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校是集藝術教育、創作研究為一體的學術機構,最初源自於歐洲。
西方的美術學校,基本上是市場化的產物。也就是說,美術學校的產生、建立和發展,是一個地方經濟、商業和文化的需求。
嗟爾小國如義大利、法國等,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美術學校。世界上第一所美院「迪亞諾學院」的所在地佛羅倫斯,現在也僅有四十多萬人口。
蠻夷之地的美術學校,一無政府領導、二無編制計劃、三無上級撥款,屬於典型的「三無產品」,一般自食其力、自生自滅。
原中南美專舊址,現武漢音樂學院老校區。
天朝則截然相反。
我們擁有優越的特色體制,凡事要經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決策。就像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塔底總是圍繞著塔尖轉圈。
因此,何時、何地、何人辦何種美術學校,必須由有關部門統一安排。
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基本到位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決定依照全國六大行政區域的劃分,調整並設立六所高等的美術院校。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揚召見了胡一川,指派他主持籌辦中南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中南美專」。
1953年3月中央美院同事歡送胡ー川(紅圈內)南下的合影
胡一川,時年43歲。
他中等墩實的身材,方臉大耳、隆鼻闊嘴,雙目炯炯有神。一眼望過去,便知是個靠譜的男人。
他出生於福建永定一個殷實的華僑家庭,少年時在印尼讀小學;1925年歸國後,入廈門集美師範學校初涉繪畫;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西洋畫系。
胡一川不僅靠譜,還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
在國立藝專期間,他組織了「一八藝社」,參加了魯迅所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後加入「左聯」,1933年轉為共產黨員,因從事工人運動被捕在蘇州坐牢數年。
他出獄後到廈門藝專任教,1937年投奔延安,成為延安魯藝的木刻版畫教員,1942年出席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1938年胡ー川(紅圈內)在延安魯藝
《到前線去》(木刻·1932年)胡ー川
《開鐐》(油畫·1950年)胡ー川
《前夜》(油畫·1961年)胡ー川
1949年,他奉命接收了由徐悲鴻任校長的「北平藝專」,並改名換姓為中央美術學院,出任了院黨委書記兼油畫系的教授。
接到周揚的命令時,胡一川正在北京煤渣胡同6號的一間平房裡,貓著腰專心致志地搞油畫創作。
其實,他的內心極不情願去中南地區,他有自己的計劃。
但組織上的安排不容討價還價。
1953年中南美專大門(中南音專的牌子在左側、美專的牌子在右側)
彼時,中南共有六個省。
武漢有中南藝術學院、廣州有華南文藝學院、桂林有廣西藝術專科學校。胡一川的任務,就是把三地學校拆散,再把美術系科合攏在一起,成為一所新的學校。
建校的地點自然在武漢,這是不容置疑的。因為中南軍政委員會在武漢,建校的目的就是要服務於行政中心的運作。
他辦事一向嚴謹慎密,決定首先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主要就兩個問題:其一、美術專業是否與音樂和其它專業分開;其二、校址是設在武漢還是廣州。
作好準備後,胡一川帶著「假問題」南下了。
咦,為什麼說這是「假問題」呢?
特色體制有一個好處,由上至下的信息傳達總有一些旁門左道。儘管缺乏先進的通訊系統,但所謂「小道消息」卻能夠以光纖般的速度不徑而走。
胡一川還在火車上的時候,武漢、廣州和桂林等地已經獲悉了他與周揚談話的內容。
俗話說:「少不入川,老不離廣」。
當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如同一萬匹草泥馬從心頭呼嘯而過。
作為祖輩生活在兩廣地區的人,要遷移到夏天熱死、冬天冷死、鳥不拉屎、雁不歇腳的武漢,講真,他們內心是一百個不願意,難受的樣子簡直無法形容。
但剛剛經歷了1950年的土改和思想整頓運動,他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懂得了反懟領導的思想意味著什麼。
當然,您也懂的。
胡一川到達武漢、廣州和桂林等地後,立馬組織了多次的師生座談會。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與會者,一致主張美術與音樂分別建校,並強烈要求把新校設在武漢。
一些人還列舉了許多理由,依據確鑿、義正辭嚴,嚮往和熱愛武漢之情溢於言表。
「假問題」如此順利地得到解決,出乎胡一川意料之外。
他非常滿意,正式向周揚提交了創建「中南美專」的計劃。
現在的解放路255號大門
校址門牌為武昌區解放路的255號。
這是武昌古城的中心,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優美的自然環境。
自1889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開設了「兩湖書院」後,此處成為武漢文化教育的一個殿堂,香火不斷、文脈悠長。
「兩湖」既代表湖南、湖北,也意指校園裡的「都司湖」和「菱湖」。
它們好像兩顆綠色的明珠,水光瀲灩、林木蔥蘢,帶來了獨特的藝術風情和人文氣息。
中南美專的四位校領導,左起:陽太陽、楊秋人、胡一川、關山月。
1955年,黎雄才作品《中南美專即景》,前景為都司湖,背景為原「兩湖書院」的建築。
「兩湖書院」的大部分建築在60年代被拆除了
1956年,關山月作品《戲雪》,背景有都司湖、武昌船廠。
現在的都司湖
1957年部分廣東籍教師在教學樓前合影,左起:關山月、梁世雄、陳金章、譚蔭甜、孔憲明、黎雄才。
現在的教學樓
胡一川C位出道,校長一職莫他莫屬、還兼任了黨委書記;副校長的人選,他要安撫遠遷而來的華南文藝學院和廣西藝專,分配給廣東兩名、給廣西一名。
分別由陽太陽、楊秋人和關山月所擔任,他們都是近代美術史上知名的藝術家。
此處皮一下,華南文藝學院美術部主任黃新波也是一個老革命,但沒有去過延安。他自肘資歷不如胡一川,又不甘屈居人下。
因此,他留在了廣州,擔仼了廣東畫院的院長。
雖然人沒有北上、心裡卻耿耿於懷,他一直牽掛著武漢。1958年中南美專南遷廣州,與他的牽掛也脫不了干係。
此乃後話。
1953年11月中南美專成立時的大門
1953年11月中南美專成立典禮的合影(局部)
學生們在原大禮堂前
原大禮堂現改建為「編鐘音樂廳」
1956年7月,中南美專第二屆畢業生在原大禮堂前合影。
雕塑專業學生在教室寫生作業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來了。
既然中南美專由三所學校所合併,為什麼原「武昌藝專」的校長張肇銘未擔任校領導的職務呢?
其實,當時「武昌藝專」已經消失了,它於1949年併入了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後,改稱中南文藝學院。作為民國時期的私立學校,它已被冷落到爪哇國去了。
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儘管張肇銘是著名的國畫家,與胡一川關係也很好,但僅獲得一個國畫教研室主任的頭銜。
所謂的親暱度殘疾,不但打了「武昌藝專」的臉,也扎了本地藝術家的心。
1954年師生們在武漢參加長江抗洪
關山月到武鋼指導學生
1955年列賓美院院長格拉西莫夫來訪
烏合,指的是來路不同、臨時拼湊的人群。
先秦管仲說:「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據說,中南美專的人事複雜、糾紛眾多,鬧得胡一川焦頭爛額、心力交瘁。
但是,短短五年中卻培養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如湖北美院首任院長、油畫家張中光;景德鎮陶院美術系主任、雕塑家尹一鵬等。
雕塑系首屆畢業生
繪畫系首屆畢業生
學校是奉行政命令組建的,必然會隨著行政的更迭而變化。
1954年,當中南大區撤消後,兩廣的教師們議論紛紛、歸心似箭。
1958年,他們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遷回了廣東、並改名為廣州美術學院;同時,廣西也恢復了藝術專科學校。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烏合」的中南美專作鳥獸散。
致謝:部分圖片取自廣美校史館,由廣美水彩系梁紫嫣所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