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京報網。
文|匡賢明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部署,其中明確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反壟斷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改革進程中的一項重點任務。此次各方關注的重點在於,明確提出了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應當說,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反壟斷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反壟斷,不是不要資本發展
一方面,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是不要資本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也不是任由資本隨意擴張,而是要依法規範發展。
會議也明確指出,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平臺企業等發展,仍然堅持鼓勵創新發展的基調。
事實上,從過去多年的發展看,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沒有這些大型平臺企業,我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競爭力無疑會受到影響,一些新業態的發展無疑也會受到影響。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預期未來還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規範數字經濟發展,規範平臺企業發展,基本出發點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並使其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時,也需要看到,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邊界,並使傳統產業發展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由此引發了人們對資本擴張的擔心。
比如,數字經濟與金融的結合,在創新金融業態的同時,對監管帶來什麼樣的挑戰,監管如何應對,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對於個別企業利用其市場壟斷力量侵犯中小企業和民眾權益的行為,各方有著一定的警惕性。
再比如,個人數據隱私的保護與監管還是滯後於行業發展。此外,當一個又一個的傳統產業納入到數字經濟商業生態圈時,如何判斷、衡量產業壟斷,成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國際經驗已經表明,不受約束的資本擴張,有可能帶來「一地雞毛」的風險。
因此,規範資本的發展,規範平臺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未雨綢繆的舉措,既防止了資本無序擴張帶來的壟斷風險,又對資本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從這個角度看,在反壟斷中明確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部署,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課題。
規範發展,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平臺企業在創新和服務民生上的重要作用。依託大數據等,平臺企業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有著優勢。這個優勢可以引導用來推動創新和服務民生。
比如,農村數字電商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發展。為此,需要引導和激勵平臺經營者以及背後的資本將主要資源用於數位技術革新、服務質量改進以及商業模式創新。
打破壟斷的關鍵是降低創新成本
打破壟斷、規範發展,關鍵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創新成本。
平臺企業的某些技術決定了它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徵。反壟斷反的不是基於技術的自然壟斷,不是企業利用技術創新和通過正當競爭獲取的市場地位;反對的是由此延伸的市場壟斷,反對利用壟斷的市場地位侵犯中小微企業和民眾合法權益的行為。
因此,考慮這一特徵,規範發展關鍵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創新成本,鼓勵更多的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以競爭防止壟斷的形成。
打破壟斷、規範發展,主線是依法推進。隨著我國《反壟斷法》的不斷修訂和完善,反壟斷要按照其規定的條件和程序依法推進,使有想法、有創意的中小微企業能夠避免壟斷的擠壓,在市場中找到發展的立足之地。
打破壟斷、規範發展,基礎是加快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如果我們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規律和特徵不了解,就很難有效判斷壟斷,既有可能放過壟斷,也有可能誤殺創新。
為此,有專家已經提出,需要重構數字經濟理論和規制體系,重構相關市場界定分析框架,形成反不正當競爭、電子商務、反壟斷等領域分層次的數字經濟競爭法體系。這一點,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更廣泛地說,在經濟發展的各生產要素中,都要規範發展,各要素協調配合,從而形成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任何一個要素的無序擴張,都會帶來經濟結構的失衡和相關的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說,反壟斷已經成為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在中央做出戰略部署後,關鍵在於加快相關政策調整與制度安排。
□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