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禮剛
蘇頌是中國和世界上卓越的科學家,在天文學、藥物學方面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作出了貢獻,他的科學發明至今還為世人所利用。
鎮江諸志對蘇頌的記載
翻閱鎮江《鎮江市志》、《丹徒縣誌》、《丹陽縣誌》、《京口區志》、《光緒丹徒縣誌》,以及第二輪修志的《鎮江市志》等諸志都以同樣的記載頌揚著蘇頌:蘇頌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天文、藥物學家。蘇頌以儒家的理學思想,實現了在政治上、醫藥學上、天文學上卓越的貢獻,其精神世代相傳。他的思想和科學成果,千年來一直都在影響國人乃至世界。
蘇頌,字子容,1020年1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同安,祖籍福建泉州同安。他小的時候隨父親蘇紳漂泊,父親做官到哪裡,他的家就到哪裡。父親蘇紳逝世後安葬在潤州(今鎮江)京峴山西麓,按照傳統和朝廷規定,他辭官為父親守孝,定居在化隆坊。母親去世後,他將因勝寺請為功德院。
蘇頌辭官退隱鎮江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不顧年高,與韓公廉共同撰寫《新儀象法要》,把水運儀象臺的研製成果,用文字詳細記錄下來,傳於後世。成為我國保存最早最系統的一套機械設計圖紙,且多為透視圖和示意圖。
曾肇《贈司空蘇公墓志銘》記載:蘇頌於1101 年五月庚辰逝世,崇寧元年(1102)十一月丙申,葬丹徒縣義裡鄉樂安亭,安葬在鎮江五州山淨因寺東北阜。贈司空魏國公,諡正簡。因為蘇頌「葬潤州,故今為丹徒人」。蘇頌的子孫繁衍於鎮江,今新區的大路鎮和揚中都建有蘇家大院,為蘇頌後裔集中居住的地方。
蘇頌好學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時年22歲的蘇頌考中進士。嘉祐(1056—1063年)年間,蘇頌任集賢閣校理,負責對朝廷收藏的經籍圖書進行版本校勘和整理。在擔任禮部尚書時,主管朝廷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外事活動。蘇頌還出任地方官。他曾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縣)留守推官,召試館閣校勘,遷集賢校理。後落職,出知婺州、亳州、應天府、杭州等地。到元豐初年重返朝廷,還曾出使契丹,歷任刑部、吏部尚書等職。元祐七年(1092)六月,73歲高齡的蘇頌被拜為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登上宰相位。
為相期間,蘇頌對內不搞政爭,維持安定局面。對外深戒邊將貪功生事,力求與鄰國和平共處。蘇頌官曆宋仁、英、神、哲、徽宗五朝,從政長達五十六年,為人為官,言行品德為當代和後世稱頌。
蘇頌平生好學,他在集賢閣任職九年期間,孜孜不倦博覽皇家藏書。凡有關天文、音樂、算學、醫學、典章制度的書籍,無不瀏覽,回家便筆錄下來。在具體的研究上「探其源,綜其妙」,「驗之實事」,九年時間下來,成為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的學者。《宋史·蘇頌傳》記載:「平生少睡,雖三鼓枕,至五鼓不復瞑。」他在天文、藥物學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成為中國宋代著名科學家,與他的勤奮好學有著因果聯繫。
蘇頌博學多才,深通天文、歷算、生物、醫藥等學科。蘇頌的天文知識也得益於家教。蘇頌說:「吾曾祖母代國夫人歸曾祖時,賚裝中有北極、北鬥四聖像,奉事甚嚴。」蘇頌在創製水運儀象臺時,回憶說因少時家藏渾天儀小樣,制儀時還能瞭然於心。蘇頌父親蘇紳亦精通天文,蘇紳任通判揚州時,蘇頌才十六歲,蘇紳即命蘇頌作《夏正建寅賦》。批閱時鼓勵蘇頌說:「夏正建寅,無遺事矣。汝異時,當以博學知名也。」蘇頌的叔父蘇繹也精通天文,蘇頌在為叔父寫墓志銘時說:「因病臂不克赴試,遂棄詞業,專精文史、陰陽、星曆、佔筮、術數、百家之言,靡不精造。」
蘇頌家中藏書數萬卷,著作有《蘇魏公文集》72卷、《新儀象法要》3卷、《華夷魯衛信錄》250卷。他還參加和主持編寫了《嘉祐補註神農本草》和《圖經本草》。《嘉祐補註神農本草》載藥1082種,《圖經本草》附有繪圖,對醫藥學和生物學都有很大貢獻。
卓越的天文學家
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奏請皇上,組織一批科學家,並運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製作水運儀象臺。水運儀象臺集渾儀、儀象和報時裝置為一體。
渾儀是用來測量天體坐標的儀器。渾儀從外到裡分成三層,裡面兩層可以轉,最裡層有一個窺管,可以南北方向移動,整個渾儀的軸指向北天極,也就是與地球自轉軸平行。儀象是古代天文儀器的總稱。「儀」,指觀測儀器。「象」,指表演天體在球面上的視運動等現象的儀器。報時裝置即小時報時。蘇頌把渾儀、儀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架儀器中,利用水作動力,對漢以來各種天文儀器進行分析,綜合各家之長進行精心設計,並挑選精通算術的韓公廉做助手。水運儀象臺高35.63尺(約12米),底寬21尺(7米)。1092 年,水運儀象臺終於製成竣工。
水運儀象臺中有多項發明創造,四遊儀窺管跟蹤天體運轉,實際上是現代轉運儀的雛形,天衡系統是近代鐘錶的先驅。渾天儀屋頂蓋板可自由移動,這是世界上最早設計的天文臺觀察室自動啟閉屋頂。水運儀象臺的發明創造,獲得了世界肯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史》撰著中說:「我們藉此機會聲明,我們以前關於鐘錶裝置……完全是十四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說法是錯誤的……中國在許多世紀以前,就有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力傳動機械的時鐘。」「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測用渾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新儀象法要》是對水運儀象臺的設計實施圖紙加以總結整理而成的一部專著,正文以圖為主,介紹水運儀象臺的總體和各部件結構,各圖附文字說明。這些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系統的機械設計圖。書中還附有兩套共五幅星圖,這是根據北宋元豐(1078-1085)年間,一次恆星觀察的資料繪製的,共繪有恆星1462顆,而西歐在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前觀察的星數是1022顆。因此早於歐洲近400年,並且多440顆星。水運儀象臺製造成功,可以說蘇頌乃世界鐘錶之父。《新儀象法要》撰著於鎮江,則表示世界科技成果文字完成在鎮江。
卓越的醫藥學家
北宋對藥物學比較重視。嘉祐年間,蘇頌任集賢閣校理時,奉命負責整理校定以前的藥書,他組織編審局,領導一批醫官和文臣開展這項工作。
蘇頌熱衷於藥物學研究,蘇頌曾奉命整理校定歷代醫藥典籍,編著《圖經本草》和《嘉祐補註神龍本草》,圖文並茂,具有識別和應用意義。
《圖經本草》是中國當時最新最全的藥物志和藥物圖譜,每種藥物都繪有圖樣,註明效用、產地、採集時間等,備註得清清楚楚。《補註本草奏敕》記載:「本草舊本經注中,載述藥性功狀,甚多疏略不備處,已將諸家本草及書史中,應系該說藥品功狀者,採拾補註,漸有次第。及見唐顯慶(656-660)中,詔修本草,當時修訂注釋本經外,又取諸般藥品,繪畫成圖及別撰圖經等,辨別諸藥,最為詳備,後來失傳,罕有完本。欲下諸路州縣應系產藥去處。並令識別人仔細辨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並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並一一開說著花結實,收採時月,所用功效。其番夷所產藥,即令詢問榷場市舶商客,亦根據此供析,並取逐味各一、二兩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送,當所投納,以憑照證,畫成本草圖。並別撰圖經,所冀與今本草經並行,使後人用藥,知所根據。」
李時珍對《圖經本草》評價很高,認為它「考證詳明,頗有發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引用《圖經本草》的成果。可惜的是《圖經本草》亡佚,只是有關典籍中存錄一些片段。
今年12月10日,是蘇頌誕辰一千周年,筆者故撰此文,以對卓越的政治家、天文藥物學家蘇頌以緬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