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x電影:海明威改編影片失意、福克納更適合做編劇?

2021-01-17 新京報傳媒研究

鮑勃·迪倫靠吉他贏來銀幕角色、海明威小說出色但改編影片失意、福克納更適合做電影編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眾多作品都被搬上過大銀幕,雖然眾多改編之作良莠不齊,甚至是不如意者居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文學和電影在形式上的區別,但文學和電影永遠互相影響;無論是原著改編還是參與編劇,各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文學史青史留名之餘也在電影史中留下了自己個性鮮明的印記。

01

彼得·漢德克

獲獎理由:「他憑藉影響深遠的作品和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彼得·漢德克曾和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有過多次合作,包括早年的短片《三張美國唱片》《歧路》和《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等,在1975年影片《歧路》的中端,文德斯甚至讓演員彼得·肯背誦了一首由漢德克代寫的詩歌「為什麼我與世界之間必定有廣闊的空間?」並以此來向他的口中的「老朋友」漢德克致敬。但作為回饋,漢德克自己卻表示他只是想寫作,並不想更多參與劇本創作。文德斯原本想讓彼得·漢德克合作《柏林蒼穹下》劇本,漢德克卻拒絕參與整個劇本的創作,但同意寫一些重要的場景,並且允許文德斯可以根據這些場景進行自由修改。

《柏林蒼穹下》劇照。

02

威廉·福克納

獲獎理由:「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也許是福克納意識流的心理小說太難改編,由福克納本人作為編劇,馬丁·裡特1959年導演的《喧譁與騷動》已經淹沒在茫茫影史之中,福克納作為電影編劇的成就要比他作品改編顯著得多,作為好萊塢黃金年代控制節奏最好的大導演霍華德·霍克斯的御用編劇,二人合作過眾多電影——《逃亡》(1944)和《夜長夢多》(1946)無論作為文學改編還是黑色電影,都是影史經典之作,除此之外,福克納和霍克斯的秘書梅塔·卡彭特還有過一段戀情。

《夜長夢多》劇照。

03

歐內斯特·海明威

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海明威無疑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和電影關係最近的一位,他不僅長期作為電影編劇,自己的作品也經常被三番五次加以改編,有兩個版本的《永別了,武器》、《太陽照常升起》、三個版本的《老人與海》。儘管大多數海明威改編電影的導演和演員都是好萊塢赫赫有名的一線人物,然而遺憾的是,無論是1953年的《吉力馬札羅的雪》還是195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都只能稱得上是合格的好萊塢影片,此前1932年版的《永別了,武器》因《海斯法典》之故,編導被迫對原作做了重大修改,海明威因此做出了「猶如往啤酒杯裡撒了泡尿」的著名評語。

至今為止,除卻亨弗萊·鮑嘉與勞倫·巴考爾主演的《逃亡》(原著只是海明威的二流之作),沒有一部由海明威經典原著改編而成影片能稱得上影史經典。出彩的則是1999年由日本投資,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彼德洛夫拍攝的IMAX水彩動畫電影《老人與海》,鮮豔的色彩和具有印象派風格的美感成就了影片獨特的氣韻。也許真人改編電影的平庸從側面證明了海明威文學的強烈個性和不可替代。

水彩動畫電影《老人與海》劇照。

04

川端康成

獲獎理由:「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溫柔細膩的作品一向是日本電影取材的寶庫,《伊豆的舞女》從1933年起先後6次被搬上大銀幕,光是導演西河克己便完成了其中兩部。他的《雪國》、《古都》也都曾被三次改編。五所平之助、成瀨巳喜男、清水宏、野村芳太郎、市川昆、篠田正浩、新藤兼人,無論是原著改編還是編劇合作,影響過無數日本電影巨匠的川端康成稱得上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對日本電影影響最大的文學大師。

1974年版《伊豆的舞女》劇照。

05

鮑勃·迪倫

獲獎理由:「他在偉大的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

據說當時已經頗有名氣的迪倫被推薦去參演山姆·佩金法1973年導演的影片《比利小子》,但導演甚至將迪倫誤認為「滾石」的米克·賈格,後來迪倫單獨用吉他給佩金法彈了專門為電影寫的《Billy》和《Goodbye Holly》,沒過多久,佩金法擦著眼淚走了出來,「該死的!他到底是誰?那孩子是誰?籤了他!」

迪倫創作的電影配樂如《謀殺綠腳趾》《阿甘正傳》《美國麗人》《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等冷靜空靈的曲風正如迪倫本人,他更像是一個深刻的觀察者,見證著自己的所見。

鮑勃·迪倫出演《比利小子》。

06

哈羅德·品特

獲獎理由:「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哈羅德·品特長久的電影編劇工作和他的文學成就比起來毫不遜色,其與英國新電影著名導演約瑟夫·羅西以及卡爾·賴茲分別合作的文學改編電影《僕人》、《幽情密使》以及《法國中尉的女人》都是英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即便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品特還為導演肯尼思·布拉納的《足跡》(2007)編寫了劇本並客串出演,當影片主演裘德·洛小心翼翼地找到聲名在外的品特邀請他編寫劇本時,品特高興地回答:「40年來我一直都在寫這類故事。」

《足跡》劇照,右下者為品特。

07

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

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對於多數影迷來說,耶利內克的名字總是先和電影《鋼琴教師》聯繫起來,然後才是諾貝爾獎,事實上,在她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鋼琴教師》確實十分出色。不過讀過原著,讀者就能清楚,影片其實屬於導演麥可·哈內克而非耶利內克,因為耶利內克獨特的語言和風格是任何電影所無法複製的。

《鋼琴教師》劇照。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

本文作者:拐了 混天豹

本文編輯:張孜蕙

- E N D -

你能為我摘一顆星星嗎?

相關焦點

  • 福克納與海明威的齟齬
    他出名更早些,常做出些有轟動效應的事,已是社會名流,提起福克納時,不免有些居高臨下。福克納自然暗中不快。馬爾科姆·考利曾建議請海明威為福克納的一本集子(《我彌留之際》與《喧譁與騷動》合在一起)寫序,福克納堅決不同意,認為那樣做「趣味很低」。考利也為海明威編過袖珍本文集,他有意捏攏兩位大作家之間的裂隙,說海明威很誇獎福克納,勸福克納給「非常孤獨的」海明威寫信。福克納答應要寫,實際上大概沒寫。因
  • 首部春節檔撤檔影片將恢復上映!盤點那些當過編劇的中外文學大師
    可是反觀同一時期我國的電影界,特約著名作家為編劇,與美國同行們的待遇相比,簡直是霄壤之別。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電影終將取代文學」。當然託大師只是嘴上說說,他的後輩小同行們已經開始在電影的路上漸行漸遠。比如說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對「冤家」,海明威與福克納。他們都「跨界」到電影領域去當編劇了。海明威倒是「忠於自己」,幾乎只改編自己的作品。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部分入選者作品電影改編
    也有了各種的紀念獎項,電影獎,文學獎莫不如是。反觀近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有種跨屆。文學染指電影或音樂領域,19年的諾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是德國新浪潮四大將之一的維姆·文德斯鍾愛的改編作家。18年奧地利的奧爾加·託卡丘克的作品,被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 改編《糜骨之壤》。
  • 福克納:密西西比州的鄉下人
    我寫作不是為了榮譽,更不是為了什麼好處,我只是想挖掘出人類靈魂中一些以前並不存在的東西。1897年,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誕生。當時,和他一起競爭的有溫斯頓·邱吉爾、加繆、弗朗索瓦·莫裡亞克、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斯坦貝克和海明威。然而,對於各類獎項乃至外界的評論和窺視,福克納的態度常常是冷漠的迴避。就在獲得諾貝爾獎的5個月前,他拒絕出席豪威爾斯優秀小說獎在紐約的慶祝儀式。
  • 福克納:有些評論家把他列入從古至今最偉大的作家行列
    58年前的今天,1962年7月6日,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納逝世。 福克納是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 什麼樣的電影改編能讓文學原著宛如新生
    作者:陳熙涵文學和電影的關係,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方面,文學為電影輸送源源不斷的敘事母本,另一方面,則是電影馱著原著小說一路走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
  • 什麼樣的電影改編,能讓文學原著宛如新生?
    文學和電影的關係,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方面,文學為電影輸送源源不斷的敘事母本,另一方面,則是電影馱著原著小說一路走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在電影界的原創編劇還不多的年代,很多人會拿經典的文學作品和戲劇作品去改電影,但很快大家就發現了一件事:這些改編往往很難滿足讀者在看原著時的各種想像,因為電影太具體、太現實了,且進度飛快,無法像書那樣倒回去細細品咂,所以反而將大師級的文學作品降了格,失去了大半光輝。
  • 坎城電影節落下帷幕,這10部名作改編的金棕櫚影片,你看過嗎?
    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同時糅合美國意識流作家福克納的小說《燒馬棚》,《燃燒》被譽為「到目前為止,對村上春樹文本最好的影像表達」。其實,在歷屆坎城電影節參賽影片中,文學作品改編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下,小編盤點了10部文學作品改編的金棕櫚獲獎(提名)影片,你看過幾部呢?
  • 嚴選33部文學巨著改編的電影丨免費觀看
    名著賦予了電影起點較高的故事、鮮明的主題與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成功的案例數不勝數。許多名著曾多次搬上銀幕,也呈現出多個層次的版本。所以,今天我們來看33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希望您能喜歡!《王子復仇記》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為叔叔篡位,從而替父報仇的故事。 該片獲得第2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2020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揭曉:墨西哥名門之後奪魁
    美國當地時間4月6日,筆會/福克納文學獎官網宣布,墨西哥作家克洛伊·阿里德吉斯(Chloe Aridjis)憑藉超現實主義小說《海妖》(Sea Monsters),從五部入圍著作中脫穎而出,奪得2020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將獲得15000美元的獎金。該獎是美國最大的小說同行評審獎。
  • 經典文學這座山,不是每部改編電影都登得上去
    文學和電影的關係,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方面,文學為電影輸送源源不斷的敘事母本,另一方面,則是電影馱著原著小說一路走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據說,菲茨傑拉德在很窮的那一陣子,曾去好萊塢寫劇本,被海明威痛罵墮落,後來他果然混得不好,因為他根本沒有寫電影劇本的才能,跨界原本就不是件想跨就跨的事。
  • 海明威說諾貝爾文學獎應該給她:離異無子,情人去世,經商失敗,後半...
    那麼《走出非洲》這部電影,是絕對不容錯過的。在眾多非洲題材的電影裡,1985年拍攝的《走出非洲》無疑是最具藝術性的一部。它獲得過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個獎項。因為電影《走出非洲》而認識了丹麥女作家凱倫布萊克森。
  • 收藏|諾貝爾文學獎8部傳世之作: 基礎4篇與進階4篇(分級英文原著)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一經公布,石黑一雄這張亞洲面孔又激起了大家對諾獎新一波熱切的關注。大家重又討論起莫言、村上春樹; 甚至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的自殺,還有昔年魯迅先生與諾獎的那些舊事。做過狩獵場看守與戰地記者。他的文學創作和新聞紀實性作品都專注於對人類貧苦物質條件下各種生存狀態的關照與描繪。代表作《憤怒的葡萄》在1940年作為「年度最佳小說」獲得了普立茲獎及美國暢銷書協會獎,奠定了斯坦貝克作為文學家的國際聲譽。斯坦貝克關注貧窮,不只是貧窮帶來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被赤貧所激發出的堅韌的力量。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美國作家海明威以194種緊隨其後。海明威作品眾多,受眾也很廣泛,尤其他的《老人與海》,作為中學生閱讀經典,在市場上極受歡迎。排名第三是莫言——130種。莫言在2012年獲諾獎之後,作品出版迎來了井噴。第四為法國的羅曼·羅蘭的105種。
  • 芭蕾之美(附:33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
    33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建議收藏)點擊關注→ 電影分享會 昨天把文學名著搬到銀幕上,絕對是電影史上的一大壯舉。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先後多次被搬上銀幕。卡羅爾·裡德導演的這部不同於其他電影的地方在於,影片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把它改編成了一部歌舞片,融入了大量的歌舞元素,頗受當時觀眾的歡迎。影片也一舉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 從福克納到莫裡森:在詩意和痛苦間反覆行走
    威廉·福克納和託妮·莫裡森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及美國普利茲文學獎獲得者。今天為您帶來的《從福克納到莫裡森 ——兩位諾貝爾獎美國作家作品研究文集》,致力於兩位美國作家福克納和莫裡森作品的分析和比較研究。
  • 諾貝爾文學獎120年:理想、人文探索和世界文學
    瑞典文學院最初並不願承擔諾獎的宏大任務,時任終身秘書的C. D. 維爾森(C. D. Wirsén)說服了眾人,「如果不接受,用於文學獎的捐贈就要全部退回去,從而剝奪了諾貝爾安排的、使那些長期卓有成效地從事文學活動的歐洲大陸上的文學大師們享受極大的榮譽和益處的機會」。早在1889年,維爾森就聲稱,「在分崩離析的時刻,要把瑞典文學院建成一個具有文學理智和保守主義的橋頭堡」。
  • 獲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的
    海明威的母親格蕾絲要求海明威必須去繼續讀書,不能捕魚,不能跟在有錢人身邊度日。但是海明威並不這樣想,他喜歡環遊世界,他想要接觸更大的世界。與格蕾絲不同的是,父親看到報紙,會經常鼓勵海明威,讓他堅持自己的選擇,還為他驕傲。不過海明威的心思並不在報紙上,他對小說更加痴迷。
  • 多名知名編劇集聚一堂探討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
    12月10日上午,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中國影協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聯合發起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研討會在三亞舉辦,順應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高速發展潮流,以產業數位化為背景,考察網絡文學和影視之間的深度融合,搭建網絡影視劇的評價體系。