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佩佩,1946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著名影視演員,擅長舞蹈和表演。1963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加入邵氏電影公司。曾以《情人石》獲得國際製片人協會金武士獎,主演中國新派武俠電影開山之作《大醉俠》,又以《毒龍潭》被香港和臺灣報界選為「武俠影后」,復出後憑藉《臥虎藏龍》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2018年獲第24屆華鼎獎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 。參與近百部影視劇的拍攝及舞臺表演,著有《擦亮心燈》《戲非戲》等著作。
當我走過這些日子時,我從未在意過。
然而,當我如今提起筆,要把這些往事寫下來時,
才發現「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鄭佩佩
「我其實算是一個沒什麼生活情趣的人。」鄭佩佩曾這樣自我評價。
個性成因,大概要追溯到一個人不完美的童年,鄭佩佩不是被呵護長大的公主,她成長在一個沒有父親庇蔭的家庭。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鄭父被下放至遠離上海的內蒙古。鄭父離家後,一去杳無音訊。1950年代,鄭母帶著兒子女兒去香港投奔孩子們的舅舅,獨留了鄭佩佩一個人在上海,已經很獨立要強的她,愈發獨立要強。當時,她們家已從早年生活的飛龍大樓,搬到了淮海西路上的一處西班牙房子。那是比飛龍大樓更低調的一處小樓,沿街不得見,而今已被一排店鋪掩護住,但它的「鄰居」赫赫有名,是上海地標武康大樓,在當年,鄭佩佩是叫它「九層樓」的。
鄭佩佩的小學在九層樓(武康大樓)旁的世界小學讀,當年上海老城區下水系統不完備,每遇暴雨,這一帶積水嚴重,有時要坐著木桶去上學。世界小學的知名校友除了鄭佩佩,還有葛蘭、陳厚等後來的香港紅星。獨留在上海時,鄭佩佩已讀到市三女中。這所學校因有過宋氏三姐妹等名人校友而蜚聲海內外。當年的鄭佩佩,一個人從淮海西路乘車去江蘇路上的市三女中上學、下課,全家只有她獨自一人在上海生活了兩年。那時的公交車上,一定會有人給老人孩子讓座。誰不讓座,自己都難為情,每個人都想積極地為國家做點什麼。」過了半個世紀,鄭佩佩跟我這樣說起當年的上海風貌。「小偷和強盜?那是聞所未聞的。」
鄭佩佩與外婆、父親母親的合影
那個純真的年代,樸素的布爾什維克精神,深深植入了鄭佩佩的骨子,這樣一個想要為國家、民族做點什麼的人,一個讀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少女,突然因為母親在香港的召喚,又匆匆離開了上海。起初她以為只是過去探親,還要回來上海的。殊不知,命運在此急轉。她去香港不是探親,是定居。生長在紅旗下的鄭佩佩,從社會主義的新天新地,一下被傳送到了殖民地時代香港的資本主義花花世界。
維多利亞港吹來的風,打在少女鄭佩佩的臉上,她眯著眼睛觀望這個英屬殖民城市,雖然這裡有自己的親人,但是一切又是那麼陌生。為什麼街上那麼多英文招牌?為什麼這裡的人愛打麻將?女人們的旗袍開叉那麼高……這裡是不是太墮落了?
鄭佩佩報考了報紙上登廣告的「南國訓練班」,考的時候並不知道究竟日後可以做什麼,只是知道可以繼續跳舞。好幾位先後成為邵氏電影工業重要演員的上海同鄉,嶽華、陳鴻烈、王羽……也是這樣懵懵懂懂入了行。客從家鄉來,都說上海話。當年的邵氏片場,上海話是通用語言。上海人、北京人、四川人……這些遠離了家鄉的文藝青年與中年,在遠離故土的彈丸之地,用電影搭造心中的夢裡故國。
很多年之後,鄭佩佩第一次去北京,參觀故宮、頤和園,亭臺樓閣間她驚覺當年李翰祥、胡金銓等邵氏導演搭景搭出的紫禁城、王府,與實景實地竟差不得多少。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大師造就時代,時代也成就了大師。鄭佩佩幸運,她的青春與大師們同行,趕上的又是中國電影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整個大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革命,香港的電影人,用電影塑造著回不去的故土,安撫了全世界中國人的心。Shaw Brothers的名字遠播世界各地——邵氏出品,必屬佳作。
鄭佩佩在電影《大醉俠》中,1966年
鄭佩佩其實亦從未想過要一生都在光影幻夢的圈裡浮沉,她一心要在適合的年紀想嫁給對的人,鄭佩佩的骨子裡有這傳統的精神,所以在認識了臺灣商人家庭的原文通先生後,她便毅然地揮別電影圈,嫁夫隨夫定居洛杉磯,做原太太去了,讓媒體和影迷都跌破眼鏡。
很多電影明星的故事,寫到這一章,也就戛然而止。她們嫁入豪門,她們此後的幾十年過得就像是同一天。媒體在寫到她們的時候,用的都是同一樣的話:深居簡出、相夫教子……
可是鄭佩佩的故事,在這裡,遠不會變成省略號。
鄭佩佩在《情人石》中,1964年
勞動人民鄭佩佩在美國也沒有閒下來,她雄心勃勃地開華語電視臺,包下一個頻道,自己製做電視節目。香港的邵氏電影工業轉型TVB電視文化時,鄭佩佩遠在大洋彼岸以一己之力進行著自己電影跨到電視的革命。她什麼都試,做美食節目,也做新聞節目。拍新聞時,扛著攝像機去採訪,自己是編導,也是主持人。大陸來的同胞,慶祝「十一」,她去採訪;臺灣同胞的「雙十」活動,她也去採訪。結果,被兩邊的人都批評。這讓她不自覺地回望了自己走過的路——成長在新中國,成名在香港,臺灣觀眾喜愛她的電影……唐人街的人看她是香港來的電影明星。「那麼我究竟來自哪裡?」
很多年之後,鄭佩佩在香港遇到好萊塢明星簡方達,她跟簡方達說:「年輕的時候,我曾用電視節目將你的健康舞帶回到香港。」鄭佩佩做了太多事,也低估了命運的難。她的華語電視臺沒有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婚姻也觸礁了。離婚與破產是接踵而至的,鄭佩佩的人生在40歲的時候,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她也曾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有病亂投醫,別人叫她砍掉院子裡的樹來轉運她也照做,但運不會因此而好。最終,是信仰將她從深寒的冰湖裡撈起。那是她人生至今最大的轉折——皈依佛教的鄭佩佩,選擇住到了佛堂裡去。
轟轟烈烈的前半生在身後坍塌。事業、家庭、得與失,沒有什麼是不可放下的,一切都是無常。
她重新衝刺工作,她需要錢養孩子,有段時間,她拍電影、拍電視,也主持製作節目,寫專欄寫書……不計條件艱苦,跟著劇組北上開武戲,她成為最早回到內地拍戲的一批港星;演《唐伯虎點秋香》,在周星馳指點下無釐頭搞笑,讓她無意間收穫了如華晨宇這樣新一代的影迷。
「我已經將遺體做了捐贈,由於身體已經太老,無法用於器官移植,是給大學作醫療研究的。」聽到鄭佩佩說出這樣的話,我的心裡一緊。我說我可以理解但並不能做到舒服地去接受這件事。「那是因為你看得還不夠透啊……」她笑著說。「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在美國也籤了捐贈協議,如果日後我在香港去世就捐給香港大學,如果是在美國,那便就近去美國的大學……」許多女明星還在為容顏美醜煩惱,她已「透」得如此徹底。
前年,鄭佩佩回上海來參加電影節,她起初以為是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殊不知其實是參加「上海驕傲(同志國際電影節)」,因為她演出的同志題材英國電影《輕輕搖晃》要在這個電影節上做特別放映。在搞清楚兩個電影節區別的時候,我們都笑了。這部電影是她這些年接的西片之一,合作的演員是大名鼎鼎的本·威士肖,但在她的眼裡,演員不會因名氣大小產生貴賤。就像說起她拍加拿大電影《冥想公園》裡,演她女兒的,是隔年演出《殺死伊芙》獲艾美獎視後的吳珊卓,在她的眼裡,除了演技,吳卓珊也不會比別的演員貴重,眾生平等。
鄭佩佩與本-維肖主演英國電影《輕輕搖晃》,2014年
在香港領華鼎獎終身成就獎時,鄭佩佩在臺上的感謝名單裡,有她合作過的演員,有她上海的親朋好友,小學同學,還有她的兒子女兒……其實她忘記了感謝一個人,是她自己。
——而也是因為「忘我」,才有今時今日的鄭佩佩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百鍊成鋼的過程裡,早已放下執著的自己。
(全文刊登於《生活月刊》五月新刊《天賦自由》)
撰文:甘鵬
圖片提供:《鄭佩佩:回首一笑七十年》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版)
—
《生活月刊》162期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