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它起高樓,看它宴賓客,看它樓塌
18個月前,瑞幸開了第一家門店,當時沒有任何人會想到18個月後橫空出世的「瑞幸奇蹟」。2018年,瑞幸開設了2073家門店,擁有1254萬用戶,賣出9000萬杯的咖啡,成為當年最為耀眼的創業明星公司。2019年,瑞幸實現了4500家店的目標,達到4507家自營門店,實現了「超越星巴克」的目標,成為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咖啡品牌。
事實上,過去兩年仍是資本市場的冬天,而瑞幸儼然成為資本冬季裡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在IPO之前,瑞幸咖啡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神速完成了三輪共計5.5億美元的融資。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市值47.4億美元。從創立不到兩年時間就實現上市,這絕對是資本市場的記錄,特別是在傳統的咖啡消費市場,這太不可思議,多少人驚嘆這樣的資本神話。
上周四,黑天鵝突然降至瑞幸,其股票一天5次熔斷,跌去了近80%,並引發了中概股集體大跌。在新冠全球肆虐背景下,美股四次熔斷,中概股已慘遭血洗,如今瑞幸事件更是雪上加霜。近些年,中概股財務造假的市場之問揮之不去,無疑瑞幸將引發一場中概股的誠信地震。
瑞幸商業模式創新背後其實是資本模式
瑞幸咖啡一直給資本市場講三個故事:第一,瑞幸咖啡好喝不貴,因此具有強有力的產品競爭力;第二,瑞幸咖啡是咖啡業界的創新業態,輕門店新零售的模式具備高複製性和高成長性;第三,瑞幸咖啡代表中國咖啡,將伴隨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崛起而維持高增長。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美,但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認真推敲,其背後看到的是資本的推力。
瑞幸的競爭口號是「價格便宜、快速便捷」,但這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也許更恰當說,它是一種營銷模式。這個模式對瑞幸的成本控制和利銷中間差的要求特別高,要求瑞幸既能討好消費者,又能讓公司賺錢,這也許就根本不存在。好喝還不貴的背後是瑞幸咖啡的巨虧,說白了,就是用資本的實力來補貼消費者。對於消費者來說,這當然很好,但某一天如果不補貼了,消費者的流量還在嗎?瑞幸咖啡擴張的邏輯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用金融資本降維打擊,佔領消費者的咖啡杯子。這些年資本界愛用一句時髦話,降維打擊,說穿了就是拿錢把別人砸死,最後自己活下來。這個也是所謂的產品核心競爭力嗎?
再者,所謂新零售還是老零售,本質上都是零售,而零售核心競爭力必然體現在成本上。新零售的成本如果高於老零售,這種創新就是本末倒置。而瑞幸咖啡單店平均收入遠低於星巴克,而單店成本又遠高於星巴克。這場遊戲本來就演不下去,這也是瑞幸業務造假的內在邏輯。一年前就有人質疑,瑞幸倚重「燒錢」來打開市場的商業模式恐怕會重蹈OFO的覆轍。事實上,沒有一家企業是僅靠商業模式而成功的。目前能夠被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真正認同的一些中國品牌,都不完全或都不是依靠所謂的商業模式而成功的,大部分靠的是技術和創造的市場價值。
高大上的誤區:經營實體不能趕時髦
相比星巴克,瑞幸咖啡的差異化策略是「無限場景」理念,即開出的咖啡店都是小店,主打用戶自提和外賣為主的消費場景。另外,為了高大上,瑞幸咖啡提出數據咖啡的新理念,貌似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風口。其實不然。數據咖啡重點是數據,而不是咖啡,咖啡只是收集數據的渠道。如果這個是創新的商業模式,瑞幸咖啡應當歸類大數據的行業,比如,百度、阿里和騰訊等。星巴克不同,理念樸實,實則挺高大上的,星巴克不僅僅賣咖啡,其實也在營造一種城市中產階級的咖啡文化。
除了建立在資本基礎和金融降維上的價格便宜和快速便捷之外,瑞幸咖啡其實並沒有什麼商業模式上的特別之處。當虛浮的商業模式不能形成紮實的市場盈利模式,瑞幸咖啡只能更加依仗資本的力量,於是赴美上市,到華爾街上再舞資本長袖就成了一個自然的資本邏輯。這個過程中,瑞幸咖啡與傳統咖啡店的正常商業邏輯背道而馳,它不是從每杯咖啡中獲取利潤進而長大,而是從資本市場上獲得維繫成長的血液。如此,也不難理解,資本壓力最終迫使瑞幸咖啡拋棄了正常的商業經營邏輯,瑞幸咖啡的開店增長和產品擴張,最後都不得不為了迎合資本的邏輯,而不是消費的邏輯。
摔了一跤的豈止瑞幸,中概股或將集體面臨更嚴酷的寒冬
對於瑞幸咖啡來說,接下來恐怕將面臨業績造假帶來的一些列後果,如集體訴訟,SEC巨額罰款,或將強制退市,甚至刑事責任等。截至發稿,已有多家美國律所對瑞幸咖啡提起集體訴訟。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瑞幸數據造假行為或會導致整個中概股企業板塊在資本市場寒冬中更難前行。
「數據真實性問題」一直是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備受關注的問題。瑞幸造假事件不僅影響整個中概股企業的聲譽,而且恐怕對正準備赴美上市的初創公司造成巨大傷害。近幾月市場傳言正準備赴美上市的字節跳動、自如、快手、喜馬拉雅、SHEIN、達達等諸多公司,現在面臨意外的打擊,上市之路節外生枝,前途未卜。已上市的中概股企業或將面臨市值重估、股價下跌和再融資困難的境地,而準備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則很有可能被拒之門外,或將面臨更為嚴苛的審計。
可以預計,有不少已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未來很可能選擇退市,或者回A和回港。但是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能夠容得下這麼多海歸公司嗎?會不會造成本來已經體虛的A股市場進一步弱化?從長遠看,美國資本市場依然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獲得長期資本的最佳選擇之一,失掉這個陣地對中國企業的開放和國際化非常不利。我們不能選擇退回去。
積極的方面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基本都按照美國SEC的標準,建立了內控機制,但很多只是流於形式。瑞幸咖啡事件從客觀上提供了一次機會,大家落實內控制度的機會,中概股公司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向世界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內控機制是可信的。另外,也不妨有的中國公司逆水行舟,棋高一著,在這酷寒的資本冬天,上演一場奇兵逆襲的經典傳奇故事。
(作者:範棣 獨立經濟學者 亞聯資本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