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密碼》改編自丹·布朗2013年的小說《地獄》,講述了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在義大利一所醫院中醒來,發覺自己頭部受到重創且失憶,同時還受到多組人馬追殺,女醫生西恩娜·布魯克斯(費莉西蒂·瓊斯 Felicity Jones 飾)幫助他逃出醫院,尋回記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隱藏在但丁、米開朗琪羅等大師作品裡的一個驚天陰謀,有極端邪惡的科學家妄圖利用病毒把地球變成但丁《神曲》中描繪的地獄。
丹·布朗很喜歡掉書袋,如果閱讀量不夠藝術作品不了解,確實容易被他嚇到,倘若提及作品均讀過均了解,就覺得他頗有裝逼堆砌的嫌疑,很多作品聯繫起來牽強,邏輯不嚴密,但小說嘛,看著開心就好,沒必要追究bug。書裡提及大量的文藝作品,有果戈理的《死魂靈》,著名的《格雷氏解剖學》,還有在百年英法戰爭期間第一個用英語寫詩的英國作家喬叟、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但丁,無疑《地獄》可以算得上是但丁《神曲》的衍生作品。
《神曲》是但丁的夢幻景象,卻是對現實的反映,算政治寓意作品,因為政治鬥爭失敗,1302年但丁被沒收全部家產,判處終身流放,自死未回佛羅倫斯,客死拉文納。《神曲》全詩共分三部分:地獄、煉獄和天堂,每部33篇,加起來99篇,再加最前的序詩,共100篇,充滿了濃濃的宗教含義,所有選擇都與數字3有關,意味著三位一體,最大數字為9,也是基督教含義。最常被引用的就是《地獄》部分,就算現在好萊塢電影電視《七宗罪》、《漢尼拔》系列都從但丁神曲得到靈感,具體就是那一種罪行流放在地獄的那一層。
影片保留了小說中大部分的場景和情節,幾乎是按照小說中的敘事順序在安排電影的敘事,故每當一處情節按順序觸發,筆者都會產生一種「啊,小說裡面就是這樣」的感覺,特別是一些細節。比如,五百人大廳的孕婦馬塔,蘭登親眼看見自己偷竊死亡面具的過程,最後還回死亡面具時馬塔生完孩子不在,蘭登和西恩娜從五百人大廳的橫梁上穿過時西恩娜掉下去引起瓦任莎注意才有了後面瓦任莎從天花板摔落死亡,卜夏爾在洗禮堂接應蘭登並告訴他在哈佛大學見過,蘭登和西恩娜從威尼斯地下室逃出時坐在柵欄外的吉普賽女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蘭登的夢境以及看見的黑紗女人和瘟疫面具以及各種地獄慘像和血色的河水。簡直是高度還原小說中的場景與細節,甚至和筆者讀書時腦補的畫面吻合,這一點對於書迷來說算是一種反饋,考慮到導演和編劇做出的巨量改編,勉強挽回了一些書迷的好感。
最重要的情節改變就是關於病毒的設定了。小說中佐布裡斯特預告的重生的一天,不是病毒釋放的時間,而是病毒釋放後在全世界達到飽和的時間。沒錯,你沒有看錯,小說裡面病毒已經釋放,而且每個人都感染病毒!電影當然不可能這麼拍了啊,多麼政治不正確!電影裡面因為簡化了佐布裡斯特,把他直接設置成中二病瘋狂反派,所以他的病毒直接來源於開頭那個電車難題,消滅一半人口,當然不能釋放出來。
這部電影完全改動了《地獄》的結局,變成了一部典型的美式電影大結局。對原著結局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簡言之,在眾人趕到地下水池找到袋子時,袋子事實上已經破了一個星期,而這一個星期恰恰是音樂節舉辦的一個星期。佐布裡斯特留下的線索其實是,你們找到這裡時,視頻已經公布,世界上99%的人已經感染,是讓你們來宣布、承認病毒的擴散,而不是來遏制病毒。
電影的敘事失敗,在於反轉的生硬突然與缺少鋪墊,許多細枝末節在有限的時間裡未能清楚展現,於是顯得粗糙。西恩娜、佐布裡斯特、布夏爾這些人,其實在小說裡並不是被當成絕對的惡人來塑造,也並非電影裡這般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形象。西恩娜的崇拜與糾結,佐布裡斯特的天才與狂想,蘭登的追逐與思考,但丁的深邃與宏偉,都被一次不合格的影像化給毀了。
丹.布朗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的小說很乾淨,甚至有些「不解風情」。他的指揮棒調動的是人們對於秘密的好奇。嚴峰曾寫《好看》一文,主要就是說丹.布朗小說的:「這個世界,秘密是太多了,因為謊言太多。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無窮的秘密之中,每個秘密都很難說和人類的命運無關,久而久之,難免麻木,即便是驚天大密,充其量也就是姑妄聽之......說來也奇怪,很多人明明知道所謂的秘密多為無稽之談,卻還要傻頭傻腦地趨之若鶩,甘之如飴。是自欺,是無聊,還是因為永恆的窺視欲?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有無知,就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