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初,我參加了一場42.2公裡的紐約馬拉松。
紐約馬拉松是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六大年度賽事之一(其餘5個是柏林、芝加哥、東京、波士頓和倫敦馬拉松),也是各國選手和長跑愛好者最嚮往的馬拉松,可謂一席難求。紐約馬拉松有四種參加方式:成績資格、紐約路跑協會「9+1項目」、抽籤和慈善。以成績資格來說,美國業餘選手的平均用時是四個半小時,但是這個成績只夠讓一個70多歲的老者參賽。40歲左右的人要靠實力參賽的話,必須要有正式認證的馬拉松大賽2小時50分左右的成績,這已經接近於許多國家精英選手的速度。
好在,還有每年初的抽籤。參加抽籤的人很多,每個人只有15%或者說年一次的機率。我前5次都抽籤失敗,時隔4年再次嘗試,終於抽中,可謂來之不易。
即便有如此高的門檻,紐約馬拉松每年仍然吸引了眾多參與者。2018年就有129個國家的5萬多選手參賽。
出發點位於韋拉札諾海峽大橋橋頭。一聲炮響,數萬人從斯坦頓島一側出發上橋。
韋拉札諾大橋橫跨斯坦頓島和布魯克林,是一座極為壯觀的懸索橋,建於1964年,是紐約灣的門戶標誌,也是從新澤西和斯坦頓島到甘迺迪機場的必經之路。我曾多次從橋上開車路過,也曾乘巨型郵輪從橋下經過,但還是第一次徒步過橋。
韋拉札諾大橋很長很高,接近一英裡的上橋之路要爬升40米,相當於13層樓的高度。從橋上俯瞰紐約灣,遙望十多公裡外的曼哈頓島及周圍拱衛各區,風景極美。
跑下橋,就完成了兩英裡賽程,進入了布魯克林區。
布魯克林區居民非常友好,沿途歡呼聲掌聲不斷。一個中學樂隊在路邊演奏著節奏鮮明的音樂,十分振奮人心。後來才知道,這是勞福林主教高中樂隊。自1979年開始,他們每年都在第九英裡處演奏電影《洛奇》主題曲《將要飛翔》,直到整個比賽結束。
布魯克林段的距離超過近20公裡,是紐約5個區裡最長的一段,也是整個賽程中最平坦的一段。因為是在前半馬,也是大家步速最快的一段。
半馬(21.1公裡)之後,穿過一座名叫普拉斯基的毫不起眼的橋,就進入了皇后區的長島市。
此長島不是大家常說的那個長島,而是皇后區的一個小鎮,和曼哈頓僅一河之隔,公共運輸非常便利。最近,亞馬遜從一百多座候選城市裡選中長島為其第二總部所在地。
在皇后區跑了兩英裡後,就轉上通往曼哈頓的皇后區大橋。這是一座長而古老的大橋,橫跨東河,穿過河中間的羅斯福島,進入曼哈頓。
雖然皇后區大橋沒有韋拉札諾大橋那麼高,但因為已經跑了30公裡,上橋的那一段相當艱苦。圍觀群眾不能上橋,長達2公裡的橋上沒有任何鼓掌和喝彩;也沒有陽光,因為上面還有一層鐵路橋。地鐵駛過鐵路橋的隆隆聲過後,更讓人感到一種怪異的安靜。
下了橋,進入曼哈頓,沿著第一大道一路向北,跑3.5英裡,穿過威利斯大道大橋,就進入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區內的跑程很短,只有一英裡多。過了曼迪遜大道大橋,又將回到曼哈頓。
這時已經跑了約37公裡,真心不願再上橋了,看到觀眾掛的牌子「這是最後一座可惡的橋——你馬上就要到了」,感覺真是說到心裡,也讓人看到了希望。
下了橋,轉個彎,中城的帝國大廈遠遠就在前方。現在只要一路向南跑,很快就會到達中央公園,再過7公裡就是終點!
果然,跑了沒多久,就看見路邊逐漸升起的山石,進入了中央公園區。
中央公園是紐約這座繁華都市裡一個令人稱奇的天然公園,其中的山體與湖泊基本上源於原初的花崗巖地貌,而不是出於人工雕琢。公園裡也有一些順勢而建的法式噴泉和花園,但並不掩其自然之美。公園兩側更有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博物館群,包括大都市藝術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園內總有各國遊客,更不乏身影矯健的跑步者,充滿一種優美而又向上的氣息。
以前我在附近上班時,常利用中午時間來這裡跑步,繞著中央的傑奎琳 · 甘迺迪水庫跑5公裡,或者下班後繞著整個公園跑一圈(約10公裡)。
公園是完全免費的,市政開銷有限,維護費用大量依賴於一代又一代的私人捐助。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和大通銀行總裁都曾捐贈數百萬美元,對衝基金富豪約翰·保爾遜2012年的一億美元捐贈是其中最慷慨的。
這是馬拉松的最後一段了。路上看到多人腿抽筋,有停下來原地拉伸的,有互相攙扶著往前慢跑的,還有被擔架抬走的。但曼哈頓觀眾的熱情和中央公園的秋色讓人非常鼓舞,絕大部分人還是奮力往前。
助威的行列中有一支日裔腰鼓隊,鼓聲整齊,節奏有力。4年前在費城第一次跑馬拉松時,也是在一個大坡前遇到當地一支日裔腰鼓隊,他們的鼓聲和熱情的笑容,至今猶記。
從中央公園南側右轉,就上了寬闊的59街。59街和位於中央公園東側的第五大道相交的這一帶,是紐約最高貴的地段。紐約的許多公寓不是有錢就能住得進或買得到的,更不用提這裡的公寓了。位於59街和第五大道交叉路口的廣場大酒店旁,有一個沒有招牌的高級公寓,據說當年麥當娜演藝事業如日中天時想在這裡買一個寓所而遭拒絕,因為其他住戶認為這有損他們的形象。
進入最後2公裡了,我頓時忘了腿痛,加快了速度。可惜的是,在這裡錯過了在寒風中等候多時的家人。
沿著59街到達哥倫布圓環,右轉進入中央公園西側,終點已在望,路邊密布的旌旗迎風招展。經過最後300米的衝刺,終於跨過了終點線,用時4小時5分鐘。
回想起來,這不僅是一次體能和意志的自我突破,也讓我從一個平日不易得的角度打量了一次紐約。跨越五座大橋,穿過五個區,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紐約市民,他們都在這樣一個地方,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閱·遠方 (1)丨有時候,閱讀正是無數場旅行的起點
閱·遠方(2)丨烏爾姆,成就笛卡爾美夢的小城
閱·遠方(3)丨消失的斯卡布羅集市
閱·遠方(4)丨杜倫:英格蘭小鎮的詩與生命
閱·遠方(5)丨 帝國的釘閱·遠方(6)丨黑海邊的康斯坦察:破敗而迷人閱·遠方(7)丨內塞伯爾:面朝大海的世遺古城閱·遠方(8)丨尋找電影中的西西里閱·遠方(9)丨一座公墓,埋葬著這個國家的靈魂閱·遠方(10)丨我居住的劍橋小鎮閱·遠方(11)丨喜舊厭新的巴黎閱·遠方(12)丨在艾倫島遁入隱世清境閱·遠方(13)丨聖馬利諾:沒有紅綠燈的國度閱·遠方(14)丨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閱讀閱·遠方(15)丨你真的是中國人嗎?閱·遠方(16)丨伏爾塔瓦河情思閱·遠方(17)丨「願書比人活得更長久」閱·遠方(18)丨萬那杜:遺失在遙遠的南太平洋【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