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川菜是她骨子裡最依戀的味道
祖宜的做菜方子
充滿市井氣煙火氣的外交官夫人
用食物慶祝所有的節日
廚貫中西,樂在混搭
食物是孩子的玩具,也是媽媽的魔術
她的盤子她的鍋,她的餐廳和廚房
我吃故我瘦,一個美食家和廚師的身材保持之道
莊祖宜放棄人類學博士生學術生涯轉而投身廚藝學校,成為《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她的書娓娓道來,雖然乾貨滿滿,可講得一點都不幹,有趣好讀。《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廚具是孩子的玩具,食物是成人的魔術。「與其講一堆道理,不如就動手做吧」。她雖與外交官丈夫四海為家,但無論身在何處,祖宜都能把日子過得《簡單豐盛美好》。
川菜是她骨子裡最依戀的味道
祖宜的外婆是成都人,外公是重慶萬州人,媽媽在成都出生,雖然從小生活在臺北,但她對川菜一點都不陌生。「家裡一直有泡菜罈子,豆瓣醬的菜做得比較多,所以來到成都對於吃我完全如魚得水」。因丈夫的工作來到成都,對她來說,不似客居,更像回家。
一到成都,泡菜罈子就安排起來。
四川特有的兒菜也成為她泡菜罈子裡的新秀。
收到漢源椒農寄給她的漢源新鮮花椒和花椒芽,她突發奇想做了充滿創意的椒麻雞凍(的確激動:)。
祖宜非常喜歡四川的軍屯鍋盔,見多識廣在世界各地吃過許多餅的她甚至感慨軍屯鍋盔是人類制餅的極致表現:
「就像法式可頌一樣,軍屯鍋盔也是起了酥的發酵面,必須層次分明,滿口酥香,但酥與酥之間的餅胚仍有發麵的柔軟與韌性,一口咬下去感受細碎的破裂伴隨蓬鬆的阻力。軍屯鍋盔的酥皮中還均勻包裹著炒過的肉餡,顆粒分明,花椒香滿溢,我每吃一口都忍不住讚嘆幾聲,這真是人類制餅的極致表現!」
甚至挑戰兔頭。
她說:
「川菜已成了我骨子裡最需要最依戀的味道,以至於在美國稍稍定下來之後,我首先添購的醬料就是郫縣豆瓣、保寧醋、宜賓芽菜、涪陵榨菜、永川豆豉、醪糟、朝天椒、藤椒油....,加上我臨走前不忘塞進皮箱裡的一大包漢源花椒和麻辣幹碟,空蕩蕩的屋子馬上有了家的感覺。」
她在美國的廚房,除了四川調料,還少不了四川泡菜,鮮豔的四川泡菜點亮了她白色的廚房。
回美國之後,她常常做川菜以慰思蜀之情,這是她炒的麻辣牛肉乾。人家是樂不思蜀,她是思蜀而樂。
端午節給自己炒的麻辣乾鍋。
淋上醬油醋和炒香的蔥蒜辣椒花椒孜然,給自己做烤茄子,假裝坐在成都路邊吃燒烤。
用成都帶來的漢源花椒和美國買到的郫縣豆瓣小火慢炒了一大碗脆哨,拌麵真香!
祖宜在上海住過三年,她兩個兒子都出生在上海,煮餛飩煮兩種,一碗是加了紫菜、蝦皮、麻油和蝦籽醬油的上海餛燉,一碗是佐以芽菜、紅油辣子和椒麻汁的成都抄手。一種相思,兩碗餛飩。
祖宜的做菜方子
祖宜的做菜方子操作性和靈活性都強,掌握了核心技巧誰就可以輕鬆上手,很多網友跟著她的方子都做出了令自己欣慰甚至驚豔的菜餚。我自己就跟著她的方子做過牛肉麵、蔥燒小土豆、煎牛排、油封鴨腿和免揉麵包。下面就是我的部分成果,依次是蔥燒小土豆、老壇酸菜牛肉麵和油封鴨腿:
祖宜的牛肉麵方子參照了美食家梁幼祥的作法,先將整塊腱子加冷水燒開,撇浮沫,加蔥醬料酒煮半小時。肉取出切塊,炒糖色,加洋蔥豆瓣炒勻(也加了一顆番茄),倒入醬油、滷料(只用了八角和花椒)和之前煮肉的清湯燉煮,關鍵是燉煮一小時即關火,蓋著燜放數小時到涼。成品湯清而鮮,肉軟糯不爛,膠質一半化入湯頭,一半晶瑩剔透。
煎牛排(可以去搜祖宜的做菜視頻,她的書《簡單豐盛美好,祖宜的中西家常菜》裡也有,用掐指一算來判斷牛排的熟度,非常有意思:)。
她的蔥燒小土豆
她的五香橙皮烤鴨腿(看著好想馬上就做一次)方子:鴨腿洗淨擦乾,抹鹽醃隔夜,第二天放入烤盤中,撒上五香粉或是撒大把整顆香料:肉桂、丁香、八角、茴香籽、白胡椒。還另外加了花椒和辣椒。取兩顆新鮮橙子(用了一顆臍橙、一顆血橙),用刮皮刀刨下薄薄的橙皮,置入烤盤,橙汁擠出倒入盤底,另外墊上一把去了皮的小幹蔥(買不到可省略)和不剝薄皮的整粒大蒜,入150°C的烤箱烤三小時,直到皮下脂肪盡數逼出,薄皮金黃,骨酥肉爛。烤好的鴨腿有濃鬱的香料味和橙皮的清香,上桌前盤底的鴨油撇掉一些,墊以新鮮去皮橙片即可。
據說麵包師傅都是瘋子,祖宜做的免揉麵包,簡單到連四歲小孩都可以做。
充滿市井氣、煙火氣的外交官夫人
祖宜隨著外交官丈夫派駐過很多地方,香港、上海、雅加達、成都……無論在哪裡,她都不是大家印象中端著的外交官夫人,而是一頭扎到當地菜市場,用當地食材和當地物產把外交官邸鮮活生動起來的那個風風火火的女子。
在雲南採蘑菇
她在成都的外交官邸廚房。
來北京大使館公幹,不忘去逛附近的著名菜市場(哈,也是我經常去逛的菜市場):
「終於親眼見到大名鼎鼎的三源裡菜市場,比我想像的小很多,就筆直一條左右兩邊,但整潔乾淨貨色齊全,看到那些剝好的雞頭米、開了花的小西葫蘆和各色新鮮香草,平日混成都玉林的我還是有一點羨慕。」
在印尼期間不忘去逛峇里島的市集。
吃蒼蠅館子,去小店裡打兩斤菜籽油回家。和你印象中的外交官夫人相去甚遠吧?
她甚至買了一個四川傳統背篼,打算就這樣上街買菜。背著背簍的外交官夫人,祖宜總是拓展你對外交官夫人的想像。
冬天的時候,她把大顆的芥菜曬滿窗臺,準備用來醃菜。和芥菜做鄰居的還有她從世界各地淘來的有意思廚具,有蒸籠,竹筐,以及印尼的石磨。
她養的綠植不是玫瑰、月季和君子蘭,而是薄荷、豆藤和韭菜花,豆藤的生命力真強,長高了怕倒下,一株抓住了窗簾拉繩,一株攀上了窗花。
花瓶裡插的是韭菜花,原來祖宜揮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jiu花的jiu是韭菜花的韭。
逛成都的菜市場
在外交官邸曬蘿蔔龍、蘿蔔乾和鹹菜。
祖宜作為外交官家屬,跟著外交官丈夫到處駐外,聽起來是詩和遠方,但其實,也是不斷的搬家和顛沛。但不論在哪裡,祖宜都會給家人打造一個美妙的餐桌,餐桌上會有香噴噴的現烤麵包。
以及鮮活生動色彩繽紛在她手下變魔術一般的各種當地食材:
慶祝春節,桌上的桔子代表吉祥如意,巧克力蛋糕上用糖粉撒出春字兒,還有代表鼠年的小老鼠圖案。像剪紙,也像一個故事。肉桂卷做成棒棒糖的樣子,好處之一是份量小,孩子不會一下吃很多,好處之二是吃得充滿趣味。也會成為孩子將來甜蜜的記憶吧?
與其講一堆道理,不如就動手做吧!祖宜認為對孩子的美食教育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一面。如何看待美食,如何通過親手製作美食、了解各種美食背後的文化,如何學會美好地生活,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課。「飲食之均衡、人際之和諧、環境之改善,都可以從回歸廚房開始。」很多人看到別人拍出的美照和做好的佳餚都喜歡問,你用的什麼相機?你炒菜用什麼樣的鍋?至少說明大家對工具是好奇的,和大家分享一下祖宜的工具和工作地盤兒。祖宜反對使用昂貴的名牌廚具,她從來不迷信名牌,也不想助長這種風氣。無論鍋子、碗盤、砧板、刀具……都是用的順手最重要,去餐飲器材批發店買非常平價的設備就可以了。「貴」絕對不等於「好」,設備高端也不見得就做得出好菜。但是她對自己多年來歷經無數次跨國搬遷那些用習慣了的廚房物件從來不曾離棄。比如出國留學時媽媽給她帶去紐約的擀麵杖跟了她二十多年,大小鑄鐵鍋從西雅圖到現在二十年,紅色麵粉罐和所有刀具從波士頓至今十六年。還有在上海買的青花盤、手打炒菜鍋;印尼買的石磨、草籃、公雞碗;成都買的筲箕、竹簍、砂鍋……每一樣都是生命中不能割捨的重要物件。每一樣廚具都是有感情的,都是如數家珍的,都是有故事的。我吃故我瘦,一個美食家和廚師的身材保持之道
想必大家對祖宜作為一個美食家,一個廚師的身材保持之道比較好奇,祖宜一直在大啖美食,但也一直保持苗條,不能不讓人好奇她是怎麼在享受美食和保持身材之間進行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