動的活動形式。
2017年,我們新開通了服務號,自然之友的捐贈人及志願者都在這裡,查詢每月捐贈公示,捐贈人專屬福利活動,有意思的志願信息,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