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點兒看:
先來看看這個問題:為什麼荷蘭豆的英文是Chinese peas?
我不能一下子就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連荷蘭豆是啥都不知道...... 走進廣告牌看清荷蘭豆的圖片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在超市裡見過它,英文叫snow pea。我並不知道原來它也可以叫Chinese pea。
為什麼荷蘭豆的英文是Chinese peas呢?我把車子停靠在一個安全的角落,迫不及待地找答案。中西合璧效果最佳,我用百度和Google、中文和英文都查了下,不過很慚愧,我並沒有找到讓我滿意的答案。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信息。先說為什麼這貨為什麼叫「荷蘭豆」。
「荷蘭豆」在漢語中有很多名字,比如豌豆、菜豌豆、蘭豆、雪豆、莫谷豆…… 之所以叫荷蘭豆,有人說「應該是荷蘭蔬菜育種比較強,所以被聯繫在了一起,跟荷蘭人無關」; 有人認為可能與當初荷蘭殖民臺灣有關,是荷蘭人把它引進的;也有人說荷蘭豆並非真由荷蘭傳入,冠名「荷蘭」只是指「舶來品」的意思,和當初的「荷蘭水」(汽水)一樣。
一位網友在馬拉西亞發現了Holland Peas,給她高興壞了:)
再說說為什麼叫Chinese peas。
荷蘭豆的學名叫Pisum sativum var. saccharatun。在荷蘭,它叫peultjes;在英國,常見的是它的法語名字mangetout,是eat all的意思,連皮帶豆都能吃;美國和澳洲一般用snow pea。它也被稱為Chinese snow pea,Chinese pod pea,Chinese pea pod,也有叫Chinese pea的,不過相比來說比較少見,因為不夠具體。
至於為什麼叫Chinese peas,我找到了以下參考信息:
Snow peas are also known as Chinese pea pods since they are often used in stir-fries.
The common assumption is that snow peas are an Asian vegetable, but they were prbably first cultivated in Holland and were originally known as Dutch peas.
From Holland, snow peas—which were then known as Dutch peas—traveled to England and from England traders introduced snow peas to China. The Chinese name for snow pea is hoh laan dau—which means Holland pea. The snow pea became so popular in China that it was soon called the Chinese pea.
The first edible pod variety, called 'sugar pea' in English or 'mange-tout' (eat all) in French, was probably developed in Holland in the 16th century. They were enthusiastically endorsed by the Chinese and have now become known as Chinese snow peas.
查了這麼多,學了不少知識,不過還是沒能清楚地回答「為什麼荷蘭豆的英文是Chinese peas,多是一些assumptions,並沒有「實錘」。還望學而思網校的老師們幫忙答疑解惑,在此先謝過了🙏
關於學而思的廣告,我還要多說幾句。學而思廣告的一個點是「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 「既然家長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那就教給專業的學習機構來解決。」
不過我認為「這題不問我,問學而思網校!」這句文案所傳遞的價值觀有問題。等我女兒問我問題的時候,即使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會說「這題不問我,問xx網校」。因為教育是多方的責任,家長這一方不是花錢報班就夠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多參與、做榜樣。
我們常說「育人育自己」 「育人遇自己」,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進步。蘇格拉底說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其實是一無所知。作父母和老師,承認自己無知並不丟人。「學習」是一種意識,也是種能力,更是一種樂趣。想給他人一杯水,自己必須是自來水,保持好奇,活到老學到老。
在美國讀研時我做過補習班的兼職,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三年級的家庭作業中,老師讓學生分析美國內戰南北雙方的優劣勢。學生需要通過教科書、課外閱讀和上網來回答。如果你的孩子、親戚、學生問你這樣的問題的話,不妨花點時間引導他去圖書館和利用網絡自己來解決問題。
我的一位教授在「教育與科技」課上分享過一個故事。教授的電腦出了點問題, 於是她打給在Google工作的好友尋求幫助,好友簡單粗暴地告訴她"Google it"。教授Google了半天還是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於是又打給好友。好友說"Google it again!" 教授又嘗試了半天,還是未果,帶著點尷尬和生氣再次打給好友,好友這時說"All right, let me google it for you."
老師也不是什麼都知道,他不過是那個「知道哪裡更有可能找到答案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學生,也是彼此的老師。只有我們先對自己說「我能」,我們的孩子才更容易相信「我也能」。不知道答案,就一起找答案共同學習就好了,我想這是責任和義務,也是最好的陪伴。
最後一起讀下王師傅這段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