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日本④|池袋華人家庭的教育模式

2020-11-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於2018年牽頭啟動了南京大學本科生國際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中國人在海外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系列調查」。高校教師帶隊,與本科生一道走出國門,每年前往不同國家進行實地調研。研究團隊通過觀察與訪談的方式走進具有代表性的華人社區,力圖闡釋華人在海外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狀態。

2018年,項目組調研在韓國生活的中國人。2019年項目又選擇日本東京都豐島區的池袋華人社區開啟第二次調研。整個調研過程歷時近兩周,研究團隊共完成了對30位池袋華人經營者的深度訪談。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

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這些華人在日本社會是否融入了當地社會並建立起與當地人之間的互動?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中日兩國的家庭制度存在諸多共同之處,子代對親代的代際支持在兩國的家庭價值規範中同樣被強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家庭發展親緣依賴網絡的凝聚力要弱於中國家庭。

池袋標誌性商鋪「陽光城」。本文圖片均由南京大學「中國人在日本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調查」科考隊提供

移民家庭中,代際關係不可迴避的一環是親代對子代的培養模式,這涉及到父母對子女的身份期望、學業期望和未來發展期望。先前有研究表明,在日中國人對子女的文化認同期盼呈現出一種複雜的矛盾狀態:一方面他們希望子女能夠儘快融入日本主流競爭,另一方面他們又並不願意子女完全忘記或丟棄自己的中國身份。

本次調研接觸到的訪談對象基本上都來自帶有中國文化背景但在日本社會生活的移民家庭。在接受採訪的三十位池袋華人中,大部分已婚並育有子女,其中有三位與日本人締結了跨國婚姻。其餘有的先在中國結婚,等產業穩定後再將配偶和子女接至日本,也有旅日後與當地華人相知相識而成家的例子。

本文挑選了兩個案例,呈現在日中國人家庭對子女教養的態度和特點。

「將來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還不一定呢」

2006年來到日本的餐飲從業者ZH先生至今不太會日語,他形容自己「上街買東西靠比劃」。早年從事廚師工作的環境也不太用得上日語,真需要與當地人打交道時,ZH先生往往依靠懂日語的中國朋友翻譯——這些朋友大多都是他餐飲店的常客。孩子出生時,ZH先生留給日本醫院的聯繫方式甚至都是朋友的號碼。

ZH先生和妻子共育有兩兒一女,大兒子2000年在中國出生,他五歲的時候,ZH先生就到日本來工作了。兒子從五歲到十四歲期間每年都到日本探親,只有初二到高二的這幾年沒來。目前大兒子剛到東京讀語言學校,沒有在中國參加高考,在備考日本的大學。

ZH先生說起大兒子非常驕傲,「他成績非常優秀,想考東京大學……咱中國小孩來了以後,只要認真學習,都很厲害。」

ZH先生的小兒子2014年出生,小女兒2016年出生,「都在家附近的幼稚園上學,跟日本小孩一起。」 小朋友深度融入日本社會,造成了家庭溝通的困難,「現在我姑娘說日語,我都聽不懂了,她才四歲,我就聽不懂了。」

ZH先生十分注重培養孩子說中文的意識,他要求孩子在家中必須用中文交流。「我們沒空教,姥姥、姥爺來帶了半年,教了一點中國話。現在小孩學校全是日語,給我愁得,想讓他學學中國話,要不然不行。」讓ZH先生欣慰的是,孩子在家庭的環境中可塑性很強。「姥姥姥爺來半年,教一教,他們就學得非常快。」

除了家庭氛圍的影響,ZH先生也考慮過以更強勢的方法讓孩子掌握中文,「想把孩子送回去學漢語,將來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還不一定呢,不會中文不行啊。」

在談及對子女的身份期望時,ZH先生表示他並不希望他的孩子們加入日本國籍,並且希望孩子長大後儘可能回國,而非留在日本。

「中國籍,不讓他加日本籍。大兒子的話,18歲以後,自己選擇。我是不想讓大兒子呆在日本,想讓他在日本念大學,完了工作,工作幾年之後回中國工作去。我是覺得日本人壓力太大。每天就是賺錢,交這個錢交那個險。」

總體而言,ZH先生對孩子的培養模式趨近放養型,因為他基本沒有時間看管孩子的日常學習。

對於將來的打算,ZH先生還是以回到中國作為主要考量方向,「我不幹活的時候就回去,幹不動、炒不了菜就回去。我是1976年生,今年44歲。將來回去養老的可能性佔百分之七十。」

他也因此對子女回中國發展有著更高的期待,「三個孩子不能全來日本呀。將來要是回國,在國內發展點什麼事業,沒地方奔。現在三個孩子全來日本,到時候回國,就我和我媳婦倆人回去了。老兩口要是有一個沒有了,就一個人回去……」

「我不會給孩子過多的限制」

WA先生的態度與上文的ZH先生略微不同,WA先生在日本經營貿易公司,妻子的美容院也是聲名在外。

池袋掠影

WA先生到日本留學是受到母親的影響。WA先生的母親祖籍旅順,一家十口人,在海邊打漁為生。偽滿時期,有次到海邊釣魚的日本鐵路工程師看到他們一家人生活困難,便幫助WA先生的姥爺在大連找了份差事,還把這一家人安頓到了大連火車站後面當時日本人的居住區。

WA先生的母親9歲就給日本人幫工,也會說簡單的日語。WA先生介紹說他母親後來成為了「中國第一屆開火車頭的女司機,三八紅旗手,建國之前就是。包括你們以前讀過的《半夜雞叫》的作者高玉寶,高玉寶的妻子都是我媽給介紹的。」

由於他母親對日本人的好印象,加之日本經濟發展迅速,WA先生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到日本留學。

現在WA先生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都是在日本出生。大女兒9歲,上小學四年級,小兒子5歲,還在幼兒園。提起孩子的語言偏好,WA先生說,「大姑娘中文還可以,兒子就是日本人讀法,說倒裝句,主謂賓不分。」

即使孩子都在日本出生,WA先生在家裡依然提倡讓他們講中文,「在家和我們倆是說中文,他倆吵架的時候是說日語,不說中文。有時候我說不準吵架,吵架就用中文吵,他倆就不吵了。」

WA先生表示沒有對孩子的語言偏好刻意要求,只是因為妻子日語不是太好,如果孩子不講中文就無法和妻子溝通,而WA先生自己也覺得日語畢竟不是他母語,當然還是中文溝通更舒服。

WA先生女兒所在的小學也有許多華人,「池袋這個小學華人很多……姑娘四年級就一個班,一個班27個人,有一半都是華人家庭。現在小學開運動會就發現,基本上中國父母都是一堆一堆的,我們互相還都認識。中國人父母一般都在這個地方做生意,因為能住在池袋這個地方,很多都是自己當老闆有生意的,池袋這塊房租地價比較貴。」

對於孩子的養育,WA先生比較認同日本學校的寬鬆教育,「我不會給他(孩子)過多的限制。」雖然知道國內的教育模式,但他們還是決定讓孩子過得更輕鬆些,「我對孩子就是散養。我妻子就經常說讓他們去讀私塾,日本也是有私塾的,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讓我把他們送到私塾。我說不行,這正是孩子玩的時候。」

關於是否考慮讓孩子回到中國學習或者發展,WA先生說:「孩子現在送回國內,她也不願意。原先給我姑娘送回一個月,再把她送過去死活不去。」

而且相較於回國學習,WA先生還是更希望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放假的時候把她送回去的,不是回去念書,因為我作為父母不希望孩子離開我。我要是回國,是全家都回國。要是孩子從小在外面念書,我怕孩子離開父母會有一種陌生的心理,不安的感覺。」

另外,WA先生也很讚賞日本教育中對孩子動手能力的重視。「像兒子在保育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裝的東西、背包都是很有規矩的。回家你要是把鞋放錯地方了,他會和你發脾氣的:『鞋要放在鞋櫃裡,擺正,一個個擺』。自己要幹活,在家要刷廁所、掃地。姑娘現在開始自己做飯。」此外,WA先生也認為日本的社會福利讓他們在孩子的健康方面沒有太大的顧慮。

雖然並不強求孩子回中國發展,但WA先生家還是會延續中國的習俗。

「在日本,沒有像中國這樣非常隆重的(節日)氛圍,因為像放鞭炮日本不允許。在家會包餃子,基本三十兒晚上,家族都會上飯店。日本是這樣,如果你家族人多可能會湊一起。我們家族也沒有太多人,剩下都是小一輩的。一到過年過節,我都給他們招過來吃飯、喝酒。」

在社會交往方面,WA先生的交際圈基本都是以華人為主,雖然孩子在日本社會融入很好,但WA先生作為家裡的第一代移民依然很難和日本人有深入密切的交往。即使如此,出於各方面的權衡,WA先生和妻子也已經申請加入日本籍。

結語

ZH先生與WA先生兩個家庭的育兒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視作當今旅日華人代際互動的不同類別的縮影。

池袋站東口

日語水平較低、與日本人互動較少的旅日華人大多在子女「必須保留中國國籍」這一點上有著更為強烈的訴求。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均不夠多,原因一般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有訪談對象表示「會採取散養模式」,且「不會對(子女的)學術能力有太多要求」。他們對於子女的未來發展也往往沒有明確的規劃,像ZH先生「希望大兒子能留在國內發展」,很大程度是期待日後他和妻子回國能有個依靠。

而教育水平、社會地位、日語水平都較高的旅日華人則有著較為不同的行為表現。他們在子女的學習和生活中捨得投入巨大的精力與財力,既保留了子女在未來發展方向上的自主權,也積極給予幫助與建議。

有訪談對象「既尊重孩子自身發展意願,又對子女抱有較高的期望——希望他們可以成為促進不同國家溝通的橋梁」,並提出「不是父母來決定孩子的人生,而是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亦有訪談對象談到在為兒子辦理留學時「敏銳捕捉到孩子在中文方面更擅長的一面,讓孩子放假就回到中國練習中文,最後還陪孩子讀了一年國際學校,孩子也順利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在兒子回到日本發展後,也支持兒子參加區議員競選,原因是「(她認為)華人參與政治才能更好地保障華人在日的生活,提高華人在日本的參與度與地位」。

雖然兩個家庭在代際互動的某些維度上存在差別,本次調研中接觸到的絕大部分受訪者都會在家中與子女用中文交流。

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中文是一種關乎身份認同的情感聯結;從較為功利的角度來說,掌握較為難學的中文也能為子代日後發展提供優勢。這也折射了旅日新華僑華人群體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呈現出的一種複雜的矛盾狀態。

囿於時間、地域、語言、人手等客觀條件所限,以上結論並不具有絕對普適性。30位受訪者本就是一個極小的樣本,很難將其看作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結論。事實上在項目中也出現了被日本文化完全同化的極端個例,這也進一步說明此種觀點需要更多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與驗證。

文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本文由張珏、曾煜潔、莫俊婷執筆,整理自張珏、曾煜潔、範文君、徐蘊儀、莫俊婷的調研報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2019年項目又選擇日本東京都豐島區的池袋華人社區開啟第二次調研。整個調研過程歷時近兩周,研究團隊共完成了對30位池袋華人經營者的深度訪談。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
  • 中國人在日本①|東京「新中華街」池袋華人社區
    據日本法務省數據,截至2018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國籍人口(含中國臺灣)達80.54萬人,加上日籍華人,在日中國人超過96萬。他們主要集中在日本三大都市圈,半數以上集中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地區。在眾多華人聚集區中,具有代表性的除了橫濱、神戶、長崎,還包括位於東京豐島區、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池袋。
  • 拍攝池袋北口強姦案視頻小夥的這段錄音,說出了強姦和被強姦到底是不是中國人…
    昨天早上,一條短視頻在在日華人圈爆炸了。
  • 拍攝日本池袋街頭強姦案視頻的中國小夥,錄音陳述了整個事件的全過程.終於弄明白是哪國人了!
    2017年8月28日,日本池袋街頭當街強姦的新聞,刷爆了在日華人的朋友圈。一時間朋友圈傳言四起,有人說這個小夥是臺灣人自稱是中國人來冒充,有人傳言這兩個人之前是情侶,女的把男的甩了,男的她報復。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問號,在日本的外國人那麼多,到底是哪國人幹的呢?
  • 池袋北口發生一起強姦未遂案!網友呼籲媒體不要曝光姑娘
    今早池袋北口,一個穿著裙子的女人被推倒在地,一名男子脫了褲子準備做不可描述之事。那個男人是否是中國人,還有待商榷。但該男子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網友的一片譴責。說起池袋北口,大家想到的都是中華美食。而那裡也是犯罪率極高的地方,有日本網友說池袋站變態不少,也希望在日華人注意自身安全。另外有網友在網上呼籲,不要曝光姑娘!
  • 【日語電臺】日本人怎麼看池袋北口強姦事件?
    28日午前(にちごぜん)、池袋駅北口付近(いけぶくろえききたぐちふきん)で白晝(はくちゅう)堂々(どうどう)レイプ未遂事件(みすいじけん)は発生(はっせい)。特(とく)に日本(にほん)に暮(く)らす中國人(ちゅうごくじん)の間(あいだ)で驚(おどろ)きと衝撃(しょうげき)に包(つづ)まれています。
  • 十月新番《池袋西口公園》第五集和第九集劇情脈絡詳解
    池袋西口公園第五集,大概講的是來自河南省農村女孩小郭通過日本的國際研修協助機構,來日本接受技能的培訓,為期三年在日本工作。池袋西口公園第九集。來自北京的基金公司和日本的企業合作要在池袋西口公園的池袋樂園大廈重新擴建。拆遷總有破事。基金公司利用日本的排外組織,想把原來住在池袋樂園大廈的人趕走。
  • 日本的中國人有多少?在日華人人數統計分析
    日本距離中國非常近,而且日本的經濟發達,還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像清水寺、富士山、金閣寺等一些景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而其中最多的則是中國遊客,以及一些中國留學生。 此外,這幾年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像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讓留居日本的華人越來越多。
  • 天上地下,在日本的一些中國人
    我朋友見過一對中國夫婦把三層樓的房子改成群租房,每個隔間幾平米,裡面住了一百多個人,都是中國人。「在日本,中國人專坑中國人。那些來了日本又不會日語的中國人,只能找中國人,然後被坑。那對房東夫婦也不會日語,他們的日子過得好得很。」來日本的中國姑娘做性服務行業,那多了去了,池袋就有很多。有些姑娘想搞到日本的長期居留,就和日本人假結婚,專門有這樣的買賣。
  • 池袋百貨店員工被感染!這是一張日本確診患者地圖,請繞道而行…
    ,日本要宣布緊急事態宣言了!日本追求穩妥的做事方式,可以說是急壞了不少人,但也能看出日本政府還是在謹慎的在推進著宣布的進程。具體會怎樣呢?目前是得知明日可能會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對象為東京、神奈川、埼玉、千葉、大阪、福岡、兵庫7個地區。而如果一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話,生活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 這群在日本撿垃圾的華人,真贊!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下午4時到5時,總能在東京等地街頭看到一些身著綠色背心的人,他們手持工具和大袋子,一邊走一邊撿垃圾,再統一按規定處理好。
  • 日本池袋一日遊,這樣的路線簡直太充實啦!
    地點: 東京都豐島區池袋2-42-9 中川大樓 5F在池袋,商場、步行街、電器店、藥妝店應有盡有。所以來到池袋,怎能不好好血拼一把呢?PARCO可以說是日本年輕人最喜歡光顧的商場之一,聚集了各類時尚潮流品牌。池袋的這家分本館和別館兩棟。
  • 日本東京微電影夢系池袋系列故事選:五色餛飩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市役所每周舉辦的外國人交流講座,遇到了我的良師兼日本媽媽,並通過日本媽媽參加了所沢市一年一度的市民フェスティバル。為了讓日本人更了解中國、了解蘇州,我把最拿手的蘇州大餛飩,帶到了活動中。讓我欣慰的是,凡吃過的客人都讚不絕口,當場就有了回頭客,並顛覆了日本人對餛飩的認識,也讓我提著的心,慢慢的放下了。
  • 海底撈東京池袋店感染新冠被隔離!日本711便利店集體感染!東京近500感染!
    11月17日日本海底撈池袋店發文稱有一名員工確認感染新冠肺炎。1.11月10日早上9點,東京池袋店一名員工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並於當天下午3點住院。2.11月11日下午4點,與該員工密切接觸的4名員工,以及與這4名員工有過接觸的12名員工,進行了新冠檢測,均為陰性。
  • 日本新鮮事 | 木村拓哉將舉行個唱、2019日本流行語大獎公布 、松本清池袋旗艦店開業...
    ①2019日本新語及流行語大獎公布 ,「ONE TEAM」獲年度大獎②買買買新去處,日本大型藥妝店松本清池袋旗艦店新裝開業!
  • 日華媒:飄洋過海的老北京涮鍋 一解華人思鄉之苦
    日華媒:飄洋過海的老北京涮鍋 一解華人思鄉之苦 2019-04-15 15:42:06來源:中新網客戶端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收藏|你不知道的池袋,一天玩遍!
    想買到日本便宜又好用的電器朋友們,不只是秋葉原,池袋也別忘了逛逛哦~他家最有名的是牛舌套餐,6片烤的恰到好處的牛舌,淋上秘制醬料,再配上日本國產大米,逛了一天的疲憊感瞬間的都消除了。吃過日本傳統拉麵的朋友們,不妨來嘗嘗看這家獨特風味的拉麵吧。JR池袋站東口徒步約10分鐘sunshine city アルパ3樓營業時間:11:00-23:00人均消費:900日元起
  • 全世界少女嚮往的聖地——日本池袋「乙女路」
    在那不勒斯的大學學了3年日本文學和日語。喜歡的作家是三島由紀夫。上大學期間,利用周末時間在羅馬的配音專科學校學習。2015年來到日本,目前從事義大利語教學工作,同時擔任有線電視的記者等工作。
  • 探秘日本池袋「人妻」咖啡館 泳裝圍裙待客
    原標題:探秘日本池袋「人妻」咖啡館 泳裝圍裙待客 日本東京池袋,Ore no Yome咖啡館。Ore no Yome為「我的妻子」之意,這是一家風格迥異的咖啡館,「妻子們」身穿比基尼和圍裙迎接顧客。
  • 鳥哥帶你解鎖你不知道的日本(池袋篇)|日本整容整形
    哥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位於池袋的【池袋クリニック】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好玩兒的!快來馬住! 01  逛逛逛!買買買!池袋是一個融合了燈紅酒綠和古樸文化的獨特城市。今天哥依舊為大家介紹「日本大眾點評」食べログ(tabelog)上排名前三的店鋪!做好胖三斤的準備吧~NO.1 かぶと 主營:鰻魚類。地址:東京都豊島區池袋2-53-2 池袋ESビル 1F。池袋站出來步行464米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