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或許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場疫情把往日點頭之交的情分拉攏了許多,現在的我們會自覺地在他們面前駐足,等他們查看出入證、抬手測溫、確認體溫正常、放行。這一幕在進出小區時反覆上演,儘管隔著口罩,卻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感受他們的模樣。
把控進出人員和車輛,測量體溫、登記管理,排查進出人員信息。一座城,2000多萬人,1.3萬多個小區,防控工作細化到每一個小區各有千秋,但每一座門崗,每一個時辰,總有一位穿著制服的他在「把關」。
尤其是入夜,隨著志願者等「援軍」的逐漸撤退,那是他們的主場。
由於我們儘可能「摒」在家中,相較於往日,實際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安寧的「夜上海」,卻鉚著一股比以往更足的精神頭,專注地為社區防控爭取一份0確診甚至0疑似的成績單。
他們的制服上印著「security」或者「保安」,但我們更願意喚他們一聲「守夜人」。
3月3日,文匯記者兵分若干路,在各小區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守夜時刻。
19點,閔行區七寶鎮。
巡邏保安正充當「擺渡人」將快遞從存放點送至居民樓。
每天9點到21點,小區內一輛三輪車和一輛四輪車不間斷地來往於快遞存放點和各個居民樓,物業服務中心一共70個人,誰有空誰就充當「最後一公裡的快遞員」。
送快遞的有時候是保安小哥,有時候是保潔大叔。負責管理登記快遞外賣的管家助理奚思捷介紹,在周末高峰時期,僅正門一天的快遞外賣數量就高達1600件左右,登記表格一天要寫滿好幾頁。
不過無論是誰送,截至3日,小區做到了快遞0遺失。(周辰/攝)
20點,閔行區七寶鎮。
保安協助快遞員把外賣放到固定區域。
小區有兩個門,6號門僅供人和非機動車進出,從1月29日至今,保安陳加衛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兩個月,只休息了兩天。
陳加衛用對講機告訴把快遞送到居民樓的巡邏保安,快點把外賣送到xx戶居民家裡,這是一個獨居老人沒法做飯,不要讓他等急了。(周辰/攝)
21點30分,普陀區交通西路。
61歲的保安施先生正在檢查進入小區車輛的後備箱。
該車是小區登記車輛,司機是小區業主。都是熟面孔,施先生也遇到過怕麻煩,請他「意思一下,差不多就放行」的居民。
他說,「不管有多熟,每一輛開進小區的車,我們都要仔細檢查後備箱,杜絕藏人的情況發生。」(蘇展/攝)
22點30分,普陀區交通西路。
保安吳先生正在為小區居民測量體溫。
他說,小區居民都非常配合,社區開展防控工作以來,還沒遇到過有牴觸情緒的居民。不過到凌晨三四點,街道負責防控的工作人員會前來「暗訪」監督小區工作是否到位,「他們把車停在小區對面,然後假裝不配合測量體溫或者說沒帶出入證,直接闖進來,看我們怎麼應對。」
吳先生表示,他們對明察或暗訪式的監督表示理解,「特殊時刻,大家都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爭取早日摘口罩。」(蘇展/攝)
23點,長寧區古羊路水城南路。
保安正在查看快遞架。記者從遠處拍下了這張背影。
這裡白天挺熱鬧,保安陪著住戶一起拿快遞,既防止錯拿,遇到搬不動的也會搭把手。
有點意外的是,已經這麼晚了,他們還在這裡守著。(葉松亭/攝)
23點,古羊路水城南路。
保安檢查了住戶卡、測量了手腕體溫,確認沒問題後對記者放行。
面前的桌子上擺著登記表,還特意貼了日語、韓語、英語三種語言的告示。
記者問,「師傅,你們要在這裡守到幾點?」
師傅回答說,「24小時都有人,你什麼時候下班回來,都要測體溫。」(葉松亭/攝)
這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夜越深寒意越是料峭。
小區的「守夜人」們裹一裹大衣,活動活動腿腳,喝一口熱茶醒醒神,或許馬上就會等來一個夜歸的居民,一輛車,或許什麼也沒有。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要打著十二分的精神,等到天明。在這場抗疫中,正是千萬個他們的挺身而出,才鑄就了上海堡壘的銅牆鐵壁。
3日的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說,社區防控工作要科學精準,既要把握好尺度也要體現出溫度。
這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溫度。
辛苦了,守夜人。
原標題:
辛苦了,城市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