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圖中為現實中阿梅莉·德拉格朗的家屬在兇案現場祭奠她
2004年8月,22歲的法國學生阿梅莉·德拉格朗的屍體在倫敦西南部特威肯漢姆公園的板球場附近被發現,她因為頭部受到重傷而喪命。警方很快發現,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與2003年2月的另一起謀殺案十分相似,當時一位名叫瑪莎·麥克唐奈的19歲的年輕學生在離家只有幾米遠的地方遭到鈍器襲擊,由於顱骨多處骨折和腦出血,在醫院搶救了兩天後離世。很快,警方認為2002年3月份的一起失蹤案也與本案有密切聯繫,當時年僅13歲的米勒·道勒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失蹤,該失蹤案引發了當地警方史上最大規模的搜索,一對夫婦在偏遠的林地裡採摘蘑菇時發現了米勒的遺體。2004年,18歲的凱特在過馬路的時候遭到一輛飛馳而過的麵包車反覆碾壓,肋骨骨折,肺部被刺穿,但幸運的是在兇手置她於死地之前,凱特拼盡全力拿出了電話,父母在事發地不遠處的家裡趕了過來,她得以倖免於難。
註:圖中為真實兇手的照片
2008年,這一系列惡性事件的真兇列維·貝爾菲爾德因兩項謀殺和一項謀殺未遂控罪被判終身監禁,其中列維對於米勒案的罪行始終矢口否認,直到2011年警方收集了足夠的證據後這第三宗謀殺案的控罪才算坐實。
註:左邊為真實的柯林·薩頓,右邊為劇中柯林·薩頓的扮演者馬丁·克魯勒斯
幾宗案件能夠併案調查要從2004年的阿梅莉·德拉格朗案說起。當時,擔任高級調查員不到兩年的科林·薩頓作為案件的首席調查員領導了這起備受矚目的謀殺案的調查。雖然,在此後7年的職業生涯中,他還陸續領導了30多起謀殺案的偵破,包括在短短17天的時間內對臭名昭著的外號為「夜貓子」的英國連環強姦犯德爾羅伊·格蘭特定罪,此前他逍遙法外了17年的時間。雖然因為功勳卓著,他被視為大都會警察局歷史上最成功的偵探之一,但是2004年的這起案件卻是他調查謀殺案的開端。
科林·薩頓在退休後將他的工作經歷形成了回憶錄《MANHUNT》。英國獨立電視臺在2019年將其中他對列維·貝爾菲爾德的調查過程拍成了三集同名迷你劇《MANHUNT》,並成為了該電視臺過往幾年收視率最高的劇集之一。該劇花費了不少篇幅描繪了科林·薩頓作為一個中年男人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因為在劇中,雖然他有足夠長的工作經歷,但是在其職業生涯中卻從來沒有偵破過謀殺案,所以伴隨著整個案件的調查過程,他不斷地遭受來自上司、下屬的質疑。而且因為調查,他和妻子的關係出現了裂痕,科林的妻子是行為分析科的一員,但是科林對於妻子的工作對調查所起的作用卻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質疑。
科林向大眾展現了一個中年男人在面對事業起飛的機遇,但同時有可能名譽掃地的情況下如何用堅毅,也或者是固執的職業態度引領了案件的最終破獲。當然,劇情中更多表現的是科林對於自尊的維護而非名利的追逐,當妻子在勸說他將案子轉手給他人以保全職業生涯的名節時,也許她並沒有意識到這觸犯了丈夫的自尊。從科林後續所使用的調查手法,如不厭其煩地調查監控錄像尋找車牌,以及汽車登記記錄來看,與其說他不相信新興的刑偵手段不如說他是在試圖維護一個男人在工作了許多年後所建立的職業地位,因為如果他不堅持這些傳統的調查技術,那麼也就意味著他過去的職業經歷一文不值。雖然最後他的賭注成功了,但是也多少道出了中年男人的無奈。
科林所演繹的偵探角色並不像大多數懸疑劇中劇作者喜歡向觀眾呈現的角色,他不像本迪尼特克·康伯巴奇飾演的夏洛克·福爾摩斯那樣才華橫溢,不像馬修·麥康納在《真探》中那樣表現得個性鮮明。他更多地演繹的是普通中年男人在面對事業和家庭衝突時所展現出的隱忍和堅持。
如果按年齡段劃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最大的焦點是在童年和青春期,其次是老年,但是作為核心年齡段的中年卻是最不被人所熟知的領域。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雅克斯在1965年首創了「中年危機」一詞,指的是成年人面臨死亡和剩餘有活力的工作年限日益減少的感覺。雖然大多數人在中年時不會經歷嚴重的危機,但有些人確實會出現抑鬱和焦慮等症狀。男性的中年危機被認為是一種強烈的、主觀上困難的自我轉變過程,涉及到對時間視角的重新解讀、對死亡作為未來個人事件的對抗、對人生價值和目標的重新評估,以及對人生後半生的規劃。
男人在這個時候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位置,自己目前的發展軌跡是否能夠支撐起他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MANHUNT》的劇情很好地暗示了這一點,當時科林·薩頓在接手此案的時候正在搬家,這預示了中年時期,一個人會經歷社會角色的重要轉折;但此時中年男人會開始感受到來自衰老、疾病、死亡的威脅,比如從25歲以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是持續下降的,這對一個警探所必須的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威脅。所以,這種時候中年人經常會在依靠自己和尋求幫助之間搖擺不定,這種角色衝突會導致壓力增加。科林·薩頓在劇中就展現了一個男人矛盾的兩端,他對自己的調查方式很堅持,但是他又私底下詢問下屬整個團隊對他的看法;他對妻子的工作持保留態度,但是他又試圖從妻子工作的部門獲取更多的信息。
中年危機可能開始於你40多歲的某個時候,當你回顧你的生活時,你會思考,這就是人生的全部嗎?許多研究經過大樣本的統計發現,著名的U型曲線理論可以用來解釋中年危機,也就是一個人的中年時期總體的生活滿意度是最低的,而且這個年齡段的人使用抗抑鬱藥物的頻率也是最高的。該數據得到了遺傳學方面研究的支持,學者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黑猩猩的精神狀態呈U型曲線,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美國的500多隻圈養的猩猩的幸福感進行了評級。類人猿的幸福感在45歲到50歲之間的年齡達到最低點。研究結果表明幸福感的曲線形狀並不是人類獨有的。
科林·薩頓讓我想起了許鞍華《男人四十》筆下的林耀國,他們都是一樣默默無聞,但是在中年時期迎來了人生的轉折,只不過一個是事業上的,一個是情感上的。連表現手法上,兩部劇集都是採用了非常平鋪直敘的紀實手法。正如許鞍華對這個時期的描述:「好多東西都沒了,就像是遺失在風中的煙花,讓我來不及說聲再見就已經消逝不見。」
本文所記敘的案件當時在英國引起不小轟動,出於對死傷者的尊重,並未展現他們的真實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