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來源:視覺中國_熊胖胖>
妖 豔 賤 貨 們 的 os:
你 們 吶,長 得 醜
還 不 愛 打 扮
活 該 沒 人 要
hello~各位骨灰粉們大家好,許久沒有更新,yanyan真的不是偷懶,之前烤柿粥撐得慌,暑假就跑了好多地方,終於消化得差不多了。以後保證每天(或每兩天)的更新,然後咱們的古代女子系列還是會繼續下去的,以後還會有更多有趣的東西,當然我也在微博(@浙裡文博小妹)上同步更新了,希望你們能去支持一下~
什麼?拜託,我真的不是標題黨,古代的妖豔賤貨怎麼才能修煉成精,你說不靠化妝能行不,我本來還想用 古代「易容術」 呢。
o(*≥▽≤)ツ┏━┓[拍桌狂笑!] o(*·▽·)ツ ━┓[擦,拍斷了] 「_「|||❀。。。
OK,這一期,想給大家科普個基礎妝over後的面部裝飾品,有花黃、花鈿、面靨、斜紅四大類以及想成為妖豔賤貨的秘招——美甲!
- 1 -
花黃
花黃也稱花子,是古代漢族婦女臉部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將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圖樣貼於額間,或直接在額間塗上黃色的一種妝容。
〈木蘭詩〉中就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一句,也就是說至少在北朝時就已經有了花黃,也有說法是花黃的起源更早其實是秦代,不管哪種說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南北朝時期花黃已經漸成風習。
有意思的是,當時愛化這個妝的大部分是未出閣的女子,而由於妝的粉料是黃色的,「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 2 -
花鈿
花鈿(diàn)起源於南朝,與額黃同是古時婦女的額飾。但不同的是,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
對於花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狀,拂之不去,三日後才洗掉。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於是紛紛剪梅花貼於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故此,花鈿又稱「梅花妝」或「壽陽妝」。經後世演變,花鈿不僅僅貼於女子額間,還可位於眉尾與眼角。後來人們又將花鈿貼於臉頰,稱為面靨或笑靨。
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額黃與花鈿非常相似,都貼於額間,但是花鈿的樣式更加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複雜的有各種小動物及花朵的圖案。二者的製作材料也有很大不同,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而額黃多為黃色顏料染畫,用黃金色的紙粘貼的額黃嚴格來說已脫離額黃,與花鈿更為相似。但是目前很多影視劇上的花鈿都成了單純畫上去的,
比如,最近比較火的 武媚娘傳奇 (好吧,我大概落後太久了)
親愛的,你貼啥在額頭上了,說好的金鋁片、珍珠呢?額頭如此光潔,一看就是畫上去的呀!!!
找了很多,基本上都是直接畫上去的,那有人就會問了,如果她不是花鈿的話,那上面那種算什麼呀。
是花!鈿!妝!
其實真正的花鈿妝是這樣的,看到那凹凸不平的美感了沒有,反正我沒有看出來==
網友「聽浮雲」稱,「我也在找這個花鈿的製作方法,我去問過做紋身貼紙的,他們倒是可以做這種,不過製作費用很貴,光打樣費就要500,自己製作的話,完全不可能了,一是專業設備玩不起,二是缺少技術,自己製作就只能自己拿東西畫了。」
看到木有親們,不用想著法兒嘗試了。
那如果是貼上去的,用什麼材料貼呢?怎麼卸呢?
502啊,粘個502,保你一年不掉。
別介,開個玩笑啊。粘貼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呵膠,此物一經呵氣便發粘,相傳是用魚瞟製成的,粘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婦女用之粘貼花鈿,只要對之呵氣,並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貼。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現在用的不乾膠,但卻比不乾膠的粘貼強度高。
如果這麼好用的話,現在為何不用了呢?
親愛的,你見過路上有個女的額頭上貼個貼紙還用不乾膠粘著的嘛,那可真的就是妖豔賤貨了。
乖,咱是良家婦女,啊不,黃花大閨女,不幹這種事啊。
- 3 -
面靨
咳咳,給大家講個故事,很久很久之前,有個妖豔賤貨,在貼花鈿的時候,突然想,誒呀,花鈿只能貼在額頭嘛,隔壁那個妖豔賤貨的酒窩好好看呀,讓我試試貼在嘴巴兩側。然後··· ··· 然後,她就真的貼了上去,結果這麼一貼,得到了大魔王的垂青(最近瘋狂迷戀谷阿莫,大夥別介意嗷),走上了人生巔峰。
呸,你還真信了?
面靨的起源確實跟花鈿有關,但是面靨大部分是畫上去的,可以說是受到了額黃跟花鈿的啟示,也是啊,額頭有了,那可不得往下面發展。(沒有別的意思,別想歪了)
面靨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 , 也稱妝靨。起初並不是為了妝飾, 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某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也叫點「的」,女史見了,即不用列名,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妝飾,而專門在嘴角邊所點的,即是面靨。
面靨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點染,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妝靨的具體形狀,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
像這樣:
(給你個機會,猜猜這是哪個女明星的臉)
盛唐以後,面靨的範圍有所擴大,式樣也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講究的在原來面靨的周圍,還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
快看嘴角的兩隻··· ···雞?
- 4 -
斜紅
最後一個是斜紅,關於斜紅,網上的資料並不是很多。
大部分能搜到的是這樣的:
「斜紅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面飾。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相傳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裡,文帝在燈下讀書,四周圍以水晶製成的屏風。薛夜來走近文帝,不覺一頭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愈後仍留下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其他宮女有見及此,也模仿起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
照這個說法,應該是這樣的,
我不服,弧形一定要朝外嘛
然後,也有這樣的,
再改造,就變成了各種形狀的了,比如之前的那個
只想說一句,古代「妖豔賤貨」們的奇思妙想確實不比我們現在的少,不過也有可能是每天閒得慌導致的。不過誰知道呢?
到這裡,整個妝容已經結束,但是古代的女子可不會就此滿足,除了臉,還有手,拋開美白不說,還有指甲!
其實染甲術可能比化妝術還要早。在古埃及,古埃及人用臆羚的毛皮摩擦使指甲發亮,並塗以散沫花汁使其呈現迷人的豔紅。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豔后的墓中發現了一個化妝盒,裡面記載著:塗上「處女指甲油」為通向西方極樂世界之用。
我國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染甲的風尚。所用的材料是鳳仙花,做法是取腐蝕性較強的鳳仙花的花和葉放在小缽中搗碎,加少量明礬,便可以用來浸染指甲。然後用布帛纏好「也有用花葉纏的」,第二天取下,指甲就會帶上淺紅色了。 如果嫌顏色淺,可以再多染幾次。 這樣之後,指甲數月都不會褪色。
這是鳳仙花,也叫指甲花
然後,不信邪的網友真的試了一下
(那我想問,塗到外面去的怎麼辦,洗得掉嘛)
其實,在我小時候,一直是用這個塗指甲的
不知道你們見沒見過,據說這叫美洲商陸,是一種入侵植物。然後我查了一下
啊,我什麼都沒有看到。
回到正題,美甲不僅是美麗的標誌,還是地位的象徵,中國古代官員還用裝飾性的金屬假指甲增加指甲長度,顯示尊貴地位。
這個就很有趣了,你們肯定都很熟悉,沒準還玩過。學名是叫「護甲」
其實呢,確實是有這樣的指甲套,但是你有想過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指甲套嘛,因為!耿(bian)直(tai)的清朝貴族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不用下地幹活,指甲長成了這樣
對此,我表示
至於古代指甲上有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弄點圖案,鑲點鑽什麼的
鑲鑽?弱爆了好嘛
清代的妖豔賤貨們發明了這個
誒,這不是剛才的護甲嘛?
對,你看看人家的材料,金屬的,還是景泰藍的
<從左至右依此為玳瑁嵌珠寶翠玉葵花指甲套、金護甲、玳瑁嵌珠寶花蝶指甲套、玳瑁嵌米珠團壽指甲套>
清宮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烏龜殼、銅、琺瑯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還是很貼心的嘛 ···)
到這裡,一個傾國傾城、感天動地、迷死昏君的妖豔賤貨就誕生啦~
什麼?髮型?你散著頭髮也夠了好嘛
什麼?衣服?你裸著更有誘惑力,我保證。
話是那麼說,當然我們之後還會有髮型的專題的,先打個廣告
其實呢,yanyan還是想說,化妝確實能改變很多東西啦,甚至現在的化妝術也可以被稱作 易容術了,但是還是想勸各位旁友,化妝有益,但需謹慎。不是古代,也不是什麼東西都是純天然植物製成,用什麼清水洗一洗就可以了,(就算古代,鉛粉也還是有毒的)還是要注意卸妝哦~
最後,想說,雖然推了一期關於化妝品的,但我還是不怎麼用的,每次化了跟沒化一樣,還老是被吐槽,瑪德,你的眉毛怎麼這麼像蠟筆小新?瑪德,你化了怎麼還是那麼黑?
手動再見 ,哥兒們,看到那個門兒了嘛,你可以去了
最後的最後,想說明一下,本文所有的妖豔賤貨都沒有貶低或攻擊的含義,只是最近看 谷阿莫看得比較多,哎對了,忘了用 「舌頭狂甩對方嘴唇了」··· ···
關注 微信平臺「浙裡文博犬」
獲取最近最有趣的文博資訊
體驗最潮最 in 的文博經歷
本文作者:ya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